嫁妝[漢語詞語]

嫁妝[漢語詞語]

嫁妝是女子出嫁時,娘家為新娘準備的結婚用品,如車子房子、衣被、家具及其他用品。各地、各民族的風俗習慣不同,其所準備的嫁妝也會不同。在古代嫁妝是女人和丈夫的私人物品,又稱為“陪嫁”。

基本信息

含義

釋義:婦女在結婚時帶到她丈夫家裡的錢、物。亦稱“陪妝”、“妝奩”。傳送後,女方即準備嫁妝,某些大戶人家當女兒出生時還特地釀酒,裝入酒埕,埋在灶口地坑,稱“女兒紅”,待出嫁日,讓親友分享。嫁妝窮富懸殊,厚薄不一,但是自古以來嫁妝都是遠遠比彩禮豐厚的,到了21世紀,在部分農村地區彩禮和嫁妝的分量出現顛覆性變化,在比較發達的地區,嫁妝依然比彩禮豐厚很多,一般是陪嫁轎車和房子。

來源

彩禮嫁妝基本都送到夫妻家裡了,而在傳統社會,夫妻一般住在丈夫家裡,即使到現在過年過節也都是先去丈夫家裡吃飯慶祝。這個問題不單是文化背景的問題,在各個國家是普遍現象,尤其在開發中國家。韓國,印度,中國都是一樣的。

送嫁妝的原因有二:

1. 為了女兒過得更好些,貼補家用,或以備應急。2. 儘量給女兒爭取在男方家的地位,嫁妝多可以顯示女方家有經濟實力(儘管普通老百姓家庭是東拼西湊的)。所以經常看到古代女人非常重視自己帶到男方家的嫁妝:如手鐲、玉器等。以上兩點是符合經濟人成本收益分析或效用最大化的。

嫁妝 嫁妝

嫁妝,亦稱“陪妝”、“妝奩”。傳送後,女方即準備嫁妝,某些大戶人家當女兒出生時還特地釀酒,裝入酒埕,埋在灶口地坑,稱“女兒紅”,待出嫁日,讓親友分享。嫁妝窮富懸殊,厚薄不一。 收到大禮後,女家最遲需於大婚前一天把嫁妝送到男家。嫁妝是女家身份與財勢的象徵。以往,廣東人喜用樟木攏送嫁妝,取其堅固耐用之意。送嫁妝可分為「送妝」與「迎妝」。「送妝」是女家將嫁妝往男家送,除了抬妝的人外,女家會請幾位親友跟隨照料,人數愈多代表女方家底愈厚。 嫁妝抬到男家後,男家會請親朋友好出來迎接,這叫「迎妝」。在嫁妝中,除了名貴的珠寶金飾外,還有許多象徵好兆頭的東西。以痰盂作子孫桶,希望女兒開枝散葉,兒孫滿堂。以紅尺作子孫尺,有良田萬頃之意;花瓶代表花開富貴;銅盤及鞋則寓意同偕到老;銀包皮帶有腰纏萬頃之意;剪刀有指蝴蝶雙飛;龍鳳被、床單及枕頭一對,祝福新人恩愛纏綿;片糖則比喻甜蜜幸福;龍鳳碗筷作衣食碗,有豐衣足食之意(碗內放置一封利市,可取代嫁妝的72套衣服)。

近年為了順應做足禮節、細節從簡的潮流,市面上出現了做工考究的微型嫁妝,她以原物為藍本,設計上更富有中國特色喜慶的造型,選用上乘樟木貼切喜慶傳統風俗,深得準婚人士的喜愛。

古代習慣

1、彩禮、聘禮是男方給女方家人的,女方父母有可能將聘禮加上自己積蓄作為嫁妝給女兒。

2、嫁妝是給新娘子的,屬於新娘子的私人財物,婆家是無權動用和干涉的,如果要動媳婦的嫁妝,必須得到媳婦的同意,而媳婦如果不同意也是正當的。在古代,侵占媳婦的嫁妝是很惡劣的行為,對名聲很不利。

3、女人去世後,她的嫁妝只能由親生子女繼承,如果沒有子女,則要由娘家後人繼承。中國女子實際上有一定的繼承權,而對娘家財產的繼承就是通過嫁妝來體現,所以如果她沒有後人要返還給娘家,夫家其他人是不得占用的。

4、如果女人被休離或者離開夫家,嫁妝自己帶走,沒有分割一說。

5、古代的現實生活中,很多媳婦還是會因為軟弱被婆家霸占嫁妝,但這種事情如果有人告或傳出去,婆家是要付出代價的。古代女子通常用嫁妝來補貼家用(小家庭),資助丈夫讀書或經商,養育並傳承給孩子,也有特別賢惠的還用自己的嫁妝給丈夫納妾,以提高自己的地位。

忌諱講究

1、婚禮前一天男女兩家大人不宜見面,所以送嫁妝時女方不宜派新娘的直系成年親屬相隨。

2、女方得派一近親男童(一般為新娘胞弟或近親族弟)手執陪嫁之箱櫃鑰匙前往,現在一般只要隨同前往即可,名為“押嫁妝”。

3、所有陪嫁物品以及送嫁妝用的各式車輛工具一律系以紅綢布,以示吉慶。

4、送嫁妝的人員、車輛宜為雙數。

5、男方得給送嫁妝的人員喜煙、喜糖和喜錢。給押嫁妝男童的喜錢應略多。

6、忌陪送床、鍋、鍾。

7、可由新郎新娘分用的物品,如被褥、臉盆、面鏡、茶杯、枕巾、椅凳、花瓶等,宜為雙數。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