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樂寺[武陟縣妙樂寺]

妙樂寺[武陟縣妙樂寺]

妙樂寺因塔而建,其標誌性建築為妙樂寺塔。妙樂寺塔,原名佛祖真身舍利塔,位於河南焦作武陟縣城西7.5公里處,始建於漢代,後周顯德二年(995年)在唐塔的基礎上重修,是我國十九處釋迦牟尼舍利塔中的第十五處,也是我國現存最古老、保存最完整的五代御塔。

歷史上,妙樂寺規模宏偉,香客如雲,因多次地震和沁河洪水,寺廟已經被毀壞,唯塔獨存。當下,武陟縣政府在國家的大力支持下,開始對妙樂寺施工重建。

1963年6月,妙樂寺塔被公布為河南省第一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2001年6月25日,被國務院公布為第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2015年12月28日(農曆十一月十八日),武陟縣妙樂寺隆重舉行恢復重建法會。法會期間,釋妙神法師率領梵唄樂團演奏天籟妙音,釋德政禪師在妙樂寺塔前種下一棵羅漢松,俗家弟子楊紫萱現場演唱了《心經》《大悲咒》等佛歌。

景點介紹

妙樂寺因塔而建,其標誌性建築為妙樂寺塔。樂寺塔,原名佛祖真身舍利塔,位於河南焦作武陟縣城西7.5公里處,始建於漢代,後周顯德二年(995年)在唐塔的基礎上重修,是我國十九處釋迦牟尼舍利塔中的第十五處,也是我國現存最古老、保存最完整的五代御塔。

歷史上,妙樂寺規模宏偉,香客如雲,因多次地震和沁河洪水,寺廟已經被毀壞,唯塔獨存。當下,武陟縣政府在國家的大力支持下,開始對妙樂寺施工重建。

1963年6月,妙樂寺塔被公布為河南省第一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2001年6月25日,被國務院公布為第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2015年12月28日(農曆十一月十八日),武陟縣妙樂寺隆重舉行恢復重建法會。法會期間,釋妙神法師率領梵唄樂團演奏天籟妙音,釋德政禪師在妙樂寺塔前種下一棵羅漢松,俗家弟子楊紫萱現場演唱了《心經》《大悲咒》等佛歌。

歷史

武陟縣妙樂寺 武陟縣妙樂寺

妙樂寺塔是隋唐時期確認的阿育王建十九座在中國的佛祖釋迦牟尼舍利塔之一,“妙樂”一詞來自於古印度俗語的意譯,是古代西印度國的國名,想是因為此塔與古印度阿育王“一夜起塔”的佛教典故相關,故取“妙樂”為寺名。

妙樂寺塔剎為銅製鎏金,高6.74米,由須彌座、七級相輪、寶華蓋、水煙、仰月、三重寶珠、剎尖組成,所有構件均一次澆鑄成型,沒有焊口及鉚釘,工藝精湛,全國罕見之珍品。塔剎四隅各蹲一尊鎏金銅獅,造型獨特,面部猙獰,保存完整,各獅各系一鐵鏈牽拉塔剎,塔剎頂部現存“(後周世宗)顯德二年(955)歲次乙卯二月庚子朔二十一日庚申建”字樣。

堪為一絕的是,妙樂寺塔塔身的供佛擺放別具一格。妙樂寺塔南壁2層至13層設圓拱型內陷式佛龕窗供佛;而在塔東、西壁僅在11至13層同樣設佛龕窗各供佛3尊,而塔北壁沒有供佛。據妙樂寺塔的官方宣傳資料稱:“整座塔三側塔壁置佛像共17尊,其中2尊鐵佛,其餘為玉佛。”

妙樂寺塔在中國古佛塔中占有十分重要的一席地位,這與其屬於中國十九座阿育王舍利塔的地位有關。相傳公元前三世紀,佛祖釋迦牟尼滅度後,古印度阿育王為普度眾生,發願將佛祖真身舍利分成八萬四千份,使諸鬼神於南閻浮提,遍送世界各地建塔加以供養,其中有19份送往中國。至東漢時期,漢明帝白馬馱經之後,佛教在中國漸興,在漢恆帝(公元147—168年在位)的幫助下總計十九座珍藏佛祖舍利的真身舍利塔得以建起。

唐代高僧釋道世在《法苑珠林》中詳細記載了這十九座舍利真身塔的分布情況,在原文中“隋懷州妙樂寺塔”位居第十六,後在敦煌寫本中排列第十五。妙樂寺內也存有碑文記載“佛於雙樹焚化全軀,灰盡滅時余舍利靈骨,收建寶塔一十九所,妙樂寺塔其一也,系阿育王始造,妙樂寺塔序列第十五。”

唐代高僧釋道世在成書於唐總章元年(668)的《法苑珠林》中記載:“隋懷州妙樂寺塔,在州東武陟縣西七里妙樂寺中。見有五級白浮屠塔,方可十五步,並有側石編砌,石長五尺,闊三寸,以下鱗次葺之,極細密。”這說明妙樂寺塔原為五級白塔,在隋代即已存在。

為何在五代後周時期,君主柴榮會重修妙樂寺塔?據說在五代後周顯德元年(954),柴榮欲發動高平之戰,當時兵困馬乏,休兵於武陟,群臣反對開戰,但柴榮力排眾議,與近侍蘇允年來到妙樂寺塔前求佛祖護佑,此後毅然進軍,在初戰不利的情況下扭轉敗局,取得對北漢與契丹聯軍的大勝。於是,戰後,柴榮便命蘇允年通過地方集資重建妙樂寺塔,並將五級白色佛塔變成了如今的十三級磚砌佛塔。

1994年,河南財經學院柴道琳教授在妙樂寺塔所拆堆石中發現了兩塊殘碑,上有“北齊天保七年(557)十一月二十七日”字樣,另一塊則是24位比丘名號。而與之相呼應的另一座阿育王佛祖舍利塔新密超化寺至今也存有兩通北齊碑,分別記有“大齊河清二年(563)二月”和“大齊武平七年(576)歲次丙申年三月十二日”字樣。這段碑文的史證可能又將妙樂寺塔的存在時代向前推至南北朝。

而清道光九年(1829)《武陟縣誌》卷二十一,收錄了元代《重修大妙樂寺碑》碑文,文載“阿育王始造窣堵坡,曹皇后安置金輪相,仍修大剎,基祉猶存。”據考,此曹皇后很可能是指東漢漢獻帝(190—220)的第二任皇后,曹操的二女兒曹節。如果確是此曹皇后,則妙樂寺塔將始建於東漢漢獻帝時期,這與漢桓帝開始倡導始建十九座阿育王舍利塔的時間有天然的巧合。史載西晉泰始二年(266),西晉統治者司馬炎將懷州府始設在武陟,後遷往如今的沁陽,武陟曾一度成為當時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而妙樂寺塔所在地正是當年武陟縣古懷城的遺址附近,這也同東漢末年、西晉初年的政治地緣相吻合。

據歷代的《武陟縣誌》記載:明萬曆四十一年(1613)塔東南隅墜下一角;清康熙四十年(1701)八月,塔東北第八級墜下一角,這些都可能與地震有關。妙樂寺塔歷代曾有大規模的洗塔與修復史:後周顯德二年(955)重修十三級磚塔,有塔剎銘文為證;北宋皇佑五年(1053)修復;元代延佑元年(1314)重修;明萬曆二十二年(1594)冬十一月十六日修復;明萬曆泰昌天啟至崇禎元年(1628)多次修復;清康熙四十一年(1702)三月十八日修復。

1939年日軍扒開沁河大堤水淹沁南,後國民黨區長孟新吾再次扒河,洪水將妙樂寺院全毀,泥沙淤沒三米深,唯塔獨存。據此地長者講,在黃河水淹埋後塔門尚可進入,後平整土地時,塔門被埋於地下,僅露一拱門上沿於地面。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