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情況
姜堰市人多地少,自然資源和能源相對貧乏,環境容量小,經濟發展和環境保護的矛盾比較突出。改革開放以來,堅持污染防治和生態保護並重,1990年沈高鎮河橫村以傑出的生態建設成績榮獲聯合國環境規劃署授予的“全球500佳”稱號。1996年完成國家“八五”期間農村環境綜合整治試點建設任務,列為首批“全國生態示範區建設試點地區”,1998年,國內生產總值50.5億元,一、二、三產業增加值在國內生產總值中的比重為21.3: 43.0: 35.7,全市財政收入3.39億元。 2009年被命名為國家生態示範區。內容與特色
內容:姜堰市在市域範圍內,通過發展生態農業、生態工業,加快第三產業發展、自然資源保護與能源利用、人口控制與勞動力資源開發利用、依靠科技進步、城鎮環境綜合整潔、水環境保護、污染防治與總量控制,環境法制建設等10大工程項目,遵循生態學和生態經濟學原理,協調經濟建設、社會事業和環境保護,積極推廣套用清潔生產工藝和生態技術,以生態農業為基礎,注重自然保護,立足生態優勢,創建綠色食品生產基地,全面推進綠色產業,著力建成生態市,逐步走向生態良性循環、社會經濟全面健康持續發展。特色:1.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生態示範區建設工作,將生態示範區建設工作任務分解到各部門,各單位,並列入市長和鄉鎮長環保目標責任制,每年年初由市政府發文落實全市及各部門、各單位的生態示範區建設工作重點,年底進行考核,考核結果納入雙文明考核內容,實行一票否決制。
2.編制了起點高、內容全面、切合實際的生態示範區建設規劃。該規劃請省內外知名專家進行評審,反覆修改後經市人大常委會審議通過,由市政府頒布實施,成為全市生態示範區建設工作的目標和指南。
3.?在生態示範區建設過程中,不斷研究探索生態建設的新思路、新模式,不斷豐富和發展生態建設和保護的內容,為全市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4.發揮生態優勢,發展綠色經濟,大力開發綠色食品,先後開發出9個綠色食品品牌,並形成規模效益,實現了生態優勢向經濟優勢的轉變,闖出了一條生態致富的路子。
5.重視生態基礎設施的投入,如中低產田改造工程、300萬銀杏工程、節水灌溉工程、地力綜合治理建設工程等,為全市生態環境的進一步最佳化,生態經濟水平的進一步提高,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奠定了基礎。
6.依靠科技進步,解決了一系列生態破壞和生態保護的技術難題,並將生態研究成果迅速轉化為生產力,不斷提高生態示範區建設水平。
示範意義
姜堰市通過建設生態示範區這一綜合措施,落實了中央可持續發展戰略,為自然生態系統相似、經濟發展水平相近的農村平原地區探索出一條可持續發展的道路。建設成效
國民經濟健康發展。1998年,全市完成國內生產總值50.5億元,可比增長11.3%,人均國內生產總值5487元。農民人均純收入3060元。社會事業全面進步。 1998年,全市計畫生育率99.4%,人口自然增長率為0.17‰。村鎮飲用水衛生合格率為91.9%,人均期望壽命72歲。
環境污染有效控制。1998年,全市廢氣污染物排放總量比1995年下降7.8%,單位GDP能耗1.2噸/萬元;工業廢水排放總量比1995年下降42.6%,單位GDP廢水排放量8.3噸/萬元。城市環境噪聲達標區覆蓋率達80%。城鎮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100%,工業廢棄物綜合利用率96.9%。工業污染源全面實現達標排放。
自然生態明顯改善。全市林木覆蓋率達10.08%,農田林網化率達85%,城市建成區綠化覆蓋率36.12%,公共綠地面積121.66公頃,人均達11.06平方米。生態環境質量達到或優於所在功能區標準,符合綠色食品生產原料基地的要求。
綠色產業初具規模。以河橫村為核心區,沈高鎮為示範區,鄰近鄉鎮為輻射區,創建了江蘇省姜堰綠色食品科技示範園,覆蓋面積和受益人口均超過全市行政區域總面積和總人口的一半。已開發出9個綠色食品品牌,產值逾3億元。
姜堰市在“八五”期間農村環境綜合整治的基礎上,經過三年多的生態示範區建設,走出了一條社會經濟可持續發展的路子,實現了經濟效益、社會效益、環境效益的統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