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宮動脈栓塞術治療子宮肌瘤

子宮動脈栓塞術治療子宮肌瘤,是一項婦科病治療手術。

手術名稱

子宮動脈栓塞術治療子宮肌瘤

別名

子宮肌瘤的動脈栓塞介入治療;子宮動脈栓塞手術治療子宮肌瘤;uterine artery embolization on leiomyoma

分類

婦產科/婦產科介入性手術/血管介入性手術

ICD編碼

99.2502

概述

子宮動脈栓塞術治療子宮肌瘤屬於血管介入性手術。 介入手術(interventional operation)是利用超聲、計算機斷層掃描(CT)、核磁共振(MRI)、X射線、腹腔鏡等現代醫學影像導向技術,對病變所在器官和組織進行定向手術,以達診斷和治療目的。目前該法已成為綜合治療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由於其具有微創傷、定位準確、安全有效及併發症少等優點,近20年發展迅速。一般分為血管性介入手術及非血管性介入手術兩大類別。

血管介入性手術由Seldinger於1953年創立。根據置管位置不同分為三種類型:亞選擇性——插至腹主動脈;選擇性——插至腹主動脈一級分支;超選擇性——插至腹主動脈二級或更小的分支。該手術創傷小,操作簡便,介入部位準確,使一些不能手術的病人獲得治療機會,簡化了外科手術。主要包括:血管造影、血管栓塞、血管成形灌注化療、引流及活組織檢查等。

子宮動脈栓塞治療開始於1920年,最初用於產後止血,後又用於婦科惡性腫瘤的盆腔灌注化療。1994年曾用於子宮肌瘤手術前準備。1995年英國Ravina等首次用於臨床代替子宮肌瘤的手術治療,取得成功經驗。之後,經導管子宮動脈栓塞(transcatheter uterine artery emboligation,TUAE)手術治療子宮肌瘤技術有了長足的發展。

適應症

子宮動脈栓塞術治療子宮肌瘤適用於:

1.經臨床與B超檢查診斷為子宮肌瘤者。

2.子宮肌瘤合併月經過多並引起貧血,壓迫症狀明顯,造成一定不適,或腹部脹痛明顯等症狀者。

3.因各種原因需要保留子宮。

4.肌瘤剔除後復發。

5.子宮大量急性出血時可行急診栓塞。

禁忌症

除一般血管造影禁忌外,該法無絕對禁忌證。

術前準備

1.行婦科檢查明確子宮肌瘤大小,排除可能引起上述症狀的其他盆腔疾病。

2.心肝肺腎功能,血尿常規,凝血三項檢查正常,排除血栓性疾病,術前行普魯卡因、碘過敏試驗,腹股溝備皮。

3.通過影像學檢查 B超或MRI,測量子宮體積大小,肌瘤的大小、數量及與子宮部位相關性。

4.向家屬及病人交待栓塞手術步驟、意義及術中、術後可能發生的情況並在相關檔案上籤字。

5.記錄末次月經日期,並通過病史及相關檢查排除妊娠。

6.栓塞前1d預防性靜脈使用抗生素。

7.患有急慢性陰道炎、宮頸炎、宮內膜炎或盆腔炎者待炎症控制後再行手術。

8.栓塞手術前半小時,經靜脈給予鎮靜劑。

麻醉和體位

1.局部麻醉或硬膜外麻醉。

2.平臥位。

手術步驟

1.放置導尿管。

2.以腹股溝區為中心,消毒鋪巾。

3.採用Selding′s方法,經皮股動脈穿刺。

4.放置4F或5F動脈導管,經髂外動脈,腹主動脈至對側髂內動脈,用60%泛影葡胺行子宮血管造影,確認子宮動脈及子宮肌瘤所在部位。

5.超選擇性子宮動脈插管,確認導管已經插入子宮動脈。超選擇困難時亦可使用同軸微導管技術。

6.TUAE所使用的栓塞劑一般為聚乙烯醇(Polyvingl alcohol PVA)顆粒。其直徑150~700μm,使用量為100~700mg,平均為350mg。PVA用量與子宮肌瘤大小及肌瘤血供豐富程度有關,部分作者除使用PVA外亦加用鋼圈或明膠海綿,因PVA栓塞費用高,國內學者以真絲線段行栓塞術。顆粒用量以完全阻斷子宮肌瘤血流為度。

7.栓塞後重複血供造影,當子宮動脈血流停止或造影劑開始向髂內動脈前支反流時停止注射,必要時造影重複至栓塞滿意為止。

8.拔除導管,局部加壓包紮,患者平臥位24h,穿刺局部加壓沙袋6h,防止出現血腫,總曝光時間和次數應儘量控制在最小範圍,以減少X線對卵巢的照射。

術後處理

子宮動脈栓塞術治療子宮肌瘤術後做如下處理:

1.術後給予抗感染藥物治療3d。

2.住院1~2d出院。

3.積極處理栓塞后綜合征 下腹痛、發熱、噁心、嘔吐等。疼痛原因分析與肌瘤栓塞後缺血及累及部分正常組織有關。大多數病人需給予止痛藥物或鎮靜劑。

4.部分病人於栓塞後3周出現陰道分泌物增加,多為血性或黃色組織物,可能與栓塞後肌瘤病變壞死有關,有報告栓塞後2~3個月排出數個黏膜下肌瘤報導。注意抗感染及中藥治療。

5.個例報導有術後尿瀦留,可能與栓塞後腹痛有關,疼痛減輕後可自行恢復,必要時可予插管導尿。

6.下肢酸脹乏力感可持續20d左右,自然消失。

7.術後10d恢復正常活動,症狀完全消失平均13d。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