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紀青(1926-2009),出生在山東青島,父親是一位鐵路海關職員,祖籍是福建福州(是清朝乾隆年間進士孟超然之後代)。孟紀青曾任國家名譽主席宋慶齡創辦的、多語種對外刊物《中國建設》雜誌社社長兼總編輯,該刊後易名為《今日中國》雜誌,他繼續任該雜誌社社長兼總編輯。抗日戰爭初期孟紀青隨父親逃難,由青島到了上海,少年時期他目睹了日寇對山東的侵略,也目睹了日寇戰艦對上海的炮轟,恨透了日本侵略者對祖國的蹂躪,渴望祖國強大成為了他最大的理想。在反動的白色恐怖下,他不惜生命危險追求救國真理,他加入了中共上海地下黨,積極開展工作,發展黨員,參加學生運動、組織聖約翰大學學生讀書聯誼會,組織同學閱讀國內外進步書籍傳播進步思想,並參與編輯中共地下刊物《學生新聞》和英文《上海人民》。上海解放後,他擔任《解放日報》國際版編輯,並協助金仲華、黃華、夏衍等參與創辦新中國第一份英文日報《上海新聞》報,任社務委員會秘書、社政治秘書兼國內新聞采編組組長。1953年初調北京,為國際新聞局所屬英文《人民中國》雜誌責任編輯、編委,他參與創辦外文刊物《北京周報》,參與創辦新世界出版社實體。他是中國新聞界知名記者,曾多次出訪美國、加拿大、蘇聯、英國、法國、南斯拉夫、德國、義大利、瑞士、古巴、捷克斯洛伐克,印度、日本、泰國等國,還曾率中國新聞代表團出訪北歐四國。他向國內外讀者大量介紹新中國的建設成就和國際見聞。孟紀青畢業於上海聖約翰大學經濟系,曾參與黨的八大會議檔案翻譯工作,及我國國際和平大會的翻譯工作,有著很好的英文語言翻譯和編輯造詣,被中國譯協表彰為資深翻譯家,並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文革”期間孟紀青被下放到“五七幹校”,1971年奉命被中央從河南“五七幹校”調回北京,參與了中、美兩國間的重大外交事件(也是改變世界的歷史事件)——美國總統尼克森訪華的外交接待等一系列工作。孟紀青曾任中國駐印度使館文化參贊,為中、印兩國人民的友好和中、印兩國間的文化交流做出過重要貢獻。孟紀青曾先後擔任過《北京周報》社編輯部副主任、《中國建設》雜誌社黨的核心小組副組長,外文局外事部負責人,新世界出版社負責人兼副總編輯、任宋慶齡基金會理事、中國國際交流協會理事、中國新聞工作者協會理事、中國國際友人研究會常務理事、中國工合國際委員會執行委員、山東省對外宣傳顧問等。
孟紀青是位正直坦誠的人(民眾尊稱他和段連城、馮錫良為北京周報社的三駕馬車),他能夠認真理解並正確貫徹黨的方針政策,並敢於抵制錯誤。在外文出版社(外文局的前身)書刊檢查運動中,外文出版社個別領導人在極左思潮的影響下,將北京周報社的一批知識分子列為不可靠分子,欲將他們下放到農村去,作為黨支部書記的孟紀青進行了堅決抵制,並鑒於當時形勢緊迫,敢於及時上書上級機關對外文委,反應外文出版社在書刊檢查運動中的極左行為,從而及時糾正了單位極左的錯誤行為,保護了北京周報社的一批知識分子及業務骨幹,但是孟紀青卻被戴上了右傾的帽子(一年後對外文委副主任、外文局局長羅俊登門道歉)。當外文局局長段連城(即北京周報的三駕馬車之一)回憶那段歷史時,曾經感慨的說道,那時只有老孟敢頂,他有資格,我們不行。文革時期孟紀青被下放到河南省汲縣外文局“五七幹校”期間,有一次到距駐地30多里的縣城拉煤時,偶然遇到同樣被下放到幹校並正在遭受迫害的老同事李伯悌,孟紀青沒有迴避李伯悌,而當得知李伯悌正發著高燒卻還被強迫到縣城拉煤時,孟紀青夫婦不顧造反派的監視,馬上幫助李伯悌拉煤車,讓她休息,並幫助她買藥,一直照顧她回到家中。孟紀青於1971年奉命被中央從河南“五七幹校”調回北京,曾被任命為《中國建設》雜誌社黨的核心小組副組長,該雜誌社是宋慶齡先生創辦的,當時屬中共中央對外聯絡部和國家外文出版發行事業局領導,正值“文革”期間,在耿彪部長、馮鉉局長的支持下,他配合李伯悌同志一起抵制了“四人幫”等極左路線的干擾,努力執行宋慶齡先生的辦刊方針,扭轉了該雜誌在“文革”中受到“四人幫”等極左路線嚴重干擾的局面。文革後孟紀青堅決擁護國家的改革開放,擁護國家大力發展科技、發展經濟,但也深惡痛絕官場上的貪污腐敗現象,以及不顧對大自然的污染破壞的野蠻開發行為。對此他發表過一些介紹國外如何發展經濟、如何懲處污染環境行為的文章。
孟紀青有著極強的業務水平和能力,他對工作始終滿腔熱忱、兢兢業業,從無怨言。不論是英文翻譯還是編輯工作,不論是對外出版印刷還是發行工作,不論是外交工作還是新聞採訪工作,他都能以高超的能力和滿腔的工作熱忱,以及兢兢業業的工作態度、扎紮實實的工作作風去很好的完成這些工作。20世紀50年代,宋慶齡副主席有一篇文章因戰亂期間丟失了英文原件,只剩下了中文譯件,她需要將此篇稿件恢復回英文,於是外文出版社將此任務交給了孟紀青同志,孟紀青經過認真閱讀中文稿件和精心的翻譯,很快完成了該稿件的中譯英的翻譯工作,待此篇英文稿件交到宋慶齡副主席手中時,她仔細閱讀後,告訴孟紀青同志,翻譯的非常好,詞語很準確,符合文章原意,不用再改動了。50年代中期,孟紀青作為中國作家代表團翻譯,陪同矛盾、周揚、老舍等一行赴印度參加亞洲作家會議。作為老舍先生髮言時的同聲翻譯,孟紀青準確的翻譯和純正的英文發音,給老舍先生留下深刻印象(老舍先生曾經旅居英國多年),會後老舍先生找到孟紀青問,你的發音這樣好並翻譯的也這樣好,你是在哪裡學的英文?孟紀青告訴他,是在國內學的。老舍非常驚訝,對孟紀青說,你學的非常好,並一再稱讚他的發音很地道,在國內少見。孟紀青同志曾在當時專門出版外文圖書的新世界出版社任負責人兼副總編輯,當時該出版社剛起步,領導加編輯、出版、行政人員不到十位,可在短短的兩叄年裡,該出版社卻編輯出版了《京劇與梅蘭芳》、《秦始皇兵馬俑》、《華君武漫畫選》、《中國研究叢書》等許多外文圖書,並有多本書成為暢銷書,特別是中、英兩種文版的《當代中國畫》在當時再版3次,後來還出了台灣版,在1984年被評為對外宣傳出版物一等獎,在萊比錫國際書展上也獲得大獎,當時這在中國外文出版界裡是絕無僅有的。作為新聞界人士,孟紀青除了主持外文刊物《中國建設》(後易名為《今日中國》)雜誌外,以及在以前的英文《上海新聞》、《人民中國》、《北京周報》等對外報導刊物工作,對海外報導中國情況外,他還在訪問歐美等國後,在《人民日報》、《人民日報》海外版、《環球時報》、《世界知識》雜誌等報刊上發表多篇文章,增進了國人對外界的了解。孟紀青在60年代中期,還應邀為亞非記協的外國記者培訓班講授報紙編輯課程,增進了亞非國家新聞工作者與中國的友誼。孟紀青1969年被下放到外文局江西“五七幹校”後又到河南“五七幹校”。1971年初,他奉命由河南“五七幹校”調回北京。在參與接待美國總統尼克森之前,孟紀青奉周恩來總理的指示,於1971年夏,陪同我黨的友人陳依范先生(原國民黨元老、孫中山秘書、國民政府外交部長陳友仁之子,原《北京周報》社專家,也是孟紀青的老同事,“文革”期間遭受了極不公正的對待)一家三口到廣東羅湖口岸出境,一路上孟紀青與其進行了深入的溝通、親切的交談並陪同參觀,陳依范一家深受感動。陳依范先生出國後,為中美兩國關係的正常化做出了很多建設性的工作(90年代初孟紀青到美國講學時曾應邀到陳依范家中做客,受到陳依范夫婦的熱情招待)。1971年10月孟紀青又受命接待了由中聯部邀請來華的美國友人舒爾曼夫婦一行,陪同舒爾曼一行對我國北方及南方進行了考察,並受到了周恩來總理的接見。1972年孟紀青又直接參加了美國總統尼克森訪華的外交接待工作。80年代孟紀青在任中國駐印度使館文化參贊時,他主持了當時我國在印度的文化中心建設,主持舉辦多項中國的文化、藝術展覽和演出活動。他負責開展我國與印度間的文化、教育、體育等等方面的交流互訪活動,大大增進了中印兩國間政府、民間的了解和友誼,使英.甘地後期和拉.甘地時期的中印文化、教育、體育等方面的交流達到了一個高峰。有一次徐悲鴻畫展在印度舉行,為了配合畫展,徐夫人廖靜文女士帶了一盤介紹徐悲鴻畫的中文解說錄像帶,但在印度,觀眾聽不懂中文。當孟紀青得知此事後,馬上找到廖靜文女士,親自幫助她將錄像帶的中文解說翻譯成英文,並利用使館的簡陋設備親自為該磁帶錄上了英文解說配音,由於有了英文配音的徐悲鴻畫的錄像帶發揮作用,使那次展覽的效果明顯大增。後來孟紀青居然喜愛上了英文配音這一行,他在80年代,我國的改革開放初期,應邀為一些走出國門的中國企業的宣傳片中文解說詞進行了翻譯,並配上了英文解說配音,90年代他還應宋慶齡基金會的的委託,對紀錄片《宋慶齡》的中文解說詞進行了漢譯英翻譯並配音。在90年代初,他離休後被中央電視台請去居然在英文節目中當了一陣子英文節目主持人,後因身體原因作罷。
孟紀青和他的夫人韓樂待人爽直誠摯,朋友很多。其在翻譯界的好友中就有許孟雄、
孟思訓、吳景榮、楊憲益、葉君健、張培基、楊熙齡、方鉅成、佘小波、郭安定等等。文化藝術界的好友中有華君武、黃永玉、黃苗子、英若誠、袁鷹、吳冠中、黃胄、李少言、沈柔堅、亞明、宋文治、石方禹、高冠華、李可染、李苦禪、關山月、郁風、田家農、成幼殊、張均、傅天仇、方成、李平凡、高行健、徐昌銘、李延聲、詹庚西等等。外交界的好友中有黃嘉華、錢嘉東、陳魯直、王子成、朱良、王殊、林林、王珍、申健、溫業湛、李肇星、郭保中等等。學術界和新聞、出版界的好友有汝信、汝仁、吳文燾、馮錫良、段連城、林德彬、愛波斯坦、劉德有、沙博理、張金哲、馬海德、吳蔚然、吳桓興、陳志昆、黃壽珍、盛舜、陳忠經、王楚良、李延寧、馮亦代、徐才、季羨林、鄧糰子、談鎬生、武春河、范之龍、朱傳一、李伯悌、陳依范、朱啟平、丁耀玲、郁雋民、賈淑琴、李玉鴻、魏秀堂、許涿、華安德等等。在孟紀青的工作和生活中這些朋友們(有的即是老同事、老同學、老戰友、有的即是上下級、有的又是親友,即有老者也有中青年朋友,甚至還有國際友人)對他的人生幫助很大,他從這些友人身上學到了很多有益的東西,也得到了他(她)們多方面的、巨大的支持。這些廣泛、深厚的友誼使他人生之路充滿了陽光和樂趣。
孟紀青的一位老同事肖關益先生,在1999年“國際老人節”時贈送給孟紀青夫婦的一首《頌菊》,很形象的描述了這對夫婦的人品:可愛九月菊,清淡勝濃妝。枝葉紅似火,骨節硬如鋼。暖春不爭艷,寒秋獨傲霜。百花休嫉妒,此物最芬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