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家城城址

專家認為,孫家城城址是繼杭州良渚城址之後,長江下游第二座被發現的新石器時期古城遺存,面積較大,推算原有面積當接近30萬平方米,它與良渚古城的年代接近,兩個發現共同填補了長江下游沒有史前城址的空白。 專家認為,孫家城城址是繼杭州良渚城址之後,長江下游第二座被發現的新石器時期古城遺存,面積較大,推算原有面積當接近30萬平方米,它與良渚古城的年代接近,兩個發現共同填補了長江下游沒有史前城址的空白。 孫家城城址是繼杭州良渚城址之後,長江下游第二座被發現的新石器時期古城遺存,原有面積據推算接近30萬平方米,與良渚古城的年代接近。

新石器時期古城遺址。位於安徽懷寧。
傳說孫家城古城牆是由曹操83萬士兵一夜之間撮土而成的,因此將其年代定性為漢代。通過發掘,發現城址內不同時期文化層層疊壓。最終,位於牆體北坡最早期文化層的出現,使安徽省考古學家和長江流域城址專家們確定,城址年代距今已有6000餘年。專家認為,孫家城城址是繼杭州良渚城址之後,長江下游第二座被發現的新石器時期古城遺存,面積較大,推算原有面積當接近30萬平方米,它與良渚古城的年代接近,兩個發現共同填補了長江下游沒有史前城址的空白。
安徽省考古研究所研究員告訴記者,在此次挖掘工作開展之前,傳說孫家城古城牆是由曹操83萬士兵一夜之間撮土而成的,因此將其年代定性為漢代。通過發掘,發現城址內不同時期文化層層疊壓。最終,位於牆體北坡最早期文化層的出現,使安徽省考古學家和長江流域城址專家們確定,城址年代距今已有6000餘年。專家認為,孫家城城址是繼杭州良渚城址之後,長江下游第二座被發現的新石器時期古城遺存,面積較大,推算原有面積當接近30萬平方米,它與良渚古城的年代接近,兩個發現共同填補了長江下游沒有史前城址的空白。
孫家城城址是繼杭州良渚城址之後,長江下游第二座被發現的新石器時期古城遺存,原有面積據推算接近30萬平方米,與良渚古城的年代接近。兩個發現共同填補了長江下游沒有城址的空白。
安慶懷寧位於長江中、下游交界處,是淮河中游到長江中游的必經之路。它處於江漢流域和太湖流域兩大文化體系之間,屬於亞文化區。孫家城城址的發現填補了皖西南原始文化的空白,同時也意味著長江中下游交流通道被發現。
孫家城城址大致呈圓角長方形,東、南、西三面大體保存完好,東西長約600多米,南北寬約300多米;城牆與外側地表相比殘高1~4米,底寬12~20米左右,頂寬5~10米不等;在南、西兩側外圍有自然窪地,寬度一般約70~100米,城牆最高處與窪地最低處的高差為4~5米左右。
經解剖得知,城牆系平地起建,底寬約20米,最高約4.5米。具體建設過程為:在生土上先鋪墊一層厚十餘厘米的純黃土,其上再鋪墊一層厚僅5~10厘米的較純青灰土,質地細密,上堆築主牆體。主牆體最厚達3米,其中第一條探溝第18層最厚處可達1.7米,系用一層薄黃斑土和一薄層夾灰色淤土的紅褐土一次性堆築而成;在主牆體之上的兩側又增加數層,從而形成最終的城牆形態。外坡第18層以上各層實測坡度在17—20度之間,牆體各層中包含少量相當於龍山時代的陶片,大多數為夾砂紅陶,另有部分泥質紅胎黑皮陶,陶質疏鬆,並發現個別明確屬於龍山時代本地張四墩類型時期的夾砂紅陶鼎足和夾砂紅肥外黑陶片;而牆體北坡被本地龍山時代張四墩類型時期文化層疊壓,並被同屬該時期的小坑打破,由此證明牆體不晚於龍山時代。
據了解,龍山文化泛指黃河中下游地區約當新石器時代晚期的一類文化遺存,因發現於山東章丘龍山鎮而得名,距今約4350~3950年。孫家城是目前長江下游地區僅僅發現的兩個新石器時代城址之一(另一個為浙江杭州良渚城址),面積較大,推算原有面積當接近30萬平方米,它的出現對於探討本地薛家崗文化之後的衰落,以及淮河中游與長江中下游之間原始文化的關係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