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題辭

《孟子題辭》者,所以題號孟子之書。 此書,孟子之所作也,故總謂之《孟子》,其篇目則各自有名。 孟子之書,則而象之。

《孟子題辭》者,所以題號孟子之書。本末指義文辭之表也。孟,姓也。子者,男子之通稱也。此書,孟子之所作也,故總謂之《孟子》,其篇目則各自有名。孟子,鄒人也。名軻,字則未聞也。鄒本春秋邾子之國,至孟子時改日鄒矣。國近魯,後為魯所並。又言邾為楚所並,非魯也。今鄒縣是也。或曰:「孟子,魯公族孟孫之後故,孟子仕於齊,喪母而歸葬於魯也。三桓子孫,既以衰微,分適他國」。孟子生有淑質,夙喪其父,幼被慈母三遷之教。長師孔子之孫子思,治儒術之道,通《五經》,尤長於《詩》、《書》。周衰之末,戰國縱橫,用兵爭強,以相侵奪。當世取士,務先權謀,以為上賢,先王大道陵遲隳廢。異端並起,若楊朱、墨翟放蕩之言,以乾時惑眾者非一。孟子閔悼堯舜、舜、湯、文、周、孔之業將遂湮微,正塗壅底,仁義荒怠,佞偽馳騁,紅紫亂朱。於是則慕仲尼周流憂世,遂以儒道游於諸侯,思濟斯民。然由不肯枉尺直尋,時君鹹謂之迂闊於事,終莫能聽納其說。孟子亦自知遭蒼姬之訖錄,值炎齊之未奮,進不得佐興唐、虞雍熙之和,退不能信三代之餘風,恥沒世而無聞焉,是故垂憲言以詒後人。仲尼有云:「我欲托之空言,不如載之行事之深切著明也。」於是退而論集所與高第弟子公孫丑萬章之徒難疑答問,又自撰其法度之言,著書七篇,二百六十一章,三萬四千六百八十五字。包羅天地,揆敘萬類,仁義道德,性命禍福,粲然靡所不載。帝王公侯遵之,則可以致隆平,頌清廟;卿大夫士蹈之,則可以尊君父,立忠信;守志厲操者儀之,則可以崇高節,抗浮雲。有風人之託物,《風雅》之正言,可謂直而不倨,曲而不屈,命世惡聖之大才者也。孔子自衛反魯,然後樂正,《雅》、《頌》各得其所,乃刪《詩》定《書》,系《周易》,作《春秋》。孟子退自齊、梁,述堯、舜之道而著作焉,此大賢擬聖而作者也。七十子之疇,會集夫子所言,以為《論語》。《論語》者,《五經》之館飠害,《六藝》之喉衿也。孟子之書,則而象之。衛靈公問陳於孔子,孔子答以俎豆;梁惠王問利國,孟子對以仁義。宋桓魁欲害孔子,孔子稱「天生德於予」;魯臧倉毀鬲孟子,孟子曰「臧氏之子焉能使予不遇哉!旨意契約,若此者眾。又有《外書》四篇,《性善》、《辯文》、《說孝經》、《為政》。其文不能弘深,不與內篇相似,似非孟子本真,後世依放而托之者也。孟子既沒之後,大道遂絀,逮至亡秦,焚滅經術,坑戮儒生,孟子徒黨盡矣。其書號為諸子,故篇籍得不泯絕。漢興除秦虐禁,開延道德,孝文皇帝欲廣遊學之路,《論語》、《孝經》、《孟子》、《爾雅》皆置博士。後罷傳記博士,獨立《五經》而已。訖今諸經通義,得引《孟子以明事,謂之博文。孟子長於譬喻,辭不迫切,而意已獨至。其言曰:「說《詞》者不以文害辭,不以辭害志;以意逆志,為得之矣。」斯言殆欲使後人深求其意,以解其文,不但施於說《詩》也。今諸解者往往摭取而說之,其說文多乖翼不同。孟子以來五百餘載,傳之者亦已眾多。餘生西京,世尋丕祚,有自來矣,少蒙義方,訓涉典文,知命之際,嬰戚於天,構屯離蹇,詭姓遁身,經營八?之內,十有餘年,心剿形瘵,何勤如焉!嘗息肩弛擔於濟、岱之間,或有溫故知新,雅德君子,矜我劬瘁,眷我皓首,訪論稽古,慰以大道。余困吝之中,精神遐漂,靡所濟集,聊欲仔志於翰墨,得以亂思遺老。惟六籍之學,先覺之士,釋而辯之者既已詳矣。儒家惟有《孟子》,閎遠微妙,?奧難見,宜在條理之科。於是乃述已所聞,證以經傳,為之章句,具載本文,章別其指,分為上下,凡十四卷。究而言之,不敢以當達者;施於新學,可以寤疑辯惑;愚亦未能審於是非,後之明者,見春違闕,儻改而正諸,不亦宜乎。(《孟子》趙《注》宋本)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