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img/a/fb0/nBnauM3XzgTNykTO2MDN0kjM0UTMzEjM1IDM2UTNwAzMxAzLzQzLwIzLt92YucmbvRWdo5Cd0FmLwE2LvoDc0RHa.jpg)
人文歷史
![=](/img/9/0da/nBnauM3X1ATN5kDN1QDN0kjM0UTMzEjM1IDM2UTNwAzMxAzL0QzL0MzLt92YucmbvRWdo5Cd0FmLwE2LvoDc0RHa.jpg)
後來,這條古老的交通要道的秦嶺北部出峪的位置向西邊的峪口轉移,尤其隨著民國時期開闢的“西萬公路”將出口移向子午峪西鄰的“灃峪”,“子午峪”就被冷落了。隨之,“子午峪”內從漢、唐時期大批建造的廟宇道觀也遭到廢棄,現只遺留下座座殘垣遺址。古道雖廢棄,但遺留有許多古道遺蹟。子午谷廢棄後,谷內道觀亦隨之減少,加之山洪洗劫,大部分只留遺址,唯玄都壇及金仙觀保存至上世紀60年代。子午古道,子午古道,北端稱“子”,南端稱“午”。子午,即陰陽也,全長約420公里。
![=](/img/2/542/nBnauM3X0QTOyIzM2QDN0kjM0UTMzEjM1IDM2UTNwAzMxAzL0QzL1YzLt92YucmbvRWdo5Cd0FmLxE2LvoDc0RHa.jpg)
據考證,唐代杜甫曾到此一游,並作詩描寫子午谷景色和朋友修道的情形:“故人昔隱東蒙峰,已佩含景蒼青龍。故人今居子午谷,獨向陰崖結茅屋。屋前太古玄都壇,青石漠漠長風寒。子規夜啼山竹裂,王母晝下雲旗翻。知君此計誠長往,芝草琅玗日應長。鐵鎖高垂不可攀,致身福地何蕭爽。”今日的書畫家也留下了許多題詞和感悟。唐代新羅人金可記曾留學長安為賓貢進士,後隱居子午谷修道,公元858年二月二十五日仙逝。他曾在子午谷中種植許多花果,因而有果峪之名。今日金仙觀的會期是二月二十五、七月二十六和每月初一、十五。
子午峪曾經是古代長安通往南方的交通要道,這條古道至今仍存在著諸如棧道、摩崖石刻、“二柏一石頭”等古代遺存,金仙觀所在山上就有漢代玄都壇和唐代金仙觀遺址。後來由於山洪洗劫和灃峪公路的修
![=](/img/c/923/nBnauM3XzITM1gjM3QDN0kjM0UTMzEjM1IDM2UTNwAzMxAzL0QzL4IzLt92YucmbvRWdo5Cd0FmL0E2LvoDc0RHa.jpg)
新的金仙觀建在兩谷之間且二水交會所包圍的一座山峰上下,東面遙對小五台,東南是子午大道,西北被環山擁抱,山頂是玄都壇遺址,海拔約千米,有石階和小道可攀,登高望遠,可見西安城郭及周圍的山景,空氣清新,使人心曠神怡。玄都壇是祭祀天神的祭壇,它和長安城北渭北塬上的天齊祠的連線處於長安城的中軸線上。
地理環境
位置境域
子午峪位於陝西省西安市境內,峪口位於長安區子午街道辦事處子午西村(簡稱西村),離環山旅遊公路約1公里。峪口東側山樑上有小五台,峪內有金仙觀、小五台。子午峪與抱龍峪之間有五道梁、土地梁。入口不久南豆角村中可見一佛頭,高約1.5米。土地梁至碌碡坪為下坡路段,路面窄,難以騎行,接近碌碡坪處路面變寬,可通過農用車。碌碡坪至棗兒嶺段其間有一上坡,需翻過一梁,路面情況複雜,平坦,碎石,泥土路兼有。棗兒嶺至210國道路面平坦,出口在超限檢查站南口處。地質地貌
![=](/img/f/a8d/nBnauM3XwEjNygTNxUDN0kjM0UTMzEjM1IDM2UTNwAzMxAzL1QzLwgzLt92YucmbvRWdo5Cd0FmL0E2LvoDc0RHa.jpg)
氣候特點
![=](/img/1/b48/nBnauM3X0UzNxITN1UDN0kjM0UTMzEjM1IDM2UTNwAzMxAzL1QzL3QzLt92YucmbvRWdo5Cd0FmLzE2LvoDc0RHa.jpg)
子午峪所在的山體,峪中千峰疊翠,景色幽美,地形險阻、道路崎嶇。秀色難為名,蒼翠日在眼。有時白雲起,天際自舒捲。心中與之然,托興每不淺。古樹蒼虬盤駁,幼林欣欣向榮。金仙觀殿閣樓台依山從水,借勢成景。加之摩崖壁畫、磐聲鳥鳴,故事傳說的點綴,使風水寶地平添幾分玄妙和靈氣。
植被條件
子午峪原生植被屬亞熱帶常綠闊葉林,次生林為中山針葉林,主要有松、杉、樺等。
自然資源
![=](/img/e/dd5/nBnauM3X1MDO5EDOwYDN0kjM0UTMzEjM1IDM2UTNwAzMxAzL2QzLwczLt92YucmbvRWdo5Cd0FmLzE2LvoDc0RHa.jpg)
名勝古蹟
![=](/img/5/d93/nBnauM3X4gjMzIDN0YDN0kjM0UTMzEjM1IDM2UTNwAzMxAzL2QzL3EzLt92YucmbvRWdo5Cd0FmLyE2LvoDc0RHa.jpg)
峪有十一觀、一宮、八寺、九台、一廟、三塔、二閣、三殿、三洞等勝景。峪中金仙觀,在縣西北三里。此地傳為金仙公主、金可記真人修道處,該觀創建於唐代景雲元年(710),時名子午金仙女冠觀,宋代改名子午金仙觀。景雲元年十二月十七日。睿宗為第八女西寧公主入道立為觀。至二年四月十四日。為公主改封金仙。所造觀便以金仙為名。金仙觀在京城內輔興坊,後又於子午峪修建金仙觀下院,亦稱金仙觀。天子曾宣中官令修造觀,特造金仙樓,子午峪金仙觀也特建金仙閣,武宗會昌中建御容殿於金仙觀。現僅存玄都壇、唐代摩崖石刻和左宗棠所建石橋,觀前有溪穿過,溪水清澈見底,四季不絕。四周林木蒼翠,濃蔭蔽日,炎夏盛暑,身游至此頓感清涼,大有如入仙境之意。
歷史文化
![=](/img/f/0a3/nBnauM3XxATO0QTM4YDN0kjM0UTMzEjM1IDM2UTNwAzMxAzL2QzLyAzLt92YucmbvRWdo5Cd0FmLxE2LvoDc0RHa.jpg)
龍門派在闡發內丹學方面最是成績斐然。在明清道教衰落時期,只有全真龍門派一度“中興”,其他道教派別,例如正一派,則大都衰落不振。龍門派全面而深刻的繼承了傳統道家思想以外,更將科儀、戒律、符籙、丹藥等道家文化瑰寶重新整理。為今時今日的道教奠定了根基。明清兩代在全國各地,乃至東北、西南、西北等邊遠地區廣泛傳播。
金可記(?-858年),新羅人,使道教傳入韓國的重要傳播者之一。唐開成、會昌、大中年間(即公元9世紀中葉)留學長安,後為“賓貢進士”後不求仕進,隱居子午谷中修道,受道教仙祖鍾離權傳授內丹術,成為傳播韓國道教的第一人。公
![=](/img/e/d6d/n5GcuM3XwgzN5UzM5YDN0kjM0UTMzEjM1IDM2UTNwAzMxAzL2QzLxEzLt92YucmbvRWdo5Cd0FmLzE2LvoDc0RHa.jpg)
到清康熙時(1662~1722),白雲觀方丈王常月又公開傳戒,龍門派從此大興,一時受戒弟子達一千多人。龍門弟子按所定派單輪轉起名,原為20字,以後徒眾繁衍,增為100字。因傳派開創於丘祖,丘祖聲譽極高,其師重陽真人承鍾呂傳教,金可記真人乃鍾離真人之徒(海東道脈),又住過金仙觀,其傳宗弟子自然是全真正宗。戶縣祖庵是王重陽埋骨處,所以3處接收的弟子,全被認為是全真教龍門派的門徒,3個地方都被信徒視為龍門支派的發祥地,受到尊崇(道內稱王重陽為全真教祖,丘處機為教主,真正龍門嫡系指丘處機之後趙虛靜的後裔)。所以龍門洞和山西永樂宮、陝西省西安市戶縣重陽宮這四大宮觀被稱之為“龍門祖庭”。因傳地不同,各支派分立門戶,但都承認龍門派為宗。
龍門道派教旨,系王重陽制定的全真教旨,共有15條:1、出家須先投師住庵院;2、雲遊求道不避險阻;3、學書(讀書、書法)以心解為主;4、研究藥物濟世;5、庵房須有屋頂,以避日月之光,但不能建高屋大廈,隔絕地脈;6、應有道伴,交流修道心得;7、靜坐清修;8、求定心絕慮;9、調和五行精氣於一身,以正配五氣;10、緊肅理性於寬慢之中以煉性;11、修性命;12、積功德;13、超出欲界、色界、無色界;14、養身;15、脫落心地,真離凡世。
道教文化
道教音樂
道教音樂,是道教進行齋醮儀式時,為神仙祝誕、祈求上天賜福、降妖驅魔以及超度亡靈等法事活動中使用的音樂。道教音樂是道教齋醮儀式中不可缺少的內容,它具有烘托、渲染宗教氣氛,增強信仰者對神仙世界的嚮往和對神靈的崇敬功用。道樂作為一種古老的宗教音樂,在曲式和音調的內涵上,無不滲透著道教的基本信仰和美學思想,形成了自己獨特的格局。
道樂其美學思想反映了道教的追求長生久視和清靜無為。曲調莊嚴肅穆,又不乏清幽恬靜。表現召神遣將時氣勢磅礴,表現降妖驅魔時威武果敢,祈福祝慶時歡樂輕快,讚頌神仙時優美恬靜,而表現祈禱養煉時則悠揚縹緲。通過音樂的烘托、渲染,道教的齋醮儀式更顯莊嚴、肅穆、神聖和神秘;在音樂中各種神仙意境得以和諧生動地再現,把人的情感帶入到神秘的神仙世界。
道樂由聲樂和器樂兩部分組成,表演形式多種多樣,包括獨唱、齊唱、獨奏、合奏、伴奏等形式。聲樂是道教法事音樂的主要部分,曲調(即經文)總是十分具體的,表達了進行法事的人的願望與乞求,或求助於神界,或頌讚於天仙。曲調與曲詞和諧統一,各種曲式貫通搭配,組成了整個法事活動。道樂中的樂器幾乎包括了漢民族樂器的全部,用的較多的是鍾、鼓、磬、鈸、鐺、木魚等打擊樂;笙、管、笛、簫等吹管樂;古琴、阮等彈撥樂。
道教建築
![=](/img/1/388/nBnauM3X1YDMwYDN0cDN0kjM0UTMzEjM1IDM2UTNwAzMxAzL3QzLyEzLt92YucmbvRWdo5Cd0FmLxE2LvoDc0RHa.jpg)
現僅存玄都壇、唐代摩崖石刻和左宗棠所建石橋,觀前有溪穿過,溪水清澈見底,四季不絕。四周林木蒼翠,濃蔭蔽日,炎夏盛暑,身游至此頓感清涼,大有如入仙境之意。玄都壇大有玄妙超然、渾然天成,充分體現了道教“天人合一”的思想,堪稱我國古代祭天場所史上的奇觀。
相關詩詞
作品名稱 | 作者 |
鄰人自金仙觀移竹 | 李遠 |
玄都壇歌寄元逸人 | 杜甫 |
登漢武帝玄都壇 | 胡侍 |
建玄都壇詞 | 徐仙翰藻 |
題項練師山房倪元鎮小畫 | 邵亨貞 |
疊游乳岩三洞愛其奇絕題於石壁 | 黃承吉 |
題李州銘所藏毛澤民山水 | 陶宗儀 |
道教傳說
金可記,唐宣宗賓貢進士,性格沉著冷靜,好道術,不追求奢華。獲進士不久,即辭掉官職來到終南山的子午谷隱居修道。他每日在屋中焚香打坐,誦讀《道德經》。三年後,他想回到中原去,但在下山的路上,看見遠處飛來道服攔住去路,金可記悟到這是不讓他下山,於是立即回身,繼續更加刻苦的隱居修行,並且還廣行布施,大積功德。幾年後,他上表皇帝,說自己奉玉皇大帝旨意為英文台侍郎,將於第二年的二月十五日飛升升天。當時的宣宗皇帝非常驚奇,立即派遣使者招金可記回朝,但他委婉謝絕了。宣宗隨賜給金可記宮女四人,珍貴藥物和上好衣料若干,並派遣兩位使者看護。但他仍是一人獨居一室,並不和宮女和使者來往。雖然一人居住,但他每天晚上都有談笑聲從屋裡傳出,兩位使者非常奇怪,偷偷向里張望,但見屋裡有不少仙官、仙女各自坐在龍鳳之上和金可記交談,旁邊還有天兵天將守衛,兩位使者不敢驚動,悄然退下。
到了二月十五那天,春光明媚,百花爭艷,果見五彩祥雲飄然而至,在仙樂聲中,雲鶴飛舞,隨後仙車飛到金可記的身前,他登上車駕著彩雲冉冉升空而去。前來觀看的官員和百姓數不勝數,大家都發出無比的讚嘆,不斷向金可記揮手致敬,祝其升天。
旅遊信息
旅遊線路
![=](/img/1/4c4/nBnauM3XzczN2YjMzkDN0kjM0UTMzEjM1IDM2UTNwAzMxAzL5QzLyAzLt92YucmbvRWdo5Cd0FmLyE2LvoDc0RHa.jpg)
1、自駕車:距西安40公里,走長安子午大道,在南口右拐。離原子午收費站50米處南側有一路口,路邊有“子午莊園”和“北豆角村農家樂”廣告字樣,從此進去4.5公里就到目的地。金仙觀設有停車場,但15座以上的車輛進不去,從見山泉處至金仙觀一路停車收費均為5元。
2、乘公車:從長樂公園門口乘320路公車,在子午站下車,子午峪口有蹦蹦車或小麵包車進山,也可徒步進去。
3、騎腳踏車:可在子午大道北口集合,沿上述路線行走。除常用裝備外還應準備一些創可帖類的藥品。若安排攀登小五台和玄都壇,則需要一天時間,需要準備午餐。金仙觀可免費提供開水。
4、沿途可參觀南豆角村北門、南門遺蹟,瞻仰村南“社公爺”石像,村碑及兩棵千年古柏樹。
5、瀏覽左宗棠捐資興建的石橋,鎮水“龍王廟”,慈善橋等歷史遺蹟。
6、可攀登小五台,高處遠望之後擇山前山道而回,不走回頭路。金秋時節還可盡享“果峪”豐盛的果實。拜謁道教名觀金仙觀,登臨玄都壇,在此品茗、對弈不失修身養性之最佳境地。臨風於金仙台遙望長安,乃一絕景。
7、沿途溝里的果樹均有主家,隨意採摘恐被喝止。
深度游線路
1、子午峪道教養生游
看道教法事,品道家齋飯、道醫問診、周易預測、神像開光、抽籤,習武當養生動、靜功。
2、子午峪建築古蹟游
一覽子午峪玄都壇千年歷史風采,感受恢弘蒼勁之神韻
3、子午峪問道尋夢遊
4、子午峪自然風光游
特色活動
金仙觀的節慶,除傳統節日外,主要節慶有二月二十五、七月二十六廟會。同時,在節日期間舉辦的旅遊風光圖片展、書畫展、等活動。特色飲食
金仙觀的齋菜是無比美味的,道家齋菜與道教文化有著深深的淵源,是道士日常飲食和香客朝山進香的主要食物,以道教哲理融於日常飲食起居,增智開慧。齋菜以自然食物為主,戒葷腥,忌食兔、蛇、黃鱔、牛、狗、豬肉以及生蔥、大蒜等刺激食物。獲得榮譽
![=](/img/7/166/nBnauM3XxczM2MTOxITO3IzN0QTMwADMwADMwADMwATMxAzLykzLxIzLt92YucmbvRWdo5Cd0FmLyE2LvoDc0RHa.jpg)
漢末,子午峪被王莽通子午道,從杜陵南直絕南山,經漢中,置子午關於谷內。
三國時,都亭侯魏延向諸葛武侯進言當子午而北。
唐宋時,仙人金可記、金仙公主、元丹丘隱居於此,杜甫訪友至子午峪賦詩一首,至此子午峪名聲大振。
子午峪玄都在古時稱為“道教天下第一壇”,與龍虎山玄都壇、寇天師玄都壇(北魏平城玄都壇)合稱三大玄都壇。子午峪玄都壇下的金仙觀也被稱為“海東法脈源地”、“韓國道教祖庭”。金仙觀也成為道徒信眾爭相朝拜的地方,特別是韓國的 信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