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墨顯學

孔墨顯學,春秋末期,周王室衰弱,失去了支配諸候國的能力。隨王室政權下移,原來由王室壟斷的典籍、文物也流散到民間,發生了著名的學術下移運動。早在西周時期就是東方文化中心的魯國,隨學術下移運動的發展,學術文化也流散到民間,為儒墨兩大學派的產生提供了條件。孔子是儒家學派創始人,在學術下移過程中,他較早地收集,整理散落的文化,並把它推廣到民間,推動了當時的學術下移運動。稍後興起的墨家,門徒滿天下,也是當時有影響的一大學派,與儒家學派並稱顯學。由於他們的影響,戰國時期形成了諸子蜂起,百家爭鳴的學術發展新局面。孔子辦私學,繼承和傳授了古東夷族和華夏族的文化傳統,順應並推動了當時剛剛興起的學術下移運動,在學術思想上的貢獻和影響沒有哪一家能與之相比。墨子生活於春秋戰國之交,爭霸兼併戰爭頻繁,社會生活極不安定。他代表“農與工肆之人”利益,反對戰爭給人民帶來的痛苦,在社會政治生活方面提出了“兼愛”“非攻”主張。墨家主張培養“賢士”或“兼士”,以備擔當治國利民的責任。墨家既重視文史知識的掌握及邏輯思維能力培養,更注重實用技術的傳習。墨家教育多取材於日常生活和工農業生產經驗,引以比喻,具體生動,較能啟發其弟子的思想,也易於為他人接受。教育過程中尤注重身教,以言行感化影響學生。墨子本人粗衣糲食,胼手胝足,其弟子禽滑厘師事三年,面目黧黑,手足生老繭,役身給使。由於有榜樣示範,陶冶感化,大多數弟子能“以自苦為極”。極端重視言行一致,往往聞風而動,不避艱險,“墨子服役者百八十人,皆可使赴火蹈刃,死不旋踵。”因此,墨家不僅是學術上獨樹一幟的派別,而且是一個組織嚴密的政治團體。墨家“摩頂放踵,利天下為之”的自我犧牲精神,及其所倡導的學風和學說在當時產生很大影響。孔墨兩大學派的發展,是鄒魯文化教育的集中體現。孔子死後,儒分為八,有子張之儒,子思之儒,顏氏之儒,孟氏之儒,漆雕氏之儒,仲良氏之儒,孫氏之儒,樂正氏之儒。墨子死後,墨離為三,有相里氏之墨,相夫氏之墨,鄧陵氏之墨。儒墨後學各派採取和揚棄的學說各不相同,但均爭稱自己是孔墨真傳。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