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城

孟城處於常州最西北的內河入長江之河口,地勢險要,南宋嘉熙初(1237年)郡守何處信奏請朝廷,始於此地建孟瀆寨,派兵丁205人駐守。明初(1368年)置孟河堡。明代嘉靖年間因倭寇經常從長江口入侵,至此騷擾,“自京口而下,唯河莊賊可深入,從大江入孟河,抵奔牛,赴府城至便且易”,所以河莊“益為濱江津要”,故明王朝派兵1600名,沙漿船50隻駐此戍守,孟河營即由此始,並在河莊“造城設官建署”,“巡按尚維持疏請於孟河堡築城,周600餘丈,高2丈,門者四、為水關者二,孟瀆貫城中”,河莊從此名“孟城”。

孟城,原為孟河注入長江處的一個小村莊——河莊,後為古代軍事城堡。?
?
由此可見,孟城得名於孟河。孟河名稱的來歷說法甚多,大體可歸納為三說:一、史志載“漢光武帝劉秀初曾宿井旁,夢民為之指途江滸,即位後命開孟瀆”;二說東晉名士孟嘉曾隱居於河旁,故其河名叫孟河;三說唐元和中,孟簡浚導孟瀆,溉田4000餘頃,姑稱之為孟河等等。?
孟城在歷史上是長江下游江南常州段的重要軍事城堡,有歷史研究價值。還有一事值得記錄,那便是明代劉六、劉七農民起義,轉戰山東、江蘇等地,一度聲勢浩大。其南下時曾在孟瀆大造戰船,遺蹟至今尚存。惜舊孟瀆(舊孟河)早已淤塞不通,變為農田,近代在耕作和興修水利時,還經常發現許多船樁和巨大的沉船,略可見早年孟河地方交通繁忙、船隻眾多的景象,亦為古代軍事城堡的佐證。?
一、孟河和孟河城的來歷
據《武進陽湖縣誌》記載:早在漢代,孟河還只是長江邊上的一個小漁村,六朝時的巴斗山﹙今丹陽市的界牌鎮境內﹚還是長江中的孤島,水漲山沒,潮落山出,塔山周圍原來是四面環水的洲田。東漢光武帝初年(公元25年),朝廷命開浚河瀆,從長江口﹙抄瓢港﹚挖掘到小黃山腳下西邊湯巷裡﹙今城北村的湯巷裡﹚,它由孟瀆一路貫穿到萬綏和浦河至養濟河、午塘河及小橫河等十多條河流而成,全長48里左右,新開好的河道已成為京口(鎮江)至江陰間連線南運河與長江之間的水上大動脈,是南接奔牛京杭大運河北達長江的重要通江河道之一,也遂成了一個通江口岸。新開通的河道使漕糧船隻亦可由此進入長江,分流了漕運,因水路通航,人口逐漸增多,貨物交易繁榮,“廛集成市”,同時也促進了當地經濟的發展,文化亦隨著經濟的發展而逐漸繁榮起來了,來往的人們將通江口岸叫名為“河莊口”,故人就稱之為“河莊”了。
又據《常州賦》記載:常州刺史孟簡在此受朝廷之命擴展老瀆河莊的河道,唐朝元和五年至元和八年(810年—813年),“引江水南濟京杭運河通漕工程,歷時四年多,有十五萬多人參加開浚,民工從外省外地招來之,河成48里灌溉良田四千多公傾。他的水利作用,不獨有利武進一縣,而有便於常、鎮兩郡,還影響到蘇州和松江”。由於是常州刺史孟簡在此督工擴展老瀆,故取名為孟瀆,鎮因河而名,“河莊”也就稱為“孟河了。自唐朝元和八年(813年)開通孟河的近一千二百年以來,地方志有記載疏浚過孟河的就有二十二次之多。至清雍正末年﹙1727年﹚又新開通了小河港﹙也叫新孟河﹚;光緒中葉時又開通了小河段的穿心港和攔門沙港後。蔭沙港才可以和陸地直接連線,內陸河道才可以直接通到長江,船隻也可直接通到長江而無阻了,所以老孟河的水利和航運作用的顯示就已不十分重要了。
再據《全國地名大辭典》記載:“孟河的山在武進西北八十里,俯瞰之大江”。據《羊士諤記》,說是東晉桓溫的謀土孟嘉隱居於此。嘉山距孟河城十里,原名龍山,《幼學句解》中有“風高九曰,孟生落帽於龍山”之句,嗣後,龍山易名嘉山。由於孟河小鎮位於嘉山(即西山、棲鳳山)與龍山(東山、小黃山)之間,又形成似雙龍戲珠的格局,因而其雅號稱為“珠城”。清代重新建造的關帝廟石碑中記有“珠城斗大,孟瀆環之,一勺之水,隨潮盈涸”之句。宋朝嘉熙初年開始建孟瀆寨,駐兵設防。明朝嘉靖三十三年(1554年)巡撫尚維向朝廷委派御史京官孫翊主持。孟河城於明朝嘉靖三十七年(1558年)築成。全城共設五個城門:東門名通江門(意達長江),西門名達潤門(意達鎮江),北門稱翊京門(因孟河城牆系孫監造,而孫是京官,故名之)、大南門稱安常門(意定安通常州)、小南門稱通信門(因門外有驛道之故)。孟河城的城牆有高二丈多高,周長有六百七十餘丈,大約有四華里之多。整個城牆是南北長,東西窄,城牆是磚石結構。城牆用材料,石是客地運來,磚是就地燒制。南北城牆跨越內城河處各設水關一個,南水關名金鎖關,北水關名玉盤關,水關設有關橋,拾級而上可通便車。城牆周圍都有護城河,出東門和大南門的老孟河上架築有石質門的丹鳳橋和迎鴻橋及便於收放的木吊橋。西門和北門各有木吊橋,小南門口護城河上的橋叫永豐橋,小南門外有一條幾十米長的小街,內城河上船隻可直接通航至城外的老孟河再到長江口岸。南北水關均有元木橋為水上“城門”可定時啟閉,放行過往護城河上的船舟。至此人們稱孟河城為孟城了,久而久之大家都叫她“孟城”了。
嘉靖三十七年間孟河城築好後朝廷就設官建署、專司吏管,並派了大量的重兵駐紮城內和城外防守,孟河城一直是歷代朝廷的江防要塞,是常州府抵禦金兵南侵及倭寇進犯北部的重要通道和屏障,從宋朝開始至民國年間當朝曾一直派重兵駐防。又說明朝代年間的戚繼光在此築城防倭寇,才將孟河稱為孟城。(故孟河史稱河莊、稱珠城、別稱孟城、還稱通江市等)。宋朝嘉熙初年期間﹙1237年﹚郡守何處信請命朝廷,派精兵二百零五駐守在孟瀆寨;明朝初年期間﹙1370年﹚朝廷派兵一千六百多名,沙漿船五十隻駐守孟河堡;清朝期間又派兵海軍一千五百多名駐孟河營;太平天國期間曾派重兵太平軍駐守孟河城內長達三年又七個月的時間;民國時期國民黨八十八師轄一部在孟河城內關帝廟一帶駐防;至1938年前孟河城內西林寺和城外的娘娘廟各駐有一個營的民國保全部隊;1938年日軍侵略到孟河城後曾派一個中隊的日軍駐紮在孟河城的城皇廟內;1945年抗戰勝利後有國民黨的張少華保全第四縱隊的一個中隊駐防北門外的財神廟內;解放後政府還派將近一個營的兵駐紮在孟河鎮的東山。“訪孟河城跡,濱江古屯兵,東山對西山,兩山夾一城。這是當年人們為紀念這座抵禦侵略的古孟河城而留下的一首讚美詩。”
孟河鎮在歷史上一直隸屬於武進縣管轄,﹙經2002年4月常州市區域調整後才屬於現在的新北區管轄﹚晉時的武進故城就在孟河這一帶。歷史上孟河與萬綏分分合合多少次,曾有過阜通、南蘭陵、萬歲、萬綏、等地名,還有孟瀆寨,孟河堡、黃山門、孟河營等軍事設施究設在何處?今孟河東山東南角的龍亭村的前城頭,後城頭兩個自然村名,一直傳說是古蘭陵時期的古代城頭,是否是當時的武進故城裡的舊址,還是孟瀆寨,孟河堡、孟河營的老城址?還有待考證。
孟河在宋、元朝時期隸屬於武進縣的千秋鄉,明代隸屬於通江市﹙鄉﹚的行政中心,﹙通江市期間設鄉董,通江市駐孟河城內辦公﹚。清末民初,孟河鎮的管轄範圍是:東至蔭沙口,﹙原小河鎮的南蔭村﹚,東南至馬莊灣﹙原孝都鄉的馬莊灣村﹚,南至鴉鵲溝﹙今羅溪鎮境內的鴉鵲村﹚和琪莊﹙原浦河鄉現西夏墅鎮境內的琪莊村﹚,西至訪仙鎮的獨山頭村,西北至川門橋﹙今丹陽市的新橋鎮境內川門橋村﹚,北至木橋﹙今丹陽市的新橋鎮境內的黑木橋村,東北至界牌鎮境內的龍皇廟和安樂州村﹙今丹陽市界牌鎮境內的界東村﹚。總面積為三百三十二點五九平方公里,﹙民國二十三年的1934年10月10日廢市設立了八個鄉鎮,部份地方也劃歸了丹陽縣市管轄﹚。
據老百姓反映和孟城鄉志記載,孟河城城牆的城磚從1952年開始逐步拆毀到1958年城牆已全部拆毀完了。據說大部份城牆磚頭是拆到常州連江橋大煉鋼鐵時用於造煉鋼鐵的高爐,小部份是當地生產隊和老百造小房子用掉了,老城牆基石是在1974年11月疏浚新孟河和新開向陽河時全部拆毀掉了,現遺存大南門口的一段城牆有十多米在費伯雄故居南的旁邊。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