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本書共分六章,淪述了孫中山關於人和人類社會出現的觀點;關於社會發展進程的思想;關於歷史發展動力的理論;關於階級鬥爭和人類互助的觀點;關於國家與革命的思想,以及關於英雄和民眾歷史作用的觀點。附錄:孫中山社會歷史觀研究述評。作者指出,孫中山的社會歷史觀是中國資產階級革命派進行革命鬥爭的理論武器,近代中國資產階級社會歷史觀的最高成就。從孫中山對社會歷史現基本問題的回答來看,他的社會歷史觀是二元論6》。但是,當孫中山具體闡述他的根本觀點時,並不是唯心主義的觀點占優勢,而是唯物主義的觀點占優勢;孫中山二;—元論歷史觀的錯誤,並不在於它在社會歷史領域中承認精神的動力,而在於他把精神的動力電看作社會歷史發展的一種。原動力”或根本動力。但是,孫中山把人們的感性物質活動也看作是社會歷史發展的一種“原動力”,這就比那些把精神動力看作是社會歷史發展的唯一原動力的舊唯物主義者要進步。
作者認為,孫中山歷史理論的形成是由他所處的時代特點和當時的中國及整個世界的社會生產力發展水平、社會經濟制度、階級鬥爭和科學文化的發展狀況所決定的。孫中山為改造中國而奮鬥的時代,是世界進到了帝國主義和無產階級革命的時代,是亞洲被壓迫民族覺醒的時代,是中國人民為反對帝國主義和封建主義而英勇鬥爭的時代。因此,孫中山的社會歷史觀不僅是中國社會存在的階級和階級鬥爭狀況的反映;而且是西方資本主義社會存在的階級鬥爭狀況的反映。他關於在西方資本主義社會可以進行階級鬥爭和建立無產階級專政,而在中國則不能進行工人和資本家之間的階級鬥爭,不能實行無產階級專政的觀點;關於“舉政治革命、社會革命畢其功於一·役”的觀點;關於在巾國應當實行“集產社會主義”的觀點;關於中國的“社會革命”可以不用暴力的觀點,都可以說既是中國社會存在的反映,又是西方社會存在的反映。正因為孫中山既十分“注意研究中國歷史情況和當前社會情況,又十分“注意研究包括蘇聯在內的外國情況”,才使他自己成為亞非拉三大洲第一個設法使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國家走上非西方資本主義道路的偉大探索者。
孫中山曾說:“余之謀中國革命,其所持主義,有因襲吾國固有之思想者,有規撫歐洲之學說事跡者,有吾所獨見而創穫者。”孫中山的社會歷史觀確實受到各種各樣的思想學說的影響,例如他既受到達爾文的進化論的影響,又受到克魯泡特金的互助論的影響;既受到各種非科學社會主義的影響,又受到科學社會主義的影響,既受到威廉的社會史觀的影響,也受到馬克思恩格斯的唯物史觀的影響;等等。正因為他在某種程度上受到科學社會主義思想和唯物史觀的影響,所以他的許多具體觀點中才包含有較多的歷史唯物主義的因素。孫中山未能超出二元論思想體系的範圍,這是完全可以理解的。因為這正是中國民族資產階級的兩重性格的反映。
出版信息
湖南人民出版社1986年7月出版,19.1萬字,責任編輯:蘇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