人物簡介
他兼任哈爾濱工程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世界地震工程》雜誌主編,《自然災害學報》副主編,聯合國城市災害評估專家組成員(UNDAC),中國力學學會理事,若干城市震害預測和防禦對策研究首席科學家,中國地震災害損失評估、安全鑑定、科學考察組組長,WorldHousingEncyclopedia世界房屋百科全書中國唯一編委,黑龍江省新一屆減災委員會委員,哈爾濱防災中心主任。分別於1982年和2001年在哈爾濱工程大學工程力學專業和固體力學專業獲得學士和博士學位。汶川地震後,第一時間趕到地震現場,作為一名資深的結構專家,在保障施救人員和被救人員都安全的前提下,指導如何儘快搶救被埋人員,被譽為“煉有火眼金睛的定海神針”。2009年2月,被批准享受政府特殊津貼。
主要經歷
1978-1982:哈爾濱工程大學(哈爾濱船舶工程學院)力學專業畢業。
1982-1986: 在703研究所主要從事有限元分析方法及在結構上的套用工作。
1986-1989:中國地震局工程力學研究所工程力學專業畢業獲碩士學位。
1989-1993:中國地震局工程力學研究所建築工程研究室從事建築工程房屋結構抗震的研究工作,93年破格晉升副研究員。
1993-1997: 中國地震局工程力學研究所生命線工程研究室任副主任,從事基礎設施結構抗震的研究工作,97年選入中國地震局“跨世紀科技人才”第 一層次人選,並被評為碩士研究生導師。
1997-1998:中國地震局工程力學研究所科研計畫處副處長,從事科研項目的管理工作,98年晉升為研究員。
1998-2000:中國地震局工程力學研究所科技開發處處長,從事科研項目的開發和管理工作。
2000年-2010:中國地震局工程力學研究所任副所長。
2010年3月至今 中國地震局工程力學研究所 所長。
1996-2001年哈爾濱工程大學,固體力學專業,獲博士學位。
2002年:中國地震局工程力學研究所,攻讀博士後。
科研情況
研究領域
參加工作二十餘年來一直在工程力學和防災工程及防護工程學科領域從事研究工作,主要研究方向是工程力學、地震工程、震害防禦、災害損失評估及災害緊急救援,地震現場建築物安全鑑定,震害預測,特種結構地震反應分析。
科研項目
九五“期間,曾作為兩項1級課題負責人、2級課題與3級課題的負責人進行研究工作,主持並完成了國家科學自然基金、地震聯合基金項目4項。作為主持人已完成重點科研項目10餘項,主持在研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一項,承擔國家973計畫課題”城市工程的地震破壞與控制“第5課題負責人,地震行業科研專項2項,國家科技支撐計畫項目1項等多個重點科研項目。
科研成果
在理論研究方面:用有限元耦合疊代解決了不同結構組合中的間隙配合及結構預緊問題;用變截面扭轉振動的半解析方法解決了不規則截面結構扭轉的針對求解問題;在國內首次進行了大型核電設備在地震模擬振動台的試驗與分析研究,解決了振動試驗方法和計算機模擬的問題;編制地震現場安全鑑定國家規範並研製了專家系統,解決了我國地震應急工作中所出現的關鍵問題;利用有限條法最佳化了建築結構中不規則截面振動及靜力分析的方法。
主持項目
十五“任國家科技攻關項目”災害救援基地建設“項目首席科學家,”若干城市震害預測與防震減災對策研究“首席科學家第二。作為副主編編寫了地震現場工作第二部分:建築安全鑑定標準(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標準,GB 18208.2-2001)。2005年主持了一系列地震現場標準德編制(15個)。以第一作者主持現場直接經濟損失標準德修訂、房屋安全鑑定標準德修訂和救援標準德編制。主要參與了其他現場標準德編制和修訂。先後在《熱能動力工程》、《地震工程與工程振動》、《Earthquake engineering and engineering vibration》、《自然災害學報》、《世界地震工程》、《哈爾濱工業大學學報》、《北京工業大學學報》、《Key Engineering Materials》等核心刊物上和國際地震會議上發表學術論文及會議論文60餘篇。
國際交流
作為Member of UNDAC和中國國際救援隊專家,多次帶隊赴新加坡、印度、瑞士等國進行國際救援技術演練和參加聯合國及多國災害現場評估、演練。曾多次赴日本、美國、伊朗、澳大利亞、紐西蘭、香港、泰國等國家和地區進行學術交流與震害考察。
獲得榮譽
1997年選入中國地震局”跨世紀科技人才“第一層次人選。2001年被評選為中國地震局百名科技人才第一批人選。2004年入選中國地震局”新世紀優秀人才百人計畫“,2006年度入選”新世紀優秀人才百人計畫“。榮獲省部級科技獎勵共六項,其中科技進步二等獎2項、三等獎2項。出版著作2部及國家規範一部。其代表作”鋼結構煙囪在風荷載作用下的靜、動力分析“(大亞灣核電站)一文被收錄在”中國科學技術大全“,並作為國家煙囪規範修訂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