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維城遺址概述

姜維生平介紹
姜維(202~264) 是三國時期蜀國名將,曾經到汶川平定邊亂。姜維本是天水冀縣(今甘肅甘谷東)人。《後漢書.西羌傳》:“西羌之本,姜姓之別也。”姜維是羌族人,三國時期為數不多的少數民族“幹部”之一。早年任曹魏中郎,後投蜀漢,任倉曹掾,繼升中監軍、征西將軍。蜀建興十二年(234),諸葛亮攻魏,病亡五丈原軍中,姜維等秘不發喪,擺脫司馬懿追兵,從容撤回漢中。費褘死後,他掌蜀漢兵權,並升任大將軍。景耀六年(263),漢中失守,姜維自沓中(今甘肅舟曲西北)撤兵,魏將諸葛緒據守陰平(今甘肅文縣西北)橋頭,斷其歸路,姜維從側後進擊,迫退魏軍,乘勢過橋,與蜀將廖化、張翼會師,據守劍閣(今四川劍閣東北),魏軍10萬被阻。因魏將鄧艾出奇兵直逼成都,劉禪出降,姜維奉命投降。西蜀滅亡後,他還想利用鍾會復興蜀漢,參與魏將鍾會叛魏,事敗被殺於成都,可見出他忠於蜀漢的堅定信念。
姜維在繼承相貫徹諸葛亮的“和夷”政策作了許多努力,有一定貢獻。公元247年,汶山(今四川茂汶)變亂,姜維率兵前往平定。隨後又出兵隴西、南安、金城一帶,大戰魏將郭淮、夏侯霸於洮西。這兩次出兵,他都注意貫徹諸葛亮生前的“和夷”政策,安撫了少數民族。或許諸葛亮特別器重姜維,除了姜維自身的才略之外,主要是因為姜維是少數民族將領,重用他不僅有利北伐,而且體現了“和夷”政策。
評價
縣城背依的岷江東岸山樑上如長龍盤鏇而臥的姜維古城,滄桑不改偉岸。沿著正在施工修建的姜維城盤山公路,來至點將台,置身茫茫天地間,頓生曠世滄桑之感。
《三國演義》第九十四回《諸葛亮乘雪破羌兵,司馬懿克日擒孟達》有一段關於蜀軍與羌人作戰的描繪:“忽見羌兵分在兩邊,中央放出鐵車,如潮湧一般,弓弩一齊驟發。蜀兵大敗,馬岱、張苞兩軍先退……”後來蜀軍是靠了天上的關公下凡相救,後來孔明的妙計才贏了羌人。假設這場戰役就發生在姜維城外,這片土地就是當年的沙場。
古城牆全用泥土夯築,儘管經過2000多年歲月的打磨,垛口卻依然清晰,滄桑不改偉岸。古城的風骨、古城的氣節、古城的靈魂和精髓,需要人們用心靈的觸覺去領悟、用精神的煉爐去融匯、用生命的真誠去注釋。從它斑駁破碎的光影中,我看見了古代先賢、三國蜀漢名將姜維叱吒風雲的一生,甚至看見他為抵禦魏將鍾會大軍,點燃的烽火……
登上點將台,置身茫茫天地間,頓感人之渺小。陳子昂“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那種曠世滄桑的感覺登時湧上心頭。姜維城幾千年積澱下來的歷史深度和厚度,讓人痴迷,讓人敬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