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東縣2015年政府工作報告

檔案內容

各位代表:

現在,我代表縣人民政府,向大會作工作報告,請予審議,並請縣政協委員和其他列席人員提出意見。

2014年工作回顧

2014年,面對複雜多變的巨觀經濟形勢和繁重艱巨的改革發展任務,在省、市黨委政府和縣委的正確領導下,在縣人大、縣政協的監督支持下,我們緊密團結和依靠全縣人民,主動適應經濟社會發展新常態,積極應對挑戰,奮力攻堅克難,創新務實工作,較好完成全年目標任務。預計,實現地區生產總值590億元,同比增長10.3%;財政總收入128.34億元,其中一般公共預算收入50.01億元,同比增長23%;固定資產投資425億元,同比增長20%;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254億元,同比增長12%;外貿進出口總額31.5億美元,同比增長10%;註冊外資實際到賬3.6億美元;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別達到31644元、14453元,同比分別增長9.4%、10.5%;節能減排完成市下達任務。

和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別達到31644元、14453元,同比分別增長9.4%、10.5%;節能減排完成市下達任務。

回顧2014年,一些方面取得的成績振奮人心:

——全縣一般公共預算收入、工業應稅銷售、外貿進出口、外資到賬等主要指標增幅全市領先。縣域經濟基本競爭力連續12年躋身全國百強行列。

——洋口港國家一類口岸開放獲得國務院批准。

——海洋鐵路、臨海高等級公路建成通車,通洋高速一期開通在即,徹底改變我縣交通無鐵路、無高速、無國道的“三無”歷史。

——三一重工、大唐恩智浦、霍尼韋爾、巴斯夫、凱愛瑞等一批國內外著名企業投資項目,相繼投產運營。

——自主申報國家“千人計畫”入圍面試3人,占全市總數的四分之三,引進人才入選省“雙創計畫”、“博士計畫”12人,創歷史新高。

——如東中專升級為江蘇聯合職業技術學院分院。

——國家生態縣獲得正式命名。

這些從不同側面展現了一年來全縣經濟社會發展的新業績、新亮點,不僅增強了我們推動轉型升級、實現可持續發展的信心,更凝聚起全縣上下克難求進、奮勇爭先的精氣神,將鼓舞我們砥礪前行,不斷開創經濟社會發展新局面。

一年來,我們著重抓了以下六個方面:

一是著力深化改革,激發市場主體活力。我們按照中央和省市關於全面深化改革的部署要求,緊密結合實際,創新工作舉措,紮實推進重點領域的改革。行政體制改革加快推進。大力實施簡政放權,縣級行政審批事項由550項縮減為359項,向沿海經濟開發區、栟茶鎮、如東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分別下放縣級管理許可權113項、95項和22項。縣政府機構改革有序實施。以栟茶鎮為試點,推進市級中心鎮行政體制改革。全面落實工商登記認繳制、先照後證等改革舉措,在全市率先實施“四證(照)一體”登記模式,全年新註冊企業同比增長28.71%。財稅金融改革有序展開。實施新一輪縣鎮(區)財政管理體制調整,完善財政轉移支付制度,國庫集中直接支付資金占比達99.3%。出台加強政府性債務管理辦法,進一步規範舉債行為,嚴控債務風險。繼續擴大“營改增”試點範圍,認真落實稅收優惠政策,切實減輕企業負擔。積極推進金融創新,建立企業資金鍊風險監測及協調處置機制,拓展海域使用權抵押融資範圍。國有資產管理方式不斷創新。推動縣國有糧食購銷企業參與農業全產業鏈生產經營。推行市場化管理使用海域資源。實現縣文廣傳媒集團網路資產與省公司有效整合。

二是注重調優結構,提高發展質量效益。預計,三次產業結構調整為11:48.8:40.2,其中服務業增加值占GDP比重首次突破40%,同比提高了1個百分點。工業經濟穩中有進。實現工業應稅銷售730億元,同比增長18.2%;新興產業、高新技術產業產值占規模工業產值比重分別提高0.8和1.3個百分點。淨增應稅銷售億元以上企業19家。中天科技獲評“市長質量獎”。實現建築業施工產值540億元,同比增長21.9%。新增總承包一級資質企業2家。服務業發展提檔增速。生產性服務業投入占服務業投入比重達52%。9個市縣級服務業集聚區建設進展順利。實現旅遊收入30億元,我縣獲評“2014中國最佳海濱旅遊城市”。現代農業發展步伐加快。糧食生產實現十一連增,獲評全國糧食生產先進縣。新增適度規模土地流轉面積9.1萬畝、高標準農田6.1萬畝、高效設施農漁業面積13.31萬畝,新認定市級以上農漁業龍頭企業12家,培育家庭農場265家。農業機械化水平達84%,成功創建全國平安農機示範縣。科技創新能力持續增強。萬人發明專利擁有量達7.1件。新增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省級5家、市級21家。列入省級重點技術創新導向性計畫項目26個。我縣被認定為省創新型試點縣。要素保障有力有效。調整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節約集約用地機制初步構建。金融生態環境進一步最佳化,我縣被評為省金融生態優秀縣,年末金融貸款餘額344.91億元,比年初增加39.94億元,其中工業貸款餘額112.57億元。新引進組建金融機構3家。2家企業進入上市在會待審環節,1家企業被“新三板”股轉中心受理。全年新增500千伏安以上變壓器48戶,增容總量36.4萬千伏安,工業用電量31.39億千瓦時,同比增長7.8%。

三是加快沿海開發,增強經濟發展潛力。深入實施沿海開發“六大行動”,沿海產業層次和開發水平不斷提升。洋口港開發取得新的進展。一類口岸開放驗收準備工作基本就緒。陽光島碼頭區規劃調整獲得部省聯合批覆。10萬噸級石化碼頭基本完工,萬噸級重件碼頭和液化品碼頭即將投入運營。如東經濟開發區新興服務配套功能加快提升,新宇科技創業園二期投入使用,省級生態工業園區正式命名,宜興(如東)工業園正式獲批。沿海經濟開發區安全環保整治紮實推進,被評為省兩化融合示範(試驗)區。小洋口旅遊度假區核心板塊規劃設計進一步完善,萬畝森林公園、反清鄉紀念館竣工。南通外向型農業綜合開發區劉埠國家一級漁港項目工程有序實施,農漁業產業特色加快顯現。如東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科技園被認定為省級科技企業孵化器,引進生命健康產業科技孵化項目10餘個。如東循環經濟產業園再生資源圈區管理審批與招商工作同步推進,東凌水庫建設初見形象,庫區綜合開發招商工作有效開展。

四是堅持城鄉統籌,促進環境持續改善。以實現“四化同步”為目標,大力實施“城鄉一體化”戰略,加快新型城鎮化建設,不斷改善人居環境和生態環境。城鄉規劃體系不斷健全。縣域城鄉統籌規劃和縣城東部片區發展規劃編制完成,縣城老城區、工業區等重點區塊控制性詳規實現全覆蓋,燃氣、水系、通信布局等重要領域專項規劃編制有序開展。城鎮開發建設有力推進。全年完成房屋徵收120萬平方米,房地產開發150萬平方米,商品房銷售面積45萬平方米。實施嘉陵江路、友誼路、朝陽路等市政道路新建改造以及相關配套管網和綠化、亮化、美化工程30項,實現市政投入20億元。岔河鎮、栟茶鎮被命名為“全國重點鎮”,栟茶鎮被評為“中國歷史文化名鎮”。重點基礎工程有序實施。全年累計完成交通基礎設施投入24億元。355省道(苴東線)岔河至袁莊段、225省道南延線建成通車,港城中通道、洋口運河貫通工程等加快建設,海啟高速啟動實施。新建改造農路390公里、農橋271座。新開通城市公交線路3條、鎮村公交線路7條,城鄉客運一體化通達率達83%。新建農村供水管網4850公里,實現引江供水全覆蓋。城鄉環境面貌明顯改觀。數位化城管體系投入運行,縣城環境綜合整治紮實開展,省級文明城市創建通過驗收。電鍍、印染等重點行業專項整治全面實施。縣城第二污水處理廠主體工程竣工,達標尾水深海排放等重點環保工程加快推進。農村“四位一體”長效管理機制進一步鞏固,秸稈禁燒及綜合利用、畜禽養殖面源污染整治工作有序開展,村莊環境整治順利通過省全域性驗收。完成綠化造林3.5萬畝,全縣林木覆蓋率達到22.5%。

五是突出改善民生,推動服務均衡協調。始終把改善民生作為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以辦好民生實事(附屬檔案二)為重點,全面推進社會事業均衡協調發展。全年民生類財政支出76.3億元,占比達到67.6%,同比增長17.9%。教育資源均衡配置。全面實施數位化校園建設,“班班通”實現全覆蓋;骨幹教師交流比例達到22%。縣實驗國小、馬塘國小完成整體搬遷,新區國中開工建設。衛生體制改革不斷深化。縣級公立醫院改革正式啟動,全面取消“以藥補醫”,所有藥品實現零差價銷售。新農合實現全覆蓋,籌資標準提高至人均420元,住院次均費用下降6.4%。縣中醫院遷建工程主體竣工。新創建省級衛生鎮4個。文體事業健康協調發展。深化文化體制改革,以優質增量推動文化產業發展,文化產業增加值占GDP比重達3.9%。縣雜技團成功進入香港市場。多部文藝作品獲得國內外重要獎項。我縣再次榮獲“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稱號。積極開展民眾性體育活動,我縣被評為全國風箏運動先進單位和省民眾體育工作先進單位。勞動就業保障水平穩步提升。積極拓展就業渠道,提高就業質量,全年新增城鎮就業8557人、轉移農村勞動力8638人,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2.52%以內。大力推進社會保險覆蓋工作,將被征地農民納入社保體系;城鄉低保、農村五保、城鎮“三無”、殘疾人、孤兒等困難群體保障水平不斷提升。養老服務體系加快建設。雙擁優撫安置等工作紮實開展。縣社會福利中心、殘疾人綜合服務中心投入使用。全年保障性安居工程建成2607套、27.43萬平方米。

2015年工作任務

今年全縣經濟社會發展主要預期目標是:地區生產總值增長11%左右;一般公共預算收入增長12%左右;固定資產投資增長16%左右;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長12%左右;外貿進出口總額保持適度增長;城鄉居民收入增長與經濟成長同步;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3%以內;全社會研發投入占地區生產總值比重達到2.4%;萬元地區生產總值能耗下降和主要污染物減排完成市下達任務。

加快發展新興產業。深入實施新興產業三年行動計畫,圍繞戰略性新興產業,加快特色產業鏈和產業基地建設,力爭新興產業產值占規模工業產值比重提高1.5個百分點。重點完善新能源產業鏈,搶抓海上風電發展機遇,著力培育引進設計研發、關鍵零部件製造、檢測維護服務等企業,進一步拉長產業鏈條。做強新材料產業鏈,深耕產業細分領域,加強產業鏈上下游優勢互補與協同合作,著力打造功能性高分子材料產業集群。培育汽車電子產業鏈,放大大唐恩智浦汽車電子晶片研發設計“磁場效應”,進一步延伸產業半徑,積極引入模組製造、封裝測試等配套企業。發展高端裝備製造產業鏈,依託三一帕爾菲格、如通石油機械等行業龍頭企業,大力拓展工程機械、石油機械等裝備製造業。繼續大力推進以中天集團為龍頭的光電通信及相關配套產業發展。

引導提升傳統產業。積極為傳統產業“剪枝嫁接”,加快向產業鏈、價值鏈中高端邁進。加大技術改造力度,指導企業研究技改投向,發揮設備貼息、增值稅抵扣等政策激勵作用,促進傳統企業更多運用新技術、新工藝、新裝備、新材料,重點實施120個技術改造項目。深入推進兩化融合,充分利用現代信息技術,推動企業生產方式、商業模式、管理手段全方位創新,新增省市級兩化融合示範企業各2家。更加注重發揮企業家才能,加強企業家梯次隊伍建設,培育企業家精神。按照“分類分檔、因企施策”的思路,進一步引導重點骨幹企業,依託技術、資本、市場、品牌等優勢,實施強強聯合、兼併重組,促進企業做優做強,力爭新培育億元以上企業25家,新增掛牌上市企業1家、“新三板”掛牌企業3家、“四板”掛牌企業2家。深入推進建築業轉型發展。

不斷強化創新驅動。以實施科技創新“六大工程”為抓手,加快構建開放式、網路化、集聚型區域創新體系,讓創新成為驅動發展新引擎。突出創新主體培育。落實加計抵扣、加速折舊等政策,推動創新要素向企業集聚,全年新增高新技術企業15家。堅持需求導向和產業化方向,鼓勵企業實施產學研合作,加大高端技術創新和關鍵技術攻關,多元化開拓技術創新渠道,實施產學研合作項目60個。加強創新載體建設。分類分層推進產業研究院、企業研究院、校企研發平台等研發機構建設,力爭億元以上企業研發機構全覆蓋。按照“一園一專業、一園一特色”思路,整合社會資源,全力打造“孵化器+加速器+產業園區”接力式科技孵化體系,力爭全年培育省級以上科技企業孵化器2家,新增“三創”載體面積10萬平方米。打造創新人才高地。深入實施“扶海英才”計畫,加快沿海開發人才小高地建設,充分發揮“科技鎮長團”橋樑紐帶作用,積極借力人才中介機構,大力招引國家“千人計畫”、省“雙創計畫”等高層次人才。完善創新服務體系。強化政策、制度等綜合保障,加大財政支持力度,建立創新投資引導基金。引進發展各類創投機構,努力 打造集聚創投機構的財富中心。著力加強懂市場、懂政策、懂操作的科技服務團隊建設。

二、以壯大服務業加快經濟結構調整。深入實施現代服務業“十百千”行動計畫,全面推動服務業發展提速、比重提高、水平提升,確保服務業增加值占GDP比重達到41%。

突出抓好生產性服務業。緊跟“製造業服務化”趨勢,積極推進制造業與服務業聯動發展,引導企業主輔分離。以港口為載體加快發展現代物流業,引導物流企業向第三方、第四方物流服務和供應鏈管理轉型,重點建設洋口港省級物流基地,實現物流業營業收入20億元。積極發展金融服務業,最佳化金融生態,加快金融集聚區建設,做大做強地區金融機構,全年力爭新引進組建金融機構4家。

大力發展特色性服務業。進一步整合自然、人文、歷史等資源,積極發展溫泉養生、古鎮文化等主題旅遊,努力打造濱海旅遊品牌。進一步最佳化商貿流通業發展布局,按照“專業化、特色化、集聚化”要求,加快推進如東汽車城、城南專業市場、新中心市場、歐尚超市等項目建設;深化農漁業產品、健身器材等重點行業和大商場、大超市等商貿業態的電子商務套用,讓傳統商貿更具活力。進一步加大家政、養老、健康、文化創意等生活性服務業培育力度,不斷滿足個性化、多樣化消費需求。

培育服務業新增長點。圍繞工業設計、檢驗檢測、電子商務、服務外包等領域,推進公共服務平台建設,培育一批平台經濟和新興服務業集聚區。加強網際網路基礎設施建設,拓展網際網路服務新業態,以智慧城市建設帶動智慧產業發展,培育大數據、雲計算、移動網際網路、網際網路金融、物聯網等新增長點。積極探索發展樓宇和總部經濟,力爭在區域型、職能型總部機構引進上取得新的突破。

三、以整合放大資源優勢推動開放型經濟發展。準確把握產業發展規律和資本流動趨勢,立足挖掘利用我縣特色資源優勢,在融入區域一體化和經濟全球化過程中,提高資源整合配置能力,不斷增強沿海開發開放的吸聚效應。

最佳化招商引資策略。推進招商引資與招才引智深度融合,加快招商方式和外資利用模式“雙轉型”,從單純引進一個項目、單個人才向“團隊+技術+資本”打包式引進轉變,從注重外資利用數量向更加注重外資利用質量和結構轉變。突出全產業鏈思維,圍繞主導產業“建鏈、強鏈、補鏈”,主攻歐美、日韓、台灣等區域,大力引進一批龍頭型、基地型、科技型、配套型項目;突出精準有效招商,圍繞提升產業匹配度和項目成熟度,建立完善有效項目信息發現和跟蹤洽談機制,加強與產業研究院、產業聯盟、行業協會、企業家商會等組織互動交流,積極拓展項目信息源頭;突出招商隊伍建設,圍繞提升招商效能,努力打造熟悉產業政策、懂得市場規律、掌握商務技巧的現代招商團隊。全年力爭實現外資到賬3.5億美元。

完善項目推進機制。緊扣“建設速度、有效投入和財稅貢獻”核心目標,進一步建立完善重大項目儲備、預審、報批、建設、管理全流程服務推進機制,嚴格執行掛鈎聯繫、及時會辦、契約管理、後期評估等制度,持之以恆抓項目質量、抓實施進度、抓服務協調、抓難題化解,著力謀求實實在在的項目建設成效。重點抓好重通葉片、華海製藥、剛正薄板等80個億元以上項目,力爭竣工億元以上項目40個。

拓展對外合作空間。積極承接上海自貿區“溢出”項目,加強與長江流域沿線城市在港口、交通、物流、產業等方面的合作共建,著力在導入優質項目、資源要素、發展政策和經營理念上謀求突破。全面落實外貿穩增長促轉型政策,支持重點外貿企業加快產品結構升級,提升以品牌、質量、服務為核心的外貿競爭力。全年力爭實現外貿出口總額13億美元。積極支持有條件的企業“走出去”,擴大境外投資規模。

四、以完善平台功能增強沿海開發新優勢。深入實施沿海開發“六大行動”,統籌推進港口開發、載體建設、產業培育等各項工作,不斷增強特色經濟板塊支撐力。

全力推進港口開發。始終把洋口港開發擺在突出位置,努力提升港口開發龍頭效應。進一步加快港口基礎配套,重點推進口岸監管設施、臨港工業區配套建設,確保10萬噸級石化碼頭、萬噸級重件碼頭和液化品碼頭投入運營,一類口岸開放年內通過驗收。緊密跟蹤綜合保稅區和灘涂開發綜合試驗區申報進程,確保年內取得實質性進展。進一步加快臨港產業發展,圍繞“3+1”產業定位加大招商推進力度,力爭全年新簽約5億元以上項目不少於3個,確保台中化倉儲、法國愛森等項目竣工投產。科學有序推進港口新城建設,在港產城融合互動發展中不斷提升綜合承載能力。

著力提升載體能級。圍繞產業集聚、功能配套,著力最佳化沿海園區開發質態。如東經濟開發區進一步提升生產性、生活性配套層次和水平,積極建設國家級汽車電子檢測中心、海上風機維護中心、科技成果轉化中心等服務平台。依託海之升電子商務平台,致力創建省級電商示範園。加快推進黃河路區域現代商務區建設。沿海經濟開發區深入推進化工產業轉型升級,圍繞增強產業發展配套服務,加快洋口新城建設進程。小洋口旅遊度假區著力推進國際溫泉城、金蛤島景區、漁港景區、鄉村旅遊集聚區等旅遊板塊建設,積極爭創國家級旅遊度假區。南通外向型農業綜合開發區繼續主攻特色農漁業培育發展,全面推進農海產品加工區、金海岸現代農漁產業園區、劉埠國家一級漁港經濟區基礎配套建設,努力打造外向型現代農漁業綜合開發區。如東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緊緊圍繞創建省級高新區,進一步完善產業規劃和空間布局,加大科創園核心區、生命健康產業園、智慧型機電產業園“一核兩園”基礎設施投入,同步推進創新研發、試驗檢測等功能平台建設,不斷增強高新產業集聚發展能力。如東循環經濟產業園確保再生資源加工區投產運行。著力推進再生資源交易中心、金融服務中心、循環經濟展示中心等項目,加快建立“回收-拆解-加工-深加工”銜接配套的循環經濟產業鏈,迅速做大產業規模。啟動東凌水庫二期工程,力爭年內庫區綜合開發項目落戶。

更加注重機制創新。圍繞園區資源配置、建設模式、管理方式更新與轉型,進一步加強體制機制創新。創新土地及海洋灘涂資源集約節約利用機制,紮實開展閒置土地盤活和低效用地(用海)清理,嚴格按照市場化原則配置資源,促進節地(海域)水平和產出效益“雙提升”。創新資本運作機制,推動政府性投融資實體做優做強,提升資產運營和持續發展能力;研究運用公私合作模式(PPP),引入社會資本參與沿海基礎設施建設和運營。創新園區管理機制,深化“區鎮一體”等管理體制創新,更多運用市場的辦法來解決港口管理、碼頭運營、環保治理等方面問題,努力構建專業化管理、多元化服務的現代沿海園區管理體系。

五、以創新經營方式提升現代農業發展水平。堅持用工業化手段、網際網路思維抓現代農業發展,突出土地適度規模流轉和品牌龍頭企業招引兩個主抓手,加快轉變農業發展方式,努力實現數量質量效益同步提高。

加快建設現代農業體系。在穩定糧食種植面積和穩步提高單產的基礎上,深入推進農業產業結構戰略性調整,促進農業發展由“生產導向”向“消費導向”轉變,構建優勢區域布局和專業生產格局。重點依託我縣農漁業資源和產業基礎,按照“因地制宜、分類指導”的原則,圍繞現代園藝業、規模種養業、特色水產業以及休閒觀光農業等,大力發展地塊連片、項目成群、各具特色的高效農漁業示範區。全年確保新增高效設施農漁業面積12萬畝、現代種植業綜合示範園區16個、規模化種養示範基地40個。加大與上海、蘇南等市場的產銷對接力度,大力培育引進農漁業龍頭企業,積極推動現代農漁業外向化、品牌化和鏈式化發展,完善深度加工、網上銷售和冷鏈物流配送體系,把更多的名特優農漁產品推向市場,努力拓展農漁業增值增效空間。全年力爭新增市級以上農漁業龍頭企業12家、農漁業“三品”30個。

積極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著力抓好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農民宅基地及住房、農村集體資產確權登記頒證工作。按照農民自願、政府引導、市場化運作的方式,加快推進土地適度規模流轉。鼓勵扶持家庭農場、專業大戶、農民合作社、農業企業等新型經營主體,加大新型農民培養力度,促進各類經營主體健康發展。全年力爭新增家庭農場120家、200畝以上“全託管”經營主體60個。

著力提高農業科技裝備水平。圍繞改善農業生產條件和生產技術現代化,加大農業政策和資金扶持力度,確保“三資”投入農業總量達到30億元左右。加強農業基礎設施建設,重點推進農田水利、高標準農田和農業綜合開發項目建設,全年實施重點水利工程8項,完成1000個拆壩建涵(橋)任務,新增高標準農田6萬畝。加快推進新型農業機械化,促進農機與農藝融合、機械化與信息化融合,確保農業生產綜合機械化水平達85%以上。強化農業科技創新,加強院地合作,促進科技成果轉化,著力構建“育繁推”一體化的農業科技創新和推廣服務體系。加快建設農業信息服務平台,推廣套用物聯網技術,不斷提升農業信息化水平。

六、以城鄉統籌加快新型城鎮化建設。圍繞提升城鄉建設內涵,加快縣城和新型城鎮建設,全力推進城鄉一體化發展。

強化縣城開發建設。進一步突出縣城中心地位,按照“規劃引領、完善功能、強化管理、提升形象”的要求,統籌推進新區開發和老區改造,推動縣城人氣與商氣加速集聚。深化城市功能布局研究,積極探索“多規融合”,完善重點片區、重點地段、重要節點城市規劃設計。科學統籌實施市政項目建設,重點推進東環路北延、嘉陵江路西延、人民路改造等道路建設,以及配套綠化、亮化、美化和管網建設,紮實推進5個老小區改造提升工程,積極推進城市綠廊、慢行步道和文體健身設施建設,確保完成市政投入18億元。積極應對房地產市場變化形勢,搶抓政策調整機遇,高質量、高標準推進雨潤國際廣場、實小周邊等重點地塊開發,完善新城區商務、金融、物流等服務性功能配套,著力打造精品工程和開發亮點,確保完成房屋徵收80萬平方米、房地產開發100萬平方米。切實加強城市環境管理,以數位化城管平台為依託,整合部門執法資源,提升城市綜合化、長效化管理水平,繼續實施環境整治“951”工程,紮實抓好違法建設整治和市容環境治理以及小區物業管理等工作,力爭年內建成省優秀管理城市。

強化新型城鎮建設。認真落實市級中心鎮建設行動計畫,強化市級中心鎮特色化發展,重點實施栟茶鎮古鎮保護性開發,推動岔河鎮工業、商貿、物流園區互動發展,推進河口鎮中天工業園與鎮區統籌建設發展。堅持以“鎮區一體、產城融合”為導向,科學推進洋口、長沙等沿海重點鎮建設,努力形成城市與產業相互支撐、相互服務、相互促進的新局面。按照“因地制宜、因勢利導”的思路,最佳化鎮村布局規劃,打造一批留得住鄉愁的特色鎮村。

強化城鄉交通基礎設施建設。立足構建更高等級路網體系,進一步完善“139”交通網路,加快縣城中心客運站、228國道掘港繞城段、355省道袁莊段、334省道東延段、角林線、洋口運河貫通工程等重點項目建設,推進海啟高速、洋騎線等開工建設,確保港城中通道建成通車。緊密結合高速、骨架路網布局,完善新店、豐利、河口等連線道路規劃建設。圍繞進一步方便民眾生產生活,繼續紮實推進農路農橋建設和城鄉客運一體化,全年新建改造農路500公里以上、農橋不少於210座,新開行城市公交線路1條、鎮村公交線路5條。

七、以增強發展活力全面深化重點領域改革。圍繞解決發展面臨的突出問題,規範創新政府運行管理體制機制,著力推動重要改革舉措落地生效,不斷增強“強政府”與“強市場”的疊加效應,進一步釋放內生動力活力。

加快政府職能轉變。深化政府機構改革,理順權責關係,做到法定職責必須為、法無授權不可為。進一步強化簡政放權,動態調整“五張清單”。積極創新行政管理制度,堅持寬進嚴管,加強事中事後監管,推進綜合執法,提高行政運行效率。探索建立政府提供公共服務新機制,積極引導社會力量參與服務供給。

最佳化政府服務平台。加強政務服務工作,拓展行政審批“三集中、三到位”內涵,加快建設網上辦事大廳和實體大廳“線上線下、虛實一體”的政務服務體系,推廣“一站式”和代理、預約等服務模式。完善政府公共服務平台,逐步整合“12345”政府服務熱線和部門服務熱線資源。提升公共資源交易平台,進一步健全統一規範、優質高效、上下銜接的公共資源交易運行及管理機制。建立政府應急管理平台,加快推進城市管理應急中心與公安指揮中心資源整合,構建全縣統一的應急管理指揮系統。

深化財稅金融體制改革。構建全口徑預算管理體系,加強政府專項資金績效管理。按要求公開政府預決算、部門預決算和“三公經費”。鼓勵金融機構在我縣開展金融改革試點,探索農村金融制度改革,健全支持實體經濟和“三農”發展的多層次金融體系,全年力爭建成農村金融綜合服務站10家。落實定向減稅、普遍性降費和降低企業融資成本等措施,更好地支持中小微企業發展。加強政府債務風險防控,控制總量、最佳化結構、加強管理,堅決守住不發生區域性、系統性風險的底線。

推進市場化配套改革。積極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支持國有、集體、非公等資本交叉持股、相互融合,鼓勵本土企業通過股權轉讓、增資擴股、重組上市等方式引進戰略性投資者。推動民營經濟創新發展,支持民間資本進入基礎設施、金融服務、資源環境等領域。有序實施農村土地徵收、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宅基地制度等改革,積極探索推進“三集中、三置換”試點,建立健全公開規範的農村產權交易市場。

八、以最嚴措施保護生態環境。積極順應人民民眾對良好生態環境的期待,以更大力度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努力打造藍天碧水生態宜居家園。

狠抓生態保護制度建設。認真宣傳貫徹新《環境保護法》,以創建國家生態文明試點示範縣為抓手,將生態文明建設納入法治和制度軌道。嚴守生態紅線,實施最嚴格的環評、能評和資源保護制度,擴大節能技術和清潔生產套用範圍,加快淘汰落後產能和污染嚴重企業,推動低碳循環發展。完善企業行為信用評價制度,健全環保聯動執法監管機制,堅持源頭嚴防、過程嚴管、後果嚴懲,以“零容忍”的態度和“亮劍”精神,堅決查處環境違法行為。

狠抓環保基礎設施建設。強化縣城和鎮區污水處理設施及配套管網建設和管理,確保縣城污水處理率達到80%,鎮區污水處理設施運行率同比提高10%。加快實施達標尾水深海排放工程,確保工業固廢填埋場、恆發污水處理廠擴容、電鍍中心污水處理廠、天楹環保三期等重點工程投入使用。以“三沿、三區、三園”為重點,繼續深入開展綠化造林,全年力爭完成綠化造林面積3萬畝。

狠抓重點領域污染防治。堅持鐵腕治污,突出抓好水環境整治,重點強化農業面源污染治理,推進城鄉污水集中處置,切實控減污染物入河總量。實施如泰運河(如東段)水環境整治工程。加強大氣環境保護,抓好工業廢氣、汽車尾氣、城市揚塵治理,強化秸稈禁燒和綜合利用,減少霧霾天氣。繼續抓好電鍍、印染等行業專項整治和工業園區生態化、循環化改造工作,確保完成年度目標任務。

九、以實施民生幸福工程增進百姓福祉。政府工作的根本目的就是讓人民過上好日子。以實施民生幸福工程為抓手,圍繞“六大體系”建機制、補短板、兜底線,不斷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今年,政府將繼續認真辦好10個方面的民生實事(附屬檔案三)。

紮實推進居民增收。實施更加積極的就業政策,吸引高校畢業生就業,統籌農村轉移勞動力、城鎮就業困難人員、退役軍人等群體就業。全年力爭新增城鎮就業8000人、轉移農村勞動力4000人。實施全民創業工程,最佳化政策扶持、搭建創業平台、加強技能培訓、強化金融支撐,發揮創業致富的示範帶動效應,促進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民眾就業。加大扶貧幫困力度,建立健全以轉移支付為主要手段的再分配機制,增強“輸血”功能;根據扶貧對象的實際情況,整合政策資源,創新扶貧措施,增強“造血”功能,努力實現穩定持續的收入增長,確保完成三年脫貧目標任務。

持續完善保障體系。繼續做好各類社會保險擴面與征繳工作,切實加強社保基金監管。繼續紮實做好城鎮職工醫保、居民醫保和新農合工作。完善社會救助體系,建立跨部門、多層次信息共享機制,構建一門受理救助服務平台,進一步完善孤、殘、病、老各項政策性幫扶。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趨勢,加快編制具有戰略高度的養老發展規劃,完善養老服務體系,提升社區居家養老服務水平,確保城市社區居家養老服務實現全覆蓋,70%以上的農村社區開展居家養老服務。加大政策扶持力度,推動養老服務設施、機構和平台建設,探索醫療衛生與養老服務融合發展,積極拓展養老衍生服務項目,著力構建政府、社會、家庭三方共同服務養老的體制機制,讓老年人安享晚年。

協調發展社會事業。最佳化教育資源配置,深化教育綜合改革,確保年內通過省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發展縣、省學前教育改革發展示範區創建驗收。構建以就業為導向的現代職業教育體系,確保年內通過省職業教育創新發展實驗區中期驗收。推動醫改向縱深發展,整合醫療衛生資源,完善分級診療制度,繼續推進縣級公立醫院改革,初步建成區域衛生信息平台,啟動國家衛生縣城創建工作。落實“單獨二孩”政策,最佳化人口結構,提升人口素質。大力發展文體事業,加強公民道德和精神文明建設,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推進公共體育服務體系示範區建設。加快文化產業發展,推動文化與旅遊休閒業、體育業、流通業、製造業、創意業、新興媒體業等產業的深度融合和協同發展。

加快轉變基層政府職能,促進城鄉社區減負增效,增強自治組織活力,實現鎮區“政社互動”全覆蓋。完善依法維權和化解糾紛機制,暢通民眾利益協調和權益保障法律渠道。深入宣傳貫徹新《安全生產法》,嚴格落實安全生產責任制,紮實推進安全生產各項措施落實,堅決防止重特大事故發生。整合完善食品藥品安全監管體制機制,切實保障“舌尖上的安全”。加強社會治安綜合治理,構建立體化、現代化治安防控體系,嚴厲打擊各類違法犯罪活動。深入開展國防教育,推進軍民深度融合發展。加強民族、宗教、檔案、保密等工作。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