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月華


一、基本情況
1964 年1 月出生,江蘇崑山人。1985 年畢業於成都地質學院地質系地質學專業,1988 年獲中國地質科學院沉積學專業碩士學位,2005 年獲中國地質大學第四紀地質專業博士學位,1988 年8 月後參加工作,工作單位南京地質礦產研究所工作。1995 年破格晉升為副研究員,1999 年破格晉升為研究員。
二、業務簡歷
在南京地質礦產研究所主要從事環境地質和沉積地質調查與研究工作。2003 年12 月8-19 日曾參加國際原子能機構(IAEA)在印度尼西亞雅加達舉行的“同位素和地球化學技術在地下水污染研究中的套用”區域培訓課程會議;2004 年8 月20-28 日參加了在義大利佛羅倫斯召開的“從地中海地區走向全球的地質學復興: 地質學、自然災害和文化遺產”第32 屆國際地質大會,會上均作了相關學術報告。
三、主要業績
曾先後主持9 項、參加十多項國家攻關、部省級科研項目、中國地質調查局、中國地質科學院和江蘇省自然科學基金委科研和調查項目。發表中、英文各類論文68 篇(SCI收錄 2 篇,核心刊物25 篇),代表性論文有“Isotope component characteristics of groundwater and their implications in the area of Suzhou, Wuxi and Changzhou, China”(Compilation of 34nd Congress of 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of Hydrogeologists2006),“Analysis on Geomorphology and Environmental Geological Problems in Huzhoucity, Yangtze River Delta”(ACTA Geologica SINICA 2004),“A sort of iron-mamenese nodular developing in drowned plateform margin”(Chinese Science Bulletin 1999),“Oncolites of the Lower Permian Chuanshan Formation in South China and their geological and economic significance”(ACTA Geologica SINICA 1998),“Characteristics,sedimentary environment and origin of the lower Cambrian stone coal in Southern China”(ACTA Geoscientia SINICA 1996)。
近年主持中國地質調查局水工環重大計畫項目兩項,項目名稱分別為“東南沿海及重要經濟區環境地質調查”(2003-2005 年)和“長江三角洲地區地下水污染調查評價”(2006-2008年);主持重要試點項目一項,項目名稱為“杭嘉湖平原1:5 萬生態環境地質調查試點”(1999-2001 年)。其中,“杭嘉湖平原1:5 萬生態環境地質調查試點”項目在無規範可循和地質研究程度不足的條件下,經過努力後在調查內容、技術套用、評價方法和成果編制等方面均取得了一系列新成果,為今後開展類似工作起到示範和指導作用。“東南沿海及重要經濟區環境地質調查”項目在海岸變遷、海水入侵、地面穩定性、地下水同位素地球化學、地下水有機污染和地下水資源潛力等方面均取得了重要進展,部分成果發表後被美國權威檢索刊物“SCI”收錄,部分成果連續兩年提交國際原子能機構(International Atomic EnergyAgency)。
四、獲獎情況
2003 年曾獲國土資源部科技進步二等獎(排名第一)(獲獎項目名稱為杭嘉湖平原1:5 萬生態環境地質調查試點)。此外,近年還先後曾獲得第七屆中國地質學會青年科技獎銀錘獎、江蘇省委知工辦333 新世紀學術技術帶頭人、江蘇省委科技工委青年科技標兵、江蘇省有突出貢獻中青年專家、首屆全國地質勘探工程技術人員技能大賽技術標兵和科技成果單項第一名、中國地質調查局第一批中青年優秀人才和中國地質調查局地質調查先進生產工作者等稱號。
五、現承擔項目簡況
目前正在主持中國地質調查局“長江三角洲地區地下水污染調查評價”計畫項目(2006-2008 年,預算投資2800 萬元)和“長江三角洲地區地下水污染綜合研究和專題研究”工作項目(2006-2008 年,預算投資560 萬元)。實施單位均為南京地質礦產研究所。
項目總體目標任務:查明長江三角洲地區地下水污染狀況,綜合評價地下水污染程度及變化趨勢,編制地下水污染防治區劃,建立地下水污染調查評價信息系統,為該區地下水污染防治和地下水資源保護、保障飲水安全提供科學依據。
項目實施重要意義:長江三角洲地區工業發達、經濟高速發展,由此也帶來了各種環境地質問題,水污染是其中一個突出的問題之一。長江三角洲地區地表水和地下水污染日益嚴重,水質性缺水和水質惡化問題顯露,水資源是支撐長江三角洲地區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戰略資源,地下水是水資源的重要組成部分。包括長江三角洲地區在內的地下水污染問題目前已引起黨中央、國務院的高度重視。胡錦濤總書記在不久前召開的中央人口資源環境工作座談會上指出“一定要把切實保護好飲用水源,讓民眾喝上放心水作為首要任務”。溫家寶總理明確提出要“加強對城鄉污染源的監控,保護飲用水源地,保障民眾飲水安全”。曾培炎副總理最近明確批示:“請國土資源部、建設部注意開展研究地下水的防污和治理工作”。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一個五年規劃的建議中,提出要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對水資源明確提出要“統籌上下游、地表地下水調配,控制地下水開採,積極開展海水淡化,強化對水資源開發利用的管理。” 從西方工業已開發國家來看,七十年代以來地下水調查的重心已從供水問題轉移到水質方面。其中,防止地下水資源污染問題,已成為水文地質工作所面臨的重大研究課題。美國、日本以及歐洲一些國家普遍開展了有關地下水污染方面的調查和研究工作,內容主要包括污染源及污染途徑調查、地層結構、滲透特性、污染物在包氣帶與含水層中的運移、降解和去除過程研究、建立地下水水質模型、監測地下水質動態、預報地下水中污染過程的彌散、化學及生物變化奠定了一定基礎,並為進一步模擬、評價和預測地下水污染的發展趨勢、提出控制與防止地下水污染的措施等,為深入研究地下水污染物遷移提供了較好的理論手段。長江三角洲地區第四系鬆散層廣布,包氣帶和飽水帶沉積物岩性十分複雜,是開展水土環境納污、防污和淨化能力研究的優越地質場所,通過開展本次工作將有利於在土壤、包氣帶和飽水帶含水層中污染物的遷移、轉化和防治等研究方面作出有益的探索。因此,系統開展長江三角洲地區地下水污染調查評價,儘快查清地下水污染狀況及變化趨勢,為該地區制定和實施地下水污染防治規劃,有效保護地下水資源,保障飲水安全,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人與自然和諧以及經濟社會全面、協調和可持續發展,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和深遠的戰略意義。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