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全錯”就對了:一位華人媽媽在紐西蘭的教養筆記

孩子“全錯”就對了:一位華人媽媽在紐西蘭的教養筆記

《孩子"全錯"就對了:一位華人媽媽在紐西蘭的教養筆記》是一本用心寫給家長的書,充滿著獨特而有效、用心而無痕的教育智慧。沒有千篇一律的說教和居高臨下的指導,只有一個個真實可感的故事。作者用平實的語言,卻斬釘截鐵地告訴家長,“孩子全錯就對了”,看似離經叛道,卻發人深省。孩子在成長中,都會遇到相似或不同的“問題”,犯下這樣那樣的“錯誤”。其實每個問題、錯誤乃至失敗,都是孩子成長中的不同階段,是機遇,把握得好,它們就成為孩子成功的墊腳石。家長要做的是將深沉的愛轉化為智慧而溫暖的守候,放低期許,讓孩子每天都心情放鬆,過得從容。作者李軍是優秀老師也是智慧媽媽,她用大智慧為女兒精心設計,卻又不露痕跡,培養的女兒自信從容,機智成熟,16歲考入牛津大學,同時被賓夕法尼亞大學錄取並獲全額獎學金。相信,如果你被這本書打動了,那么,在面對孩子的“錯誤”時,你就不會再抱怨指責了,而是用欣喜的目光去發現孩子成長中的機會,孩子也會更加自信快樂、積極向上。

基本介紹

內容簡介

《孩子"全錯"就對了:一位華人媽媽在紐西蘭的教養筆記》由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出版。

作者簡介

李軍,著名實戰親子關係專家,全腦教育專家,青少年激勵大師。曾在紐西蘭華文媒體主持《父母經>《智慧父母學堂》等廣播、電視節目,並在華文報刊開設親子教育專欄《藤媽心語》,受到廣泛歡迎。至今已經用中英文成功幫助並輔導各族裔家長上萬人、學生約五千人。央視媒體聚焦報導,上千名家長登門求教。在培養女兒的過程中,堅持做自自然然的媽媽,女兒自自然然地成長,並且也自自然然地成功。其女兒素質全面、成績優秀,高中時跳級入讀IB課程,16歲考入牛津大學聞名世界的“PPE政經專業”,又被美國常春藤盟校賓夕法尼亞大學錄取並獲全額獎學金。

專業推薦

媒體推薦

面對問題的過程就是學習成長的過程,把生命中每一個學習成長的機會留給孩子,才能成就一個獨特而強大的生命。你的孩子有“問題”嗎?恭喜你,陪伴他成長的機會來了。翻開這本書,藤媽教你怎么做。
——親子心理諮詢師劉瑩
真正優秀的親職教育圖書並不多,但我可以肯定這是其中一本。教育專家+優秀教師+成功家長,這三個角色缺少任何一個都無法成就這本書。書中有很多閃光點,值得每位家長都靜下心來細細品味。
——親子暢銷書作者和雲峰
我很幸運在兒子10歲的時候就認識了李老師,在跟隨李老師的這兩年里,我越來越認同李老師的“孩子全錯就對了”。現在兒子是一個自發自覺的孩子,做事積極主動,我從一個每天操心孩子學習的媽媽,變成了被其他媽媽羨慕的幸福媽媽,真是很感謝李老師!
——12歲男孩的媽媽簡妮(奧克蘭)
我一直關心孩子的教育,但心總是揪著的,總怕自己哪裡做得不夠好,或者不夠盡力,耽誤了孩子的成長。謝謝有這樣一本好書,它給我以慰藉,卻又不失具體的方法,它讓我揪著的心放下來,從此做個心情平和的好媽媽。
——3歲男孩和1歲女孩的媽媽祖兒(深圳)
無論我和李老師談什麼,她從來不會大驚小怪,也不會諷刺嘲笑,她總是態度溫和,語言平靜,時時讓我感受到一種真誠。她是最懂我的人。
——13歲國中女生曼妮(香港)
感謝李老師,她能看到我內心的不同側面,懂得我的喜怒哀樂,所以才能在我心情最煩悶的時候贈送給我一份特殊的禮物——自信,讓我在瞬間恢復快樂。
——17歲高中男生凱文(奧克蘭)

名人推薦

面對問題的過程就是學習成長的過程,把生命中每一個學習成長的機會留給孩子,才能成就一個獨特而強大的生命。你的孩子有“問題”嗎?恭喜你,陪伴他成長的機會來了。翻開這本書,藤媽教你怎么做。
——親子心理諮詢師劉瑩
真正優秀的親職教育圖書並不多,但我可以肯定這是其中一本。教育專家+優秀教師+成功家長,這三個角色缺少任何一個都無法成就這本書。書中有很多閃光點,值得每位家長都靜下心來細細品味。
——親子暢銷書作者和雲峰
我很幸運在兒子10歲的時候就認識了李老師,在跟隨李老師的這兩年里,我越來越認同李老師的“孩子全錯就對了”。現在兒子是一個自發自覺的孩子,做事積極主動,我從一個每天操心孩子學習的媽媽,變成了被其他媽媽羨慕的幸福媽媽,真是很感謝李老師!
——12歲男孩的媽媽簡妮(奧克蘭)
我一直關心孩子的教育,但心總是揪著的,總怕自己哪裡做得不夠好,或者不夠盡力,耽誤了孩子的成長。謝謝有這樣一本好書,它給我以慰藉,卻又不失具體的方法,它讓我揪著的心放下來,從此做個心情平和的好媽媽。
——3歲男孩和1歲女孩的媽媽祖兒(深圳)
無論我和李老師談什麼,她從來不會大驚小怪,也不會諷刺嘲笑,她總是態度溫和,語言平靜,時時讓我感受到一種真誠。她是最懂我的人。
——13歲國中女生曼妮(香港)
感謝李老師,她能看到我內心的不同側面,懂得我的喜怒哀樂,所以才能在我心情最煩悶的時候贈送給我一份特殊的禮物——自信,讓我在瞬間恢復快樂。
——17歲高中男生凱文(奧克蘭)

圖書目錄

前言一個人走了十七年的路
緒言孩子“全錯”就對了
第一章教育應當是快樂的
1.愛孩子就希望孩子快樂
2.孩子要有好心情
3.幸福和快樂應該是“日用品”
4.無法讓快樂停止
5.誠心誠意是最好的育兒法
第二章卸下包袱,把學習當成一件輕鬆的事
1.孩子……怎么辦?
2.孩子聽話是個誤區
3.懂比愛更難
4.負面情緒的“活血化瘀”
5.女兒九年級的獎學金申請
6.孩子的快樂是可以轉移的
7.自發自覺地做作業
8.家長要小心使用“課輔”
第三章巧妙引導,幫助孩子養成好習慣
1.丟三落四多半不是能力問題
2.倩倩的時間表
3.怎樣才能讓孩子不磨蹭
4.孩子的懂事從“事”說起
5.鼓勵孩子自理
6.培養孩子的自理能力
第四章不慌不忙,輕鬆引導培養優良品質
1.我想當大明星
2.我想做飯,不想洗碗
3.孩子的自信來自於他做的每一件事
4.理解西方的“個人獨立”
5.身心合一,才會有完美的注意力
6.只有孩子的細節,才能決定孩子的成敗
第五章細心觀察,學會真心讚賞孩子
1.如何鼓勵孩子也是一個難題
2.一個媽媽在五天裡發生的神奇變化
3.讓孩子相信自己能行
4.學吉他的男孩明明
5.時刻發現孩子的優點
6.老師,我家孩子有進步嗎?
第六章別讓愛傷人,如何提高愛的質量
1.親子教育是一部大片,孩子是主角
2.父母的補償心理
3.家長要有一顆慷慨的心
4.我要兒子愛我!
5.家長對自己孩子的信任有多少?
6.父母要把對孩子的愛表現為愛
7.孩子生病了
8.不用太抽象的詞語
第七章順其自然,收起無謂的嘮叨和埋怨
1.孩子不聽話,家長怎么辦?
2.當孩子比家長還有理
3.不吃魚是遺傳的嗎?
4.一個媽媽的遺憾
5.享受孩子帶來的三重快樂——安竹的故事
6.家長要放下孩子的錯誤
第八章陪孩子長大,媽媽需要擁有智慧的愛
1.芭比娃娃的啟示
2.一個肩膀高是怎么回事?
3.完美的孩子有沒有?
4.給孩子真正的幫助
5.問題就是機遇
6.家長要慎用自己的“建議權”
7.關注孩子內在的成長
8.知恥而後勇乎?
第九章和孩子一起,度過美好而富有挑戰的青春期
1.青春期三部曲之親密有間
2.青春期三部曲之逐漸放手
3.青春期三部曲之避其鋒芒
4.孩子的壓力
5.三分鐘改變傑的一生
6.國內來的高中留學生
7.擁抱孩子成長中出現的問題——清子和惠美的故事
第十章走出教育誤區,做教子有方的好家長
1.不以“成人之心”解讀“孩子之意”
2.不要說孩子懶
3.主人心態與鐘點工心態
4.把孩子這個人和他做的事要分開——Even的故事
5.誠實和才藝,孰輕孰重?
6.寬度還是高度?
7.尊重孩子對事物的看法和體驗
附錄親子教育之實戰智慧

文摘

著作權頁:
和家長們談話時,經常會聽見家長說“我家孩子挺聰明,但不夠努力。跟他說了多少遍了,要努力要用心要刻苦要上進,就是不聽話”。我經常問的問題是:你覺得怎樣做才叫努力?看這個“努”字,感覺像是要弓著腿、彎著腰,使出全身的力量,然後去“奴這個力”?如果說搬一件東西,還比較容易理解,但是學習上要努力,真的有點抽象,尤其是讓幾歲或者十來歲的孩子去理解這么抽象的詞,確實不太容易。同樣抽象的還有“用心”,心在身體裡頭,如何去用?真的要把心拿出來用一用嗎?如果不把這些解釋清楚,孩子又如何去做呢?但家長真的能把這些用孩子能理解的語言解釋清楚嗎?恐怕是很難。
“要刻苦”里有一個“苦”字,根據孩子不長的人生體驗,凡是“苦”的東西,都不怎么好。比如病了時候吃的藥是苦的,但沒辦法因為病了,所以苦的也要吃。苦瓜是苦,記得女兒小時候,我炒了苦瓜做菜,女兒吃了一口,馬上吐出來,再也不要吃了,從此後視苦瓜為“折磨”。估計不少孩子都有類似的經歷,也對這個“苦”字反應敏感。所以讓孩子吃苦,即便是為了孩子的將來,但也很難讓孩子去把“折磨”與將來的“幸福”掛上鉤。其效果就更是不言而喻了。
親子交流是很重要的一件事,但家長說什麼、如何說、用的詞孩子是否能理解,孩子能理解字面意思還是但並不知道真正的意思……這些都關乎了親子交流的成敗。要知道任何一個詞,它的字面意思是很容易理解的,但它的內涵是需要生活和社會經驗才能理解的,而孩子恰恰缺少的就是這些經驗。從這個角度出發,家長說了這些話,孩子聽見了但未必聽懂了,所以做的時候就會有點不對版,這個時候,家長就會發出“孩子不聽話”的感慨。

序言

2011年6月底,我和女兒去澳大利亞旅行。在黃金海岸機場候機室轉機去首都坎培拉的時候,我和女兒在機場的商店裡轉悠。然後我的眼睛就定格在這本《哈佛商業評論》大大的標題上:Failure,TheFailure Issue——HOW TO UNDERSTAND IT,LEARN FROM IT ANDRECOVER FROM IT,(“失敗”特刊——如何理解失敗,從失敗中學習並從失敗中成長。)我的內心一陣狂跳,直覺告訴我,這本雜誌與我有關。我趕快把雜誌拿起來翻看1 49頁上的標題是這樣寫的:Weare programed aI an early age to think that failure is bad,That beliefprevents organizations from effectively learning from their missteps,(我們在幼年時被灌輸了失敗是件壞事的概念。這個概念影響了很多組織機構,以至於他們無法從自己的過錯中有效地學習。)
看到這個標題,我的眼睛一下子濕潤了,這不正是我一直在思考的問題嗎?從女兒出生到現在,17年至少10萬次(一天20次×365天/年×17年=124100次)苦苦的思索,在這一瞬間化解了。是的,求索的是我,得益的是女兒。她之所以能成為今天的她,是因為我作為唯一與她長期生活在一起的家長,沒有把“失敗是件壞事”的這個概念,灌輸給她。因為我相信孩子“全錯”就對了,而這所有的思考都是從我當了媽媽之後開始的。
必須誠實地告訴大家,我剛成為新手媽媽時,並不懂理論、模式什麼的(現在懂的理論也不多),只知道要如何照顧好孩子的身體,讓孩子順利發育、成長,沒有太多其他的考慮。當時買的幾本書基本上都是關於孩子飲食起居和身體發育方面的書,包括《中醫育兒指導》、《小兒成長發育指南》什麼的。因為身邊沒有老人給我這個新手媽媽指點,我只有從書里去借鑑和參考。當時不像現在,有這么多詳細的、分門別類的育兒指導,但凡事都有兩面,從另一個角度來說,這也是件好事,我因此而有了一個仔細觀察女兒成長的機會。
2012年5月6日,星期天。在紐西蘭時間上午9點44分(台北時間早上5點44分),我在新浪微博上發表了如下內容:
@常春藤之路:“孩子全錯就對了”一一孩子生下來除了本能之外,基本上什麼都不會,所以要學習。因為什麼都不會,所以就應該是“全錯”。只有在這樣的心態下,家長才能看到孩子任何微小的進步。所以說,家長一定要明白,孩子開始學習的時候,全錯就對了。學習中的任何“錯誤”,只是尚待進一步學習的地方。
“孩子全錯就對了”這個理念早就常駐我心了。在這篇微博里,我說了這幾方面的問題:孩子的本能、孩子為什麼要學習、家長應有的心態、孩子的微小進步、孩子學習中出現的錯誤以及進一步學習。這些方面的問題,在女兒成長的每一個階段,我都遇到過。
這篇微博從發出那日起,爭議的聲音就不斷。有同意的、有懷疑的、有焦慮的、有讚賞的、有恍然大悟的,也有部分贊成的,等等。然而更多的是感覺我的觀點非常新奇,然後對我的解釋表示信服,但是談到對自己孩子的教育時,則還是不能完全徹底地堅信“孩子全錯就對了”。
“孩子全錯就對了”說的是親子交流中家長的基本心態,親子交流的成敗決定了親子關係的遠近和最後的結果:養育孩子最後就是收穫一種親子關係。親子關係和諧。孩子才能夠自然而然地成長,把自己與生俱來的天性顯現出來並發揚光大,做最好的自己。
“孩子全錯就對了”說的是一種歸零的心態,是一種從不抱怨的心態。家長不抱怨孩子,孩子也不會自己抱怨自己、懷疑自己,同時也不必擔心會被別人抱怨,因為即便“全錯了也沒關係”。但是這裡我對“孩子”這個概念有一個年齡的界限,孩子在英語裡叫做Kids。Kids通常是指12歲以下的孩子,13歲到19歲英語裡是叫Teenagers。但是在漢語裡,孩子的定義卻很廣,並有“不管多大,在父母面前都是孩子”的說法,所以本書中所說的孩子,也包括18歲以下的青少年。“孩子全錯就對了”說的是家長的心態,以此為出發點,去解決出現的問題,才能做到徹底的解決問題。
如果家長在孩子很小的時候,就能用這種“孩子全錯就對了’,的心態去對待他,讓他生活在一個沒有抱怨的世界裡,那么當他到了12歲左右時,他大半已經學會自己獨立去面對世界了。當然作為家長,你還要去做一些觀察工作,戰略上的指點工作和偶爾“力挽狂瀾’’的工作。因為孩子畢竟是孩子,他的人生閱歷沒有那么長,也沒有那些經驗,當遇到問題時,家長能給予孩子心理上的支持,這一點對孩子來說很重要。這種支持能讓孩子對所有事情都充滿信心。
孩子剛出生時,他只是一個本能的人,對所處的世界基本處於懵懂無知的狀態。因為什麼都不懂,所以才要去學習。家長一定要牢記這一點:孩子剛開始學的時候基本上是什麼都不懂,如果碰巧能懂一些,對家長和孩子來說,實際上是很幸運的,家長需要準備的心態就是“我的就應該什麼都不會”。這樣孩子學起來時,遇到任何“困難”、任何“做錯”的地方(所謂的“困難”,就是難學的地方,不容易學會的地方)。就不會覺得這會是一個問題,因為這個(遇到困難、做錯了)是對的,是應該的。孩子的任務實際上就是把整個事情,一點一點學會,那些還沒有學會的部分,用別人的眼光來看,就是學得不好的地3-或者考試考得不好的部分,實際上就是孩子有待去學習的地方。家長的心態就應該是——孩子全錯了,就對了。如果幸運的話,孩子可能會有對的地方,那是絕對需要特別鼓勵的。
縱觀大多數家庭中出現的問題,都與“孩子做錯了事”有關。家長最初還能“忍耐”,但大家都是“凡夫俗子”,忍耐有限,況且忍下來的火氣並沒有及時化於無形,而是積攢起來,有朝一日,會一起爆發出來。反映出來就是翻孩子的舊賬,提及孩子的錯事,很多時候孩子都忘了自己做過的事情,但家長還是會屢屢提起。家長自己有時也未必想這樣做,但因為無法從心底說服自己,一味忍耐並沒有真正解決問題,所以家長忍的結果,是把孩子的“錯處”積攢起來,集中爆發。
這樣做的結果是很快讓孩子對家喪失信心,不再把家作為“心靈的歸宿”,最後把家變成一個“放學後要回去的地方”,而不是自己“精神的樂園”。所以,我寫這本書的目的是為了讓天下的孩子都能有一個精神家園,把家當成一個自己身心都能得到放鬆的地方。做到這一切的前提是,家長能徹底解決“孩子錯了,家長怎么辦”這個問題,那就是家長徹底相信“孩子全錯就對了”。
父母並不需要在具體的事務上給孩子100%的指導,而是需要一種信念,而這種信念來自於人的本性,那就是相信“人之初,性本善”。在這本書里,我把自己近些年的教育實踐、心得體會、案例等收集一體,編纂成冊。希望能給家長解決這個最棘手的問題,讓家長徹底理解“孩子全錯就對了”這個教育理念。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