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孫中新出生於一個貧苦的農民家庭。其母通戲曲,尤善講古典小說和民間故事。孫中新受母親影響,自幼酷愛演唱,17歲前就學會了打花鼓,唱鳳陽歌、蓮花落等民間曲藝。後從師學戲,精通皮簧、梆子、扽腔。他多才多藝,既能演唱,又擅長司鼓操琴,常與當地民間藝人搭檔,在集市和廟會上演出,深得民眾讚賞。
1880年,孫中新聯合劉巒峰、張貴蘭、張保光搭夥賣藝。他們將原來由演員兼操樂器,以第三人稱演唱故事的形式,改為演員上裝扮演角色,伴奏退到後場的演出形式。
孫中新在自己多年的戲曲演唱過程中,創造性地將扽腔、梆子、京戲、琴書的曲調、曲牌、打擊樂和表演藝術,運用到自己的戲中,改編了《看瓜園》、《後娘打孩子》、《崔金定上墳》、《三賢》(即後來的《小姑賢》)等劇目。因這些劇目最初沒有台本,演員按照故事情節需要隨機而唱。當同行們問這種劇叫啥名時,孫中新說“咱們的戲是順藤摸瓜,捋著蔓子捋到底,就叫捋戲吧。”捋戲之名從此傳開。“捋”與“呂”同音,後來,遂以“呂劇”定名。
孫中新偕同代藝人首創了呂劇這枝藝術之花,完成了呂劇早期的成型,為呂劇的進一步發展培養了一代代演員。聞名全省的呂劇老藝人張傳海即出其門下。博興縣的純化鄉、閻坊鄉一帶曾名“呂藝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