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奮鬥李想:25歲億萬富翁的成長》向讀者揭示了一個機會主義的李想、霸氣的李想、真誠的李想……將新時代創業年輕人的夢想和激情表現得淋漓盡致。更重要的是,《奮鬥李想:25歲億萬富翁的成長》告訴讀者,只要有夢想,有努力,就會有收穫。這是一個也許不可複製但是卻絕對值得借鑑的創業故事,更將會是一本感動百萬創業者,影響千萬青少年的精神寶典。李想:1981年生,高中學歷,現任PCPOP執行長。“2006創業中國高峰論壇”。25歲的李想晉身“中國十大創業新銳”。他是榜單上最年輕的一位,同時也是80後創業群體首次進入該榜單。24歲的李想,創業六年,身價在1億以上。
不是“海龜”,高中畢業的李想如何完成身家過億的CEO的華美蝶變?
作者簡介
劉穎,現供職於某財經媒體,創業現象研究者。
趙小琴,創業文化研究者,長期跟蹤80後創業人物。
編輯推薦
《奮鬥李想:25歲億萬富翁的成長》告訴您:
李想說
·年輕人創業和發展7個要點是方向、目標、意願、方法、毅力、成果、自我觀察。
·很多人不成功是因為總是不停地更換目標。用換目標來躲避沒有達成目標的責任。這會形成習慣。
·我把觀察自己變成了本能。儘管我有時候還是沉浸到處理事務的具體細節中,但是我大部分時間都能夠跳出來看待事情。
·所有的錯我都犯過,所有的困難我都遇到過。但是我都很好地解決了,而且我也掌握了解決這方面的能力,所以我自己就提升了,反而我覺得這是件好事情。不會把這當一個壞事情去想,而去回憶。
·當時覺得能賺上二三百萬就不得了了,很滿足了,但是錢越來越多的時候,錢反而變成次要的東西,最重要的是帶領團隊去實現新的目標。
·做事要堅定,我當初如果不放棄考大學,也許今天我只是一名普通的打工者。
·做事要認真,如果做一件事情比別人多付出5%的努力,就有可能拿到比別人多200%的回報。
CCTV《對話》、《新聞會客廳》鳳凰衛視《魯豫有約》500多家媒體專題報導。
目錄
第一章 偏離軌道的狂者
1.農村長大的孩子
2.遠離父母的獨立
3.執狂者的瘋狂
4.愛好看書
5.管理自己
第二章 行動派的天才
1.80後創業的模板,
2.愛好電腦的天才
3.興趣是最好的老師
4.用專長去賺錢
5.有誰在羨慕他
第三章 創業初期的艱辛
1.發現合伙人
2.一年賺了100萬
第四章 成功之後
1.繼續成功之路
2.成功的喜悅
序言
歷史的車輪載著我們來到21世紀,這是一個充滿激情和變化的大時代,這是一個玄機暗潛、石破天驚的大時代,這是一個滄海橫流、風雲際會的大時代。
在這個一切皆有可能的時代,一群新新人類在商業舞台高調登場。這些出身各異的80後創業者們二十歲前後獨立創業,他們顛覆既成已有的遊戲規則,以不可預料的方式崛起,用上百人的團隊、上億元的身價譜寫著一個個神奇而快速成長的創富故事。他們是這個時代的參與者,而不是旁觀者。80後新銳們前進的腳步,就如同歷史的車輪,滾滾向前,勢不可擋。
有人這樣描述這些80後創業者:他們區別與其它時代企業家的不同之處,在於他們不是被迫創業和機遇創業,他們創業的目的也不純粹是為了金錢,而是包含了更多實現自我價值的成份。他們身上繼承著父輩們的勤勞,也背負著社會的偏見。他們既有父輩的吃苦耐勞,又有企業家們創業的激情,也具有更高的知識修養、更寬闊的眼光,因而也能產生更多新思維、新模式、新奇蹟。他們創業大多源於衝動,衝動使他們抓住創業機會,同時也是睿智的,睿智讓他們在前人不可企及的角度嶄露頭角。他們謙虛、民主,他們身上更多地體現著浪漫的英雄主義情懷。在感性與理性之間,他們的智慧和創意給世人帶來的巨大驚嘆,更成為媒體關注的焦點。和父輩相比,他們的世界更大,心更大,他們的路更寬,前途也充滿了更多未知的司能。
在80後新銳們的鼓舞下,大批同齡人爭先恐後地擠進商業大門,然而事實上,創業並非是一列通往春天的列車,只要搭乘就會奔向自己想要的目的地。創業者中的成功始終是屬於少數人,少數發現了成功女神指引的方向的人,少數具備成功者品質和精神的人,少數從不等待地跋涉和前進的人。
我們希望通過80後新銳創業這套叢書出版,和讀者零距離感受這些年輕的企業家,閱讀他們最青春的面孔、最清澈的眼神、最沉著的聲音、最堅定的腳步,看他們如何創造80後創業的成功模式,看他們以什麼樣的姿態不斷成長,直到大樹參天、艷陽高照。
本套叢書選擇的李想、高燃、毛侃侃和戴志康只是80後群體的縮影,同時也是一個時代的縮影。他們和這個時代一樣,渾身上下都寫著年輕的力量和熱情的活力!
文摘
第一章 偏離軌道的狂者
1.農村長大的孩子
1981年,李想出生在石家莊市一個普通的工人家庭,父母都是當地一所藝術學校的老師,家教非常寬鬆。八個月的時候,由於父母考上了中國戲曲學院,李想被姥姥和姥爺帶回了素有“武術之鄉”之稱的滄州市孟村縣,那是一個具有廣袤想像力的天地,踢足球、打彈弓、爬牆,跑到工地把一些銅片、鐵塊偷出來,賤價賣給垃圾小販,用得來的錢,去小商店買喜歡的零食和明星貼紙。就這樣,李想度過了自己甜蜜而美好的童年:和著泥土的氣息,混著青麥的清香,晃著金黃的油菜,響著黃牛的喘息,踩著流水的潺潺,抓著魚兒的歡快,還有,大夏天的中午,背著大人脫光了在河裡嬉戲的刺激。所以李想從不覺得自己是個商人,自小在農村長大,“一直像農民般正直。”
姥姥和姥爺都是軍人,他們只有李想媽媽一個孩子,李想對姥姥、姥爺比對父母還親。姥爺是個老八路,軍功章數不勝數,曾經一個人對付了上百個國民黨士兵,身體多處受傷,耳朵、腿、胳膊都是槍傷和炮彈皮的傷疤。姥姥和姥爺對李想非常好,就像寶貝一樣,會經常給李想講打仗的故事,還會帶著李想去打獵,姥爺可以左手抱著李想,右手拿著獵槍打麻雀,李想就拿著小筐去撿打下來的麻雀。李想還繼承了表哥所有的漫畫書和玩具,可以學到很多比同齡孩子更多的東西。李想從很小開始就帶著一群小朋友一起玩,因為誠懇待人、身上充滿了神秘色彩、肚子裡又有很多故事,所以身邊的小朋友都一直跟著他。總之,小時候的環境純潔而又快樂,天公不作美的是李想的姥爺因尿毒症去世,李想和表哥都哭得死去活來的,傷心不已。父母的寬容,姥姥姥爺的愛護,這些都給了李想小小心靈太多的感動。反觀童年教育對性格塑造產生最大的影響,李想認為是姥爺、姥姥身上鄉村人的正直和單純。直到現在,李想面對紛繁複雜的事情,他總喜歡用更單純的眼光去看事情,化繁為簡解決問題的要害。也許李想的成功就在於那廣袤農村帶給他的真誠待人和不受約束的性格。
除了給了一個音同“理想”的名字,姥爺、姥姥、父母,從未過問李想真正的理想,從小沒有人告訴李想該做什麼。國小思想政治課上,第一次被問到長大想做什麼的時候,同學們有的說想當醫生,有的說想當戰士,而李想脫口而出“當經理”。其實,作為孩子的他並不確定這就是他一生的理想,因為在他兒時的概念里,經理權力最大,他希望當了經理後不被別人限制。而後來的李想則是這樣表述自己的理想:“假設在美國總統、比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