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開泰

姚開泰

姚開泰,男,漢族,江蘇崑山人,1931年4月生於四川,1954年畢業於上海第一醫學院,著名病理生理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共產黨十四大代表。曾為中南大學教授、腫瘤研究所所長、博士生導師、湖南省科協副主席、衛生部癌變原理重點實驗室主任、中國抗癌協會常務理事、全國病理生理學會腫瘤,白血病專業委員會主任委員、湖南省抗癌協會理事長、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學科評議組成員、國家教委科技委學科組成員、國家科學技術獎勵生物科學學科評審會委員。

基本信息

職務

現為南方醫科大學(原第一軍醫大學腫瘤研究所所長) ,教授、博士生導師、政府特殊津貼享受者。長期從事分子腫瘤病理學研究,在鼻咽癌的基礎及臨床研究方面取得了突出成績。先後承擔國家重點攻關課題、軍隊重點攻關課題等30多項。發表論文127篇。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1項、國家發明三等獎1項、國家教育委員會科技進步二等獎1項、湖南省科學技術進步獎一等獎1項、國家衛生部科學技術進步二等獎和三等獎各1項。擔任國務院學位委員會第三、四屆學科評議組成員、國家自然基金委生命科學部諮詢組成員、衛生部癌變病理重點實驗室主任和學術委員會主任等學術職務。獲全國優秀教師、國家級有突出貢獻專家等榮譽。

詳細經歷

介紹

1952年,正在上海醫學院學習的他被派往華西醫院臨床學習,“我在這裡接觸到了一些癌症病人,感受到了他們那絕望的心情和對醫務人員急切的渴盼、求助的眼神,並因此而下定決心獻身於探求腫瘤發病的奧秘和攻克癌症的事業。”幾十年來,這眼神不時浮現在他腦海中,督促著他在探索癌症的發病機理及防治癌症的道路上奮發努力,並以鼻咽癌的研究為突破口,到了如醉如痴的地步,不敢有絲毫的懈怠。

出生背景

他,就是出生於四川、成長在上海、始業于山東、成就於湖南、獻身祖國科學事業的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南大學湘雅醫學院博士生導師姚開泰教授。

大學

姚開泰 院士 姚開泰 院士

1956年,姚開泰從山東大學醫學院調來湖南醫科大學(現更名為中南大學湘雅醫學院),從事病理生理學的教學與科研,他的任務就是要向學生闡述疾病發生的機理。“正常的細胞是怎樣轉化癌細胞的?” “腫瘤能遺傳嗎?” “癌症有治嗎?”對此,人們知道的的確太少了。姚開泰就眼看著本教研室的一位頗有才華的老師被鼻咽癌纏身,被癌症一天天殘蝕,最後被癌魔完全吞噬了。

作為一個有良知的科學家,姚開泰肩負起歷史的責任,開始了攻癌的艱難跋涉。1962年,在潘世宬教授的指導下,他參加了對腫瘤的實驗研究。當初他很想從癌症轉移的課題入手,因為當時很多病人都是死於癌症轉移的,而國內也沒有人對此進行研究,可正當他著手工作時,組織上卻通知他參加實驗性宮頸癌的研究。他服從了分配,並仔細研究了實驗設計,懂得要製作小白鼠宮頸癌模型,首先就得解決投藥方法,使致癌物與子宮頸接觸。他反覆研究國內外文獻,提出了改進掛線的投藥法,即將浸漬有致癌物的甲基膽蒽的線結經玻璃陰道擴張器,在頭鏡直視下進入小鼠的子宮頸,然後將掛線從鼠背穿出、結紮,使宮頸內的線結固定。這一新的投藥方法使實驗大獲成功,不僅動物手術死亡率顯著降低了,而且微量致癌物誘發宮頸鱗狀上皮癌的發生率也由原來的49%增至95%。

隨後,他又協助潘教授開展動情素誘癌研究,設計了用同位素標記雌二醇的方法,並建立了放射自顯影實驗室。不久,他們開展了用放射自顯影法,追蹤胸腺嘧啶核苷標記宮頸S間期細胞的研究。可是,正當這些研究進展順利的時候,卻又不讓他繼續做下去,而安排他去做別的工作了。

實驗腫瘤研究室

直到1976年,他才重新回到實驗腫瘤研究室,和潘世宬教授一起製作了和完善了亞硝胺類化合物誘發大白鼠鼻咽癌模型。除了實驗室研究外,他還開展了對居民生活環境的綜合考察、調查。1975年至1983年間,姚開泰參加湖南省“死因回顧調查”組並帶領鼻咽癌綜合考察組,兩度進軍湘西,足跡踏遍了這裡的山山水水。在湖南省西北角這片充滿神氣色彩的土地上,他沒有被知名作家沈從文的小說《邊城》描述過的秀麗、幽靜、古樸的風姿所醉倒,卻發現了另一番令人震驚的事實:湘西土家苗族自治州是湖南省鼻咽癌的高發中心。從此,他與這快曾經下過自己心血的土地和人民結下了不解之緣,開始了他的克癌攻堅戰。

初試鋒芒

癌症,當今世界醫學領域裡的一大頑固堡壘,已令多少科學家為之折腰。而鼻咽癌這個被稱為“中國人的癌症”,多發於我國南方,尤以兩廣、湖南、福建、台灣等地為甚,患者早期症狀不甚明顯,但一經發現往往就是晚期了,它奪去了我們無數同胞的生命。1972年,湖南醫科大學剛恢復被“文革”中斷的實驗腫瘤研究,腫瘤學專家潘世宬教授就在林筱周教授的支持下,選擇了鼻咽癌作為研究對象,並且以頑強的毅力和獻身精神,成功地用亞硝胺類化合物首次誘發了大白鼠鼻咽癌模型。1976年,姚開泰回到了實驗腫瘤研究室,協助潘教授開展用二亞硝基哌嗪的誘癌實驗。二亞硝基哌嗪是一種難溶於水的化合物,可是用了促溶劑後,又使實驗變得複雜化了。姚開泰經過反覆研究,提出了摸索二亞硝基哌嗪誘癌規律的實驗方案,改進了實驗方法,不用促溶劑,從而簡化了實驗條件,終於解決了這一棘手的難題,並且建立了用二亞硝基哌嗪誘發大白鼠鼻咽癌的實驗,成功地誘發了大白鼠鼻咽癌。他和同伴們一道,一個大白鼠一張卡片,詳細紀錄,仔細觀察與解剖,終於發現:注入藥物後196天就可發癌,呈1.69次方二階段發癌過程,符合韋伯氏分布,從而建立了大白鼠實驗性鼻咽癌數學模型。他們的實驗既肯定了二亞硝基哌嗪對大白鼠鼻咽部有相對的親和性,經皮下注射後,既可誘發鼻咽癌、食管癌等。這時,有人卻對大白鼠有無鼻咽上皮提出了置疑,從而懷疑他們實驗的科學性。姚開泰經過反覆分析和實驗,證實大白鼠確有鼻咽上皮。從而在1978年召開的全國科學大會上,他們的“亞硝胺類化合物誘發大白鼠實驗性鼻咽癌模型”成果榮獲嘉獎。

初試鋒芒,收穫喜人,這使姚開泰受到了鼓舞。他仔細分析了動物模型及其實驗結果與人鼻咽癌的差異,發現動物模型顯示的是高分化癌,發癌部位在鼻咽前部,無轉移,亦與EB病毒有關。這說明了動物實驗結果與人類鼻咽癌的發病不一樣。怎樣才能證實這些化合物與人鼻咽癌有關呢?一個嶄新的方案在姚開泰腦海里盤鏇,並逐漸成熟:開展人胚鼻咽上皮體外培養,研究它的生物學特徵,進而開展誘癌實驗。這是一個大膽的構想。但在當時不僅是禁區,而且實驗室也不具備培養細胞的設備與條件。可姚開泰信奉的是一個“闖”字:“路是人走出來的!”他說乾就乾,帶領同事們收取人工流產後的胚胎,與儀修室一起設計、自製二氧化碳培養箱,開始了開展人胚鼻咽上皮體外培養實驗。經過四年的反覆實驗,在嘗試了失敗的滋味後,攻關小組終於探索出了一套培養人胚細胞實驗的高超本領。他們從醫院取來人工流產嬰兒的鼻咽組織,經過一系列處理、加工、培養,終於功夫不負有心人,瓶子裡的上皮細胞貼壁生長,而纖維母細胞則“退避三舍”,人胚鼻咽上皮細胞培養成功了。1980年,他們對其進行了生物學特徵觀察,從而首次成功地建立了人胚鼻咽上皮原代培養技術。三年之後,才有英國人利用大量生長因子和滋養層培養人胚鼻咽上皮的報導。

真正目的

他們的真正目的,是要在人的細胞上直接進行實驗研究。他們讓這種體外培養的人胚鼻咽上皮接觸二亞硝基哌嗪,結果發現姊妹染色單體交換率明顯增強,遠高於對照組,揭示了人胚鼻咽上皮本身有轉化二亞硝基哌嗪為終致癌物的酶系統。隨後,“人體鼻咽上皮細胞體外培養及化學轉化的研究”被列入了國家“六五”重點攻關課題。在這一項目中,他指導博士生陳主初進一步研究了化學因素、EB病毒在人胚鼻咽上皮癌變中的作用,成功地用二亞硝基哌嗪誘發了正常人鼻咽上皮細胞的癌變過程,用實驗證實了化學物質可以導致人類鼻咽癌,從而創造了世界醫學領域裡的一項新記錄。與此同時,他們還建立了EB病毒陽性者的鼻咽癌細胞株,為研究鼻咽癌與EB病毒的關係提供了可靠的條件。這項研究成果於1990年獲國家教委科技進步二等獎、衛生部科技進步三等獎。

找到突破口

1986年,來訪的美國俄亥俄州大學微生物學家、免疫系主任GLASER教授,目睹了姚開泰領導的腫瘤研究室工作情況後連聲稱讚:“了不起,你們創造了一流的細胞培養,在有限的條件下作出如此出色的成績真是了不起!”他當即要求同姚開泰合作研究EB病毒與發癌的關係。一年以後,作為這種國際科研合作的結晶,一株EB病毒細胞株問世了,並被命名為HONE1,即湖南俄亥俄州鼻咽癌上皮細胞株1號。此後,他們對這種細胞進行了全面的研究,為研究鼻咽癌與EB病毒的關係找到了突破口。

工作繁忙

姚開泰對鼻咽癌的研究到了如醉如痴的地步。在他的日程表上沒有了節假日,也沒有了星期天,一泡進實驗室就不知道白天黑夜了。有時累病了,吃點藥,打點針,又一頭扎進了實驗室。這可苦了他的在該校從事藥理學教學與研究的妻子。長期以來她幾乎承擔了所有的家務,直到兒子成家立業之後,她才得以喘一口氣。姚開泰有一位年歲已高的老母親,他多么希望能回家去看看她,但因工作脫不開身,常常只有“夢裡依稀慈母淚”了;母親因長時間見不到兒子,只好大老遠從江蘇趕來長沙看兒子。

獲獎

姚開泰那份執著,換來的是事業上的累累碩果。在“六五”攻關課題順利進行時,他又在指導博士生李桂源開展“人類有絲分裂中期染色體上DNase-1敏感區的定位研究”。這又是一項國內創新的研究:首次建立了一種用於分析絲裂中期細胞基因表達的新方法,創立了揭示DNase-1敏感區或活性基因區的染色體B帶技術,並成功到套用於人類組織細胞活性基因的定位和鼻咽癌等惡性腫瘤細胞異常基因的活性狀態檢測。這項技術被國家數家單位所採用,有關論文獲1987年全國首屆醫學論壇優秀論文獎。

主持的課題

課題名稱經費(萬)批准時間開題/結題時間來源課題編號備註
異種器官人源化的基礎研究 15 1998 1999/2003 C 軍隊重點
cDNA微陣列在鼻咽癌臨床及腫瘤特異基因研究中的套用 50 2001 2001/2005 C 01Z048 軍隊‘十五’重點
鼻咽癌系列相關基因動物模型 120 2001 F A1080201 廣東省十五'重大專項的建立及功能研究
鼻咽癌中癌巢和間質基因表達、 BV基因表達的研究分析 15 2001 2001/2003 F 13050 廣東省自然基金重點項目
鼻咽癌系列相關基因動物模型的建立及功能研究 20 2002 2002/2004 F 2001A1080201 廣東省攻關(滾動)
廣東省蛋白質組學重點實驗室 150 2002 F 2002B60117
鼻咽癌模式動物及其功能基因 50 2003 2004/2006 F 2003A3080201 廣東省攻關
組學研究 30 973分題
SARS病毒S蛋白中殺傷因子KICB損傷機理及交叉免疫研究 10 2003 2004/2006 F 廣東省攻關SARS專項
整體可視化鼻咽癌動物模型的建 立及其套用 13 2004 F 2004B60301001 廣東省科技計畫項目
鼻咽癌診斷新技術及可視化動物 模型研製 60 2004 2005/2007 F 2004Z2-E0111 廣州市攻關

課題獲獎

此外,姚開泰參加的由潘世宬教授主持的“二亞硝基哌嗪誘癌機理研究”課題獲1985年衛生部乙等科技成果獎和湖南省科技成果二等獎;1976年至1983年他作為主要設計者和組織者之一完成的“湖南省鼻咽癌綜合考察”課題,獲1987年湖南省科技進步二等獎。

治療與預防

姚開泰一貫重視用科研成果指導鼻咽癌的治療與預防工作。1975年他在參加全國腫瘤普查、調查湖南省腫瘤分布情況時,創造性地將趨勢面分析法套用於綜合考察研究,初步摸清了湖南省鼻咽癌流行病學特點,對鼻咽癌的預防和發展提供了重要的看法。1980年,他通過對湘西南鼻咽癌配對調查,發現燒木柴的地方得鼻咽癌的危險性較高。他還通過對人體許多癌的年齡組死亡率曲線研究得出十分重要的理論結果,即考慮到鼻咽癌發病中遺傳、化學和病毒的作用,提出了鼻咽癌發病的三擊/多步假說。即假定鼻咽癌的發病過程中共發生三次擊中:第一次為胎性擊中,涉及多基因遺傳,影響人體對鼻咽癌的易感性;第二次擊中為化學因素,尤其是飲食因素,而亞硝胺類化合物在優先考慮之列;第三次擊中為病毒因素,特別是EB病毒,因為EB病毒感染人體的時間很早,也許比起飲食因素更早,但真正發揮作用的時間則可能較晚。姚開泰的這三擊/多步假說不僅為一系列後續研究提供了理論基礎,而且對鼻咽癌的防治具有重要的實踐指導意義,因此而榮獲1981年湖南省人民政府重大科技成果獎。

卓有成效

由於他卓有成效的工作,1978年,他被提升為湖南醫學院副教授、腫瘤研究室副主任。當時,學校的副教授可謂鳳毛麟角,他作為“文革”後的第一批晉升者,是當年學校晉升副高職稱的兩個人中的一個。1981年他當選為衛生部科學委員會病理學和病理生理學專題委員會委員。1983年晉升為教授。

衝出國門

姚開泰不知不覺中“鄉音無改鬢毛衰”了,可在他的鼻咽癌研究中還有無數未被解開的謎,壯志未酬,怎容得他喘口氣呢?國內現有的技術和知識,顯然滿足不了他的要求。“磨刀不誤砍柴工”,他決定遠渡重洋,學習西方先進的技術和知識。1983年11月,姚開泰以訪問學者身份赴大西洋彼岸馬里蘭州美國國立癌症研究所病毒癌變實驗室進修。

這裡是世界上最早提出癌基因假說的地方。1969年,TODARO教授提出了“癌基因”的概念,隨後有又發現了人類的惡性腫瘤DNA有轉化基因活性。1977年,美國有3個實驗室同時開展了癌基因研究,1982年克隆出了膀胱癌基因EJras;至1986年第八界國際基因會議上已發現並克隆出了40多個瘤基因,其中有36個已在人的染色體上定位。新的研究表明,僅一個活化的瘤基因對正常細胞的轉化能力是有限的,尚須一個或幾個瘤基因或其他基因的協同作用。Colburn實驗室就發現了體外細胞轉化過程的促進階段亦有相應的促進癌變的基因參加,並在小鼠身上克隆出兩個“促瘤基因”,從而證實了腫瘤多階段多基因發生的遺傳學基礎。客居異鄉的姚開泰立即投入到這一最新課題的研究中去,並運用遺傳工程技術研究促瘤基因。在導師的指導下,他利用分子探針和鼻咽癌細胞的基因組雜交取得了可喜成果;他還利用分子手術刀--限制性內切酶,將人鼻咽癌細胞的脫氧核糖核酸(DNA)切斷,分裝在噬菌體內,建立了鼻咽癌細胞的基因文庫。

在美國,他爭分奪秒,如饑似渴地學習、實踐,用從國內帶去的中國人鼻咽癌細胞株建立的基因文庫中分離出了促瘤基因,為基因參與癌變的構想找到了實驗依據。可他沒有太多的時間在國外逗留。一年以後,他帶著小型儀器、細胞培養皿、冷藏試劑及大量最新國外文獻等匆匆歸來。他要跟蹤世界先進水平,建立起自己的分子生物學研究室,從分子水平研究癌變的奧秘。至此,姚開泰對鼻咽癌的研究已從整體水平、細胞水平、染色體水平逐漸深入到了DNA分子水平。

回國後

回國以後,姚開泰擔任了學校腫瘤研究室主任。1985年,他又申請了國家“七五”重點攻關課題:“惡性腫瘤的分子生物學基礎研究”。他帶領助手們對鼻咽癌基因組中的生物物理性狀在人群中的多態性、染色體定位、表達、活性以及它在人類鼻咽癌癌變過程中的作用等進行了系統深入的研究。他和他的研究生在自己的實驗室里進一步開展了促瘤基因的研究。他們運用記憶內轉移技術,在促瘤物質存在的條件下,初步探討了7中人體組織DNA的促瘤基因活性,發現了人的胃癌、鼻咽癌活檢組織和鼻咽癌上皮細胞DNA,均有促瘤基因活性。

他還以小鼠的促瘤基因作探針,與人體淋巴細胞的染色體作原位分子雜交,發現了人的染色體上也有促瘤基因的同源序列,並初步將其定位於6號染色體長臂。這一成果為進一步研究促瘤基因在人類惡性腫瘤中的廣泛存在提供了新的實驗證據,並且為分離人促瘤基因打下了基礎。1987年,他們在人胚鼻咽上皮原代培養技術的基礎上,進一步改進方法,用病人的鼻咽癌活檢組織,接連成功地建立了3株鼻咽癌上皮細胞株,並命名為湖南1號、湖南2號和湖南3號,從而使世界上建立的鼻咽癌上皮細胞株的總數增加到6株,為實驗腫瘤研究創造了新的條件。

這3株不同的鼻咽癌上皮細胞株有的已連續培養了80多代,並進行了EB病毒核抗原檢測,其中湖南1號已檢測到81代,EB病毒核抗原均為陽性;有2株已在裸鼠身上長出了腫瘤,其形態表現與活檢組織一致,染色體數量達100多餘條。他還深入探討了7號染色體長臂與鼻咽癌易感性的關係,揭示了鼻咽癌的發病機制,使鼻咽癌的病因發病學研究進入了一個新的歷史階段。

建立研究室

1989年,他創建了腫瘤分子生物學研究室,從而也為鼻咽癌分子機理研究提供了更好的場所。同年,湖南醫科大學腫瘤研究所誕生,他擔任了該所所長。也就是在這一年,他所在的學科--病理生理學科一躍而成為國家教委的重點學科,他是這個學科的學術帶頭人。多年來,他領導的腫瘤研究室先後擔任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國家教委、霍英東基金委員會資助的10項科研項目,1989年又獲美國中華醫學基金會(CMB)65萬元美元科研資助。這使姚開泰如虎添翼,在攻克癌症的道路上開始一了更勇猛的進攻。

豐厚的報酬

辛勤的勞動,獲得了豐厚的報酬,更獲得了發言權。姚開泰曾先後三次登上了國際學術講壇,報告了自己的研究成果,深得各國學者的讚賞。1986年,他參加了中國科協第三次代表大會;1987年他被授予“湖南省優秀科技工作者”稱號。1988年被授予“衛生部有突出貢獻獎的中青年科技工作者”稱號。1985年他被選為中國抗癌協會第一界全國理事會理事、第二界理事會常務理事,中華醫學會腫瘤學會理事長等職;1987年當選為中國病理生理學會腫瘤白血病專業委員會副理事長。1990年擔任衛生部成果評定委員會終審委員;1991年擔任湖南省科協副主席;1992年成為國家教委科技委員會學科組成員和國務院委員學科組成員。

探索分子發癌機理

接踵而至的榮譽,並未使姚開泰沉醉。他說:“在征服癌症的道路上荊棘叢生,人類還有一段相當艱巨的路要走。”1992年,他與中國預防醫學科學院一起奪回了國家“八五”科研攻關課題:“EB病毒誘發鼻咽癌的分子機理的研究”。EB病毒是一種常見的病毒,與人類上呼吸道感染有關。姚開泰決定重點研究EB病毒的潛伏蛋白基因。他調兵遣將,劃分課題,組織全所科研人員、研究生協同攻關。自己則親自承擔對鼻咽癌人群易感性及癌變過程的EB病毒與瘤基因關係的研究。他一方面與該校生殖工程研究所合作,採用轉基因方法,將EB病毒基因片段轉入正常小鼠體內,觀察小鼠對化學致癌物的敏感性。另一方面,尋找人群易感性的物質基礎。在相同的環境中為什麼有的人患鼻咽癌,有的則不患呢?是不是與遺傳因素有關?這正是姚開泰要解決的問題之一。在他的精心指導下,不久,他的研究生終於用實驗證實人類第七號染色體長臂 末端有一等位基因與鼻咽癌的易感性密切相關,從而找到了鼻咽癌易感性的遺傳物質基礎.但姚開泰還要對它進行更深一步的研究,徹底揭開易感性之謎.難怪我國著名腫瘤學家李新銘教授就曾斷言:“湖南醫科大學的鼻咽癌分子生物學研究方向將指導全國鼻咽癌研究的發展方向。”

從事領域

姚開泰 姚開泰

長期從事腫瘤病理生理研究,在鼻咽癌發病學研究方面處於國際領先地位。先後領導承擔“六五”、“七五”、“八五”國家重點攻關課題,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課題,美國中華醫學基金會(CMB)科研項目,以及國家教委、衛生部,省科技廳、教委、衛生廳等科研課題共30多項。70年代,首次在國際上證實了亞硝胺類化學致癌物對鼻咽上皮有一定的器官親和性;80年代,發現二亞硝基哌嗪有親大鼠鼻咽上皮性,引起大鼠鼻咽上皮之DNA損傷;建立了穩定的人胚鼻咽上皮細胞培養方法,成功地用二亞硝基哌嗪誘發了正常人胚鼻咽上皮細胞的惡性轉化;首次建成了有EB病毒(Epstein Barr Virus)潛伏感染的人鼻咽癌上皮細胞株,並對細胞株的EB病毒的基因組進行研究,發現其與B-95-8和P3HR-1兩株標準的EBV株不同,為NPC與EBV病毒的關係提出了新的探索方向。獲全國科技代表大會成果獎、國家教委科技成果二等獎、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衛生部科技進步二等獎和省科技進步一等獎等獎勵9項。發表論文100多篇。

發表學術論文

在攻克癌症的征途上,這些年來,姚開泰在國際國內學術刊物上先後發表學術論文80多篇,成為國內乃至國際上都有影響的腫瘤學專家。美國中華醫學基金會理事長Sawyer博士直言不諱地稱讚:“他是我在中國找到地一位可以信賴地合作夥伴。”1990年,他們在國際上首次建立了EB病毒感染者的鼻咽癌細胞株,並對細胞株的EB病毒基因進行了研究,提出鼻咽癌的EB病毒可能有其特殊類型,為研究鼻咽癌何EB病毒的關係,提出了新的探索方向。

文章列表:

1、cDNA陣列和微陣列在鼻咽癌發生機制中的套用.pdf

2、中西醫結合發展與現代科技交叉(續)——從基因組和腫瘤研究的進展瞻望中西醫結合.pdf

3、克隆羊技術在腫瘤研究中的意義.pdf

4、瘤基因和抑瘤基因的表達和破壞在哺乳動物發育和腫瘤形成中的作用.pdf

5、瘤基因和抑瘤基因表達和破壞在哺乳類發育和腫瘤形成中的作用.pdf

6、瘤基因研究的某些進展.pdf

7、細胞周期調節分子機制與腫瘤發病.pdf

8、鼻咽癌產病因學研究的現狀與瞻望.pdf

9、鼻咽癌研究的回顧與展望:(紀念湖南醫科大學80周年校慶).pdf

10、Chromosomalimbalancesinnasopharyngealcarcinomaameta-analysisofcomparativegenomichybridizationresults.pdf

11、DesignandpreparationofEpstein-Barrvirusgenome-widecDNAprobes.pdf

12、Effects ofdifferentconcentrationsofaminoacidsin

theculturemediumonpreimplantationmouseembryodevelopmentinvitro

13、Expression,lossofheterozygosity,andmethylationofGNAT1geneinnasopharyngealcarcinoma.pdf

14、GenCLiPasoftwareprogramforclusteringgenelists

byliteratureprofilingandconstructinggeneco-occurrencenetworksrelatedtocustomkeywords.

15、InvestigationofEpstein-BarrvirusinChinesecolorectaltumors.pdf

16、Isolationanddetectionoflabel-retainingcellsinanaso

pharyngealcarcinomacellline

17、Lentivirus-mediated RNAisilencingtargetingABCC2increasingthesensitivityo

fahumannasopharyngealcarcinomacelllineagainstcisplatin.pdf

獲得榮譽

1978年

參與主持的“大白鼠實驗性鼻咽癌模型的建立”獲全國科學大會獎

1991年

主持和領導的“人胚鼻咽上皮細胞體外培養及化學轉化的研究”獲國家教委科技進步二等獎;

1996年

“ DNase- 1 敏感區在人類有絲分裂中期染色體上的定位研究”獲衛生部二等獎;

“人胚鼻咽細胞的培養、化學轉化及鼻咽癌惡性轉化基因的克隆”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

1989年

被評為全國優秀教師、教育系統勞動模範

1990年

被國家衛生部授予“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家”稱號

1991年

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學部委員)

培養人才

姚開泰對醫學事業的貢獻,除了他的科研成果外,還有他培養的一批高質量人才。1988年,在第四界全美腫瘤基因年會及1989年全美DNA腫瘤病毒會議上,一位年輕的中國小姐登上了講壇,報告了《從中國人鼻咽癌細胞株中克隆一個新的轉化基因》的論文,受到各國學者的關注。她,就是姚開泰的研究生曹亞。1985年,她受導師派遣來到美國NCI實驗室進修,新發現了與鼻咽癌發病相關的惡性轉化基因Tx;回國後,進一步弄清了該基因的核酸序列,證明Tx基因在鼻咽癌細胞基因中是一種有表達活性的基因。這些研究有力地促進了鼻咽癌分子生物學地研究發展,從而將鼻咽癌地病因發病學又大大地推進了一步。曹亞的成功傾注了姚開泰的諸多心血。她每前進一步都離不開老師的指點和教誨。另一位以嚴謹的科學作風和治學態度著稱、先後10次獲得省級以上科技成果獎及全國優秀論文獎,並被國務院授予“做出突出貢獻的中國博士”的年輕研究員、博士生導師李桂源,也是出自姚開泰的門下,1997年榮獲了國家科技發明三等獎,被提拔為校長助理、副校長,現任中南大學副校長。看到這一人才輩出的局面,姚開泰欣慰的地說;“我主要是發揮承前啟後地作用,把老同志開創的事業接過來,把年輕人培養出來,這是我最重要的責任。”據統計,1987年以來,他先後培養了28名碩士研究生、11名博士研究生、3名博士後,大部分都成了教學、科研骨幹,已有5人晉升為教授、3人成為研究室副主任、2位副所長,還有2位擔任拉了副校長。他卓有成效地建立了一支老中青結合、訓練有素的科研隊伍。人民都夸:“腫瘤所人才濟濟,碩果纍纍。”

治學態度

姚開泰對學生素以:“嚴格”聞名。研究所的立題、預實驗、開題報告到寫作畢業論文、答辯,他無不層層把關,親自審閱、修改。一篇論文出來,往往要經過他三個回合的修改。其他專業的學生前來向他請教時,他也總是毫無保留地滿足他們的要求。校內不少碩士生、博士生都到他的實驗室做過實驗,得到過他的指點。儘管這些文章都從未署過他的名,但他的教誨卻銘刻在學生心裡。1987年國務院學位委員會批准他為博士生導師;1989年被評為湖南省“優秀教師”、“教育系統勞模”,同時被評為“全國優秀教師”。他的確不虛此譽。

淡泊明智虔事業

作為一名新中國的知識分子,姚開泰比父輩們多了幾分幸運,但也並非一帆風順。他像同時代的絕大多數知識分子一樣,曾經走過一段坎坷路。

1931年春,他出生譽一個舊知識分子家庭。新中國成立那年,他進入上海醫學院醫療系學習;1953年他又來到中山醫學院病理研究所高級師訊班學習一年。1954年畢業後,分配在山東大學醫學院病理科任助教;1956年調來湖南醫學院病理生理學教研室任教。他以“勤奮+聰慧”的稟賦,學生時代就掌握了英、俄、德、三門外語;參加工作後,又自學了日文、法文。在專業上,他是一個多面手,病理生理學、實驗腫瘤學、分子生物學、生物化學、數理統計學、實驗設計等樣樣熟悉,很早就顯露出超人的才華。但未料到,1958年的一夜之間他卻成了“走白專道路”的典型,屢遭批判,而且最讓人痛苦的是失去了追求事業的自由。 不久,當他被安排搞實驗腫瘤研究,並乾出了可喜的成績時,又遇上了史無前例的“文化大革命”,直到1976年他才重新加入實驗腫瘤中來。這時,他的美好年華已耗去了一大段。但他十分珍惜這來之不易的工作環境,決意獎後半輩子獻身於攻克鼻咽癌的事業。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姚開泰如魚得水,不僅在事業上突飛猛進,在政治上也日趨成熟。儘管他遭受過種種委屈,但他的愛國之心始終未變,對社會主義事業,對共產黨的信仰未變。1982年,他參加美國舉行的第13屆國際腫瘤會議時,見主席台插有國民黨國旗,便立即退出了會場,並當即通過領隊向會議主持人進行了嚴正交涉。後來,會議主持人對他們表示歉意並卸下了國民黨國旗,他才重新回到會場,以自己的行動維護了祖國的利益和尊嚴。

1983年6月,姚開泰榮幸地參加了中國共產黨,實現了自己多年地夙願。在組織的培養教育下,他追求事業的步子邁得更緊了,對黨對社會主義的理解也更深了。1990年,他被評為湖南省優秀共產黨員;1991年,在學術上他登上了我國最高的學術殿堂--當選為中國科學院生物科學部學部委員,後改稱為中國科學院院士。1992年,他又當選為出席中國共產黨第14次全國代表大會的代表。

一位名人說過:生命的價值只有在奮鬥中才能實現。姚開泰正是在幾十年不懈的攻克癌症的奮鬥中發現了自身的最高價值。他為社會奉獻了一項項科研成果,也展示了中國知識分子所特有的那種對待科學的獻身精神和淡泊明志的高尚品格。當他們完成的《人胚鼻咽上皮細胞的培養、化學轉化及鼻咽癌惡性轉化基因的克隆》榮獲1996年度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DNase-1敏感區在人類有絲分裂中期染色體上的定位研究》獲得衛生部科技進步二等獎時,人們紛紛向他表示祝賀,他卻謙遜地說:“我只不過做了一點應該做地工作。”“我是新中國培養的大學生,在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正確路線的指導下,在全中國都發生了驚天動地的巨大變化中做了一點點應該做的工作。每念及此如坐針氈。往者已矣,來者可追,唯有加強學習,努力工作,為振興中華,發展我國的科教事業,繼續貢獻微薄的力量。”

白首青雲志

1987年,英國克隆羊多利誕生後,有人問姚開泰教授:“克隆羊技術對腫瘤有何意義?”並想請他寫篇文章。克隆羊的實質是核移植技術。他打開信息高速公路,雖然很少看到者方面的資料,但卻有了意外的收穫,他發現多年前的美國明尼蘇達州的一位學者曾經用豹蛙做了頗有意義的實驗:他將因皰疹病毒引發的腎細胞癌的細胞核移植到去核的受精卵中,結果發育成了蝌蚪,但長不大,不久就死了。這個實驗儘管未能繼續做下去,但卻說明了癌細胞可以逆轉,只是這個逆轉受到了限制,因為癌細胞畢竟不同於正常細胞。姚教授從這裡得到了啟示:惡性細胞可以逆轉,其原因何在?活化的卵細胞換了個核,肯定是細胞質中的因素在影響移植進去的核,使其逆轉的,能不能把這些因素弄清楚,進一步把他們分離 出來呢?這正是姚開泰教授克癌攻堅戰中所要解答的重要問題。

1994年,姚開泰親手籌建了衛生部重點實驗室,原來就是要聯合有關單位研究發育與腫瘤的,但由於起步晚等多方面原因,申請不到國家重點實驗室,就單獨搞了個“衛生部癌變原理實驗室”,開展分子水平的研究。腫瘤方面研究的國家重點實驗室已有2個,一個是搞食管癌研究的,一個是搞肝癌研究的,姚開泰則從基礎入手研究鼻咽癌。姚教授意味深長地說:“我們是在苦苦掙扎,建室三年多了,衛生部才投資8萬元;學校花了40萬元總算為我們解決了房子問題,解決了10個工作人員,還每年投入一萬元的運作經行費,其他的就得靠自己去申請課題搞經費了。現在實行課題負責制,誰申請到了經費誰用。我國的基礎理論研究投入太少,要求又高,這是一種‘又要馬兒跑,又要馬兒不吃草’的做法,令我們困難重重,1997年我們就沒錢使用。”

在市場經濟運行中,從事基礎理論研究的科學家遇上了更多的困惑。可兩鬢斑白的姚開泰風采依舊,他不畏困難,為了事業還要不息奮鬥。

1998年,年近古稀的姚開泰從長沙來到廣州的第一軍醫大學(現更名為南方醫科大學)。在姚開泰的領導下,南方醫科大學鼻咽癌研究組首次創建了“可視化鼻咽癌轉移動物模型”,為研究鼻咽癌的轉移規律和藥物篩選奠定了堅實的基礎。此外,姚開泰還擔任廣東省蛋白質組學重點實驗室學術委員會主任,廣東醫藥工業研究所學術委員會主任,廣東華南靈長類動物研究開發中心學術委員會主任,衛生部腫瘤蛋白質組學重點實驗室學術委員會主任。

1999年,幾經努力腫瘤研究所再次申請到了CMB課題,姚開泰拿了個分題:“轉基因動物模型”研究,獲資助金額7萬多美元。儘管這是個難啃的“硬骨頭”,但很有意義,因為實際工作已進入到了第4代遺傳技術——轉基因動物水平的研究。

2000年6月中旬,姚開泰在瑞典斯德哥爾摩參加第八界EB病毒與腫瘤國際學術大會時,專門與卡路林大學的EB病毒與腫瘤專家Geoge Klein博士作了一番討論。Geoge Klein博士認為:近20年來,全世界在鼻咽癌方面的進展不大,主要原因一是缺乏動物模型,二是不易得到癌變不同階段的細胞系。其實,這些正是姚開泰早就在進行的課題。

後來,姚開泰又申請到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課題:“鼻咽癌發病的分子生物學特性的研究”,資助金額50萬元,學校也拿出50萬元對等資助,並且都已先後到位。李桂源教授也拿到了“863計畫”分題,曹亞教授有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和傑出青年基金課題。這樣,從經費看日子就好過些,但驗機點難度不小。應主要解決鼻咽癌癌變——癌前期變化的分子生物學特徵問題。可就是拿不到鼻咽癌癌前變的標本。這裡不僅找不到癌前變標本,一旦發現鼻咽部有問題,也就是鼻咽癌晚期了。問題更在於某些臨床專家根本不承認臨床上又這個病變,因此合作的難度很大。他們只好自己想辦法,即設計將人胚鼻咽部移植到動物——一種嚴重聯合免疫缺陷性小鼠身上,再從這裡做誘癌實驗研究。毫無疑問,這是一項風險很大的實驗。可喜的是,正在博士後流動站工作的黎忠魁博士和博士生凌建華在姚開泰教授的指導下,已分別初步拿到了人和鼠的鼻咽部組織特異性基因片斷,但目標是要克隆整個基因——全長序列,工作還正在進行中。

姚教授對他的學生說:“研究鼻咽癌的發病過程,尚需著眼於未來。”前不久,在湖南醫科大學獲得學位的徐仁和博士,從國外向老師推薦了一種頗有實驗前途的動物——爪蟾。他們已把這種非洲“蛙”引種、繁殖過去了,並於徐仁和合作正在觀察基因對發育分化的影響,即將注入爪蟾晚期胚胎,觀察其結果,以建立一套研究基因功能的方法,以便從整體研究基因的活動,“積以時日,我們就可望誘一席之地了。”

說到這裡,姚開泰教授對前景充滿了信心。他說:“國家對80歲以上的院士授予‘資深院士’稱號,可我還有10多年的工作,我還得創造條件,爭取多做些工作,並且要做得更好些。”

此外,在南方醫科大學,時常看到這位白髮蒼蒼的老人活躍在講台上,孜孜不倦地為學生講述著無限神秘的腫瘤世界,為科研事業的發展培育新苗。

科研教學兩不誤,姚老師一直都站在第一線。

如今,姚開泰按理是該休息、享享兒孫福了。可他心裡想得仍然是事業,設計更高的攀登目標。

真箇白首青雲志!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