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平事跡
1906年生於雲南省昭通縣城關鎮。1923年畢業於昭通中學,1924年後考入雲南東陸大學預科,繼而又考取了成都高等師範學校,後來又轉入南京中央大學教育系。
1928年大學畢業時,孫承光已成長為一個有遠大抱負的進步青年。懷著教育救國的願望,他選擇了教育工作為職業。次年,他應聘任徐州中學國小部教務主任。第二年他改任上海中華書局《中華教育報》(後改名《新中華》)主任編輯。
1932年因資方蓄意迫害,孫承光參加書局的職工罷工,後告假回雲南。回雲南後,他協助雲南省教育廳創辦了雲南省立師範學院,並在這所學院授課。同年,他返回昭通探親,並留在昭通,在昭通中學及昭通女師任教兩年。
1935年夏,他應湖北省立實驗中學之聘,離開昭通到湖北,在實驗中學負責教務工作。
1937年,他又應山東荷澤鄉村建設師範學校之聘,到該校任教。日軍入侵魯北後,孫承光率領一部分青年學生,參加山東第二區游擊司令部培訓政工人員,開展軍運、民運工作。同年11月,在紅廟工作時,他初步與八路軍工作人員接觸。12月,他前往延安參觀學習,後來又被派到陝西省三原縣安吳堡中共中央舉辦的西北青年訓練班學習,1938年初,學習結束,他被派回山東鄆城工作。
回鄆城後,孫承光由中共鄆城縣委(秘密狀態)指派擔任國民黨二十三師(抗日軍隊)政治部主任,對該師官兵進行抗日教育。不久,該師調離魯西,孫承光回到鄆城黃安鎮,開辦了一個青年訓練班,此訓練班後被國民黨頑固派當局勒令停辦,於是他又創辦了《魯西吼聲》周刊。
1938年,鄆城縣委成立了魯西抗敵自治團,孫承光任該團政訓處主任,在鄆城飛哲集主辦了三期軍政人員訓練班,培訓抗日骨幹約500餘人。因這三期學員吃的都是黑面做的窩窩頭,所以這個訓練班又被大家叫做“窩窩”隊。同年秋,孫承光曾到冀南大名南宮八路軍駐地參觀,受到了徐向前、宋任窮、李青玉等領導同志的親切接見。
1939年春,八路軍一一五師到達魯西,楊勇任東進支隊一團團長,在鄆城樊壩與日軍作戰,殲敵600餘人。日軍敗退魯西,國民黨反動政權轉入農村活動。楊勇決定配合鄆城中心縣(包括4個縣)建立人民政權。不久,鄆城八路軍辦事處成立,調孫承光任鄆東辦事處主任。
1939年秋,辦事處撤銷,孫承光又被調到太西行政委員會教務處任副處長。接著成立魯西軍區教導大隊,孫承光到大隊講課,分批培訓排、連以上幹部。同年魯西軍區與冀魯豫軍區合併,教導大隊改名為軍政學校,孫承光被調到軍政學校教育處任處長。
1941年,軍政學校又更名為抗日軍政大學。孫承光繼續任教育處處長職務。同年秋,他加入了中國共產黨。
1942年9月27日,日軍在范縣一帶進行“鐵壁合圍”,將抗大二分校重重包圍,由於武器不足,孫承光壯烈殉國。
獲得榮譽
2018年8月24日,為永遠銘記抗日英烈的不朽功勳,弘揚偉大的民族精神和抗戰精神,經黨中央、國務院批准,民政部公布第二批在抗日戰爭中頑強奮戰、為國捐軀的600名著名抗日英烈和英雄群體名錄,孫承光烈士是其中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