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岔

2003年秋,村兩委會在充分醞釀的基礎上,正式出台了“多戶整體退耕,個戶集中承包”的新舉措。 去年,孟岔村棗產量達200萬斤,產值314萬元,在為棗農帶來不菲收入的同時,還為村內安排閒散勞動力5000多人次。 目前,全村96%的農戶從事蔥產業,種蔥面積達700畝,去年,全村蔥總產量204.9萬斤,總產值達點。

簡介

位於陝西省榆林市米脂縣銀州鎮境內,是該縣著名紅棗特色產業村,村裡有2000多畝高標準棗林,被譽為“陝北紅棗第一村”,在該村紅棗產業的發展過程中誕生了著名的“孟岔模式”

孟岔模式

孟岔村是米脂縣一個普普通通的小山村。進入二十一世紀,這裡悄然發起了一場綠色革命。全村824口人怎樣在4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做文章?如何謀劃2000多畝山地,550畝川水地的合理流轉、最佳化配置?如何依託市場、發展農村經濟,在國家停止糧款直補的8年後,既保住退耕還林取得的成果,又培植起主導產業增加農村收入?孟岔人創新思維,用自己的智慧和勤勞的雙手,通過探索和實踐一一回答了這些問題。
農戶的實踐引發出“孟岔模式”雛形
孟浩海是孟岔村發展紅棗產業的第一人。1998年,他在旬邑縣包工期間,見當地一戶農民承包7畝果園,果園一年竟收入15萬元。老孟聯想米脂的光照、溫度、土質等條件和旬邑基本相同,決定回家鄉承包荒山,種棗致富。為了集中連片規模經營,孟浩海帶領幾家農戶通過承包村集體的山地、轉包農戶的承包地或與其他農戶用水地兌換山地等方式,先後承包了412畝山地,其中孟浩海的規模達到200畝,開始集中連片栽植以梨棗、贊皇、駿棗為主的新品種紅棗。
幾年來,孟浩海等幾家農戶投入了大量的資金和勞力,在各自的棗園裡開墾荒地,填溝打壩。修通了山上的生產路,建起了抽水設施和蓄水池。並通過參加楊凌農高會和聘請專家實地授課等形式,實行科學管理。經過幾年的辛勤勞動,孟浩海等農戶的棗樹已逐漸進入盛果期,400多畝荒蕪的山坡披上了綠裝。2003年,孟岔村新品種紅棗產量達到50萬斤,年產值達60萬元,產品銷往西安、銀川、大連、廣州等地,榆林市場上80%的鮮食紅棗均來自孟岔村。孟浩海還成立了米脂縣孟岔村紅棗有限公司,並投資20多萬元建起了陝北窯洞與現代科技結合式的氣調保鮮庫,可儲存紅棗30多萬斤,即使在白雪皚皚的寒冬,儲存的紅棗依然色澤鮮活,清脆可口,每斤可賣到4―5元,老孟成了遠近聞名的“紅棗大王”。
集體探索服務發展成就“孟岔模式”
退耕還林現狀引發孟岔村兩委會的思考。在實行退耕還林政策期間,孟岔村和其他村一樣,實行的是誰退、誰管、誰受益的“多戶退耕”辦法。但“多戶退耕”在具體操作中存在著許多問題:農戶的退耕地較為分散,退耕容易還林難、管護難;發展經濟林,樹種統一不起來,形不成規模;發展生態林,難有經濟效益;林草各半間作,有羊的農戶,重草不重林,沒羊的農戶,只圖驗收過關,往往造成草不成片、樹不成林。孟浩海等幾家農戶承包山頭髮展紅棗獲得成功,孟岔村黨支部書記孟增利等幹部看在眼裡,喜在心上。村兩委會認為,山地的出路就是借鑑本村棗農的成功經驗,面向市場,統一規劃,使土地合理流轉,集中連片,規模經營,大力發展特色果品產業。
2003年秋,村兩委會在充分醞釀的基礎上,正式出台了“多戶整體退耕,個戶集中承包”的新舉措。即在村民自願的基礎上,由少數農戶集中連片承包土地,規模經營,發展新品種紅棗。通過村集體的組織協調和中介作用,把多數農戶的土地流轉給少數承包戶,實行土地二次承包,契約期為20年。在享受退耕補助期間,國家兌現的糧款由原土地承包戶享受,國家補償政策停止後,由新的承包戶按每畝每年25元的轉包費付給原土地承包戶。村集體在棗樹見上效益後,每株棗樹每年收取0.5元的服務管理費。多戶整體退耕,個戶集中承包的思路得到了村民的積極回響。2003年冬,900畝退耕山地全部得以流轉集中,孟浩海又一次承包了160畝,這樣孟岔村連片經營的紅棗可達到1600多畝,連同輻射帶動鄰村的400多畝,形成了以孟岔村為中心的2142畝鮮食型新品種紅棗產業基地。
在大力發展紅棗產業的同時,村兩委會的職能也在悄悄地轉變。村集體按照國家安排的退耕任務,在做好規劃的同時,還積極協調少數承包戶與各農戶之間逐戶簽訂退耕地轉包契約,做好承包地劃界、轉包契約糾紛處理、爭取優惠政策、開通生產路等服務工作。幾年來,孟岔村積極協調相關部門,幫助棗農開通拓展盤山公路12公里,修建蓄水池11口,棗保鮮庫9個,引進推廣滴灌技術面積達400畝。村集體利用冬季農閒時間,請來紅棗專家到村上為承包戶進行科學技術培訓,還聯絡有關農業、林業方面的技術人員,在棗園裡直接進行技術指導。西北農林科技大學的專家實地考察了孟岔以後,認為孟岔民眾思想解放,破解了現階段土地合理流轉這個難題,稱之為“孟岔模式”。
“孟岔模式”實現了經濟效益與生態效益雙贏
隨著盛果期的到來,走進孟岔村,溝溝岔岔的魚鱗坑星羅棋布,條條生產公路蜿蜒環繞,滿山遍野的棗樹鬱鬱蔥蔥。村支書孟增利告訴記者,棗樹適宜栽培範圍廣,耐勞耐旱,根系發達,生命力強,孟岔村發展新品種鮮食紅棗採用的是矮化密植,每畝地要挖130多個一米見方的魚鱗坑,很好地防止了水土流失。棗樹在栽培第二年即可掛果,第五年便進入盛果期,盛果期在20年以上。因此,發展紅棗產業見效快,收益期長,市場前景廣闊,具有可觀的經濟效益。同時,紅棗生產屬勞動密集型產業,澆水、施肥、除草、打藥、蔬果、採摘、包裝等一系列生產經營需要大批勞動力,八大承包戶平均每天傭工不下60人。去年,孟岔村棗產量達200萬斤,產值314萬元,在為棗農帶來不菲收入的同時,還為村內安排閒散勞動力5000多人次。2142畝紅棗全部進入盛果期後,每年產紅棗約800萬斤,產值為1200多萬元,人均14000多元,紅棗產業進一步帶動紅棗的保鮮加工,儲藏運輸、市場行銷等一系列後續產業。目前,在村集體的幫助下,孟浩海等棗農正以股份制方式積極投資開辦年加工300萬斤次棗的棗醋加工廠和紅棗烤爐加工廠,紅棗產業已經成為孟岔村的主導產業。孟岔村約三分之二的勞動力將從事紅棗的生產、運輸、加工和銷售,其他三分之一的村民從事川水地種植業和養殖業等其他產業。
借鑑孟岔村的成功經驗,2004年,米脂縣及時出台了《關於學習推廣孟岔村典型經驗的決定》,要求學習孟岔經驗,各鄉鎮結合自己的村情因地制宜抓試點。高渠鄉劉渠溝村在發展蔥產業過程中借鑑“孟岔模式”。目前,全村96%的農戶從事蔥產業,種蔥面積達700畝,去年,全村蔥總產量204.9萬斤,總產值達點。高渠鄉劉渠溝村在發展蔥產業過程中借鑑“孟岔模式”。目前,全村96%的農戶從事蔥產業,種蔥面積達700畝,去年,全村蔥總產量204.9萬斤,總產值達163.9萬元。如今,在“孟岔模式”的影響下,楊家溝鎮鞏家溝村的葡萄產業、印斗鎮馬家鋪村的桃產業以及桃鎮鎮牛溝村的養豬業等都有效地整合了農業資源,進行規模經營,“一村一品”特色農業正在米脂全縣逐步形成。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