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稱舜(約1600~1655以後)

孟稱舜(約1600~1655以後)

正文

明末清初戲曲作家。字子塞,又作子若,號臥雲子、花嶼仙史。浙江會稽(今紹興)人。自幼受家學影響,好讀《離騷》《九歌》,工詩文詞曲。明崇禎二年(1629),與其兄稱堯加入張溥張采等組織的復社。他仕途坎坷,屢舉不第。入清後,在順治六年(1649)被舉為貢生,任松陽訓導。他的詩文多已散佚。作有雜劇和傳奇各 5種。雜劇《桃花人面》(後改為《桃源三訪》)、《花前一笑》、《英雄成敗》(後改為《殘唐再創》)、《死裡逃生》和《眼兒媚》,均存。傳奇《二喬記》、《赤伏符》已佚;《嬌紅記》、《二胥記》、《貞文記》今存。此外,還編纂《古今名劇合選》,其中收錄56種元明雜劇(包括他本人的作品 4種),按照婉麗和豪放的不同風格,分為《柳枝集》、《酹江集》,並詳加評點。在現存的孟稱舜劇作中,成就較高的是雜劇《桃花人面》、《英雄成敗》和傳奇《嬌紅記》。
《桃花人面》取材於唐代孟棨《本事詩》中崔護謁漿的故事,描寫崔護和葉蓁兒的忠貞愛情。《英雄成敗》是一部感憤時事而作的歷史劇。作者借黃巢落第痛罵試官和鄭畋勤王勘問亂臣的情節,抨擊“宦官擅政,賢才被阨”的黑暗現實。作者把黃巢造反的根源歸於朝政腐敗,並稱他為英雄,都是難能可貴的。劇本以鄭畋平“亂”、重振朝綱作結,反映了作者的思想局限。
《嬌紅記》寫王嬌娘與申純的愛情悲劇,取材於北宋宣和年間一個真實的故事,並根據元代宋梅洞小說《嬌紅傳》改編。王嬌娘與申純相愛,婚事屢受間阻,終因抵擋不住帥節鎮的逼婚而死。劇本通過王嬌娘的嚴肅思考和清醒抉擇,明確地提出了追求“同心子”(亦即旨趣相投的心上人)的戀愛觀;並以殉情的悲劇對封建特權進行了批判。作者運用白描手法,傳情寫態,熔意鑄詞,把兩個悲劇主人公寫得奕奕神動,真切感人。但劇本頭緒紛繁,過分追求奇巧,並有某些庸俗的描寫。

孟稱舜(約1600~1655以後)孟稱舜(約1600~1655以後)
孟稱舜的創作思想受湯顯祖的影響,他的“生還死情未滅,死還生恨早枯”(《桃花人面》),“年華有盡情無盡”(《嬌紅記》),“生生死死一片情難掉”(《貞文記》)等曲詞,都明顯地留有湯顯祖遺意。
孟稱舜在戲曲理論上也有較突出的建樹。他的《古今名劇合選序》集中反映了他的戲曲主張。其藝術見解,也散見於他的大量評點中。他強調戲曲創作要“因事以造形,隨物而賦象”,他重視舞台性,提出學戲者須“置身場上”,撰曲者須“化其身為曲中之人”的要求。他還一反舊說,力主藝術風格的多樣性,認為雄爽與婉麗,“各有攸當”,不可強分優劣。

配圖

相關連線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