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運互動的條件
首先,奧運互動必須發生在兩個以上的奧運角色之間。一個奧運角色不能形成互動。其次,並非任何兩個奧運角色的接近皆可形成互動,只有兩個以上的奧運角色發生了依賴性行為時,才能稱為互動。作為奧運互動行為,對於互動雙方(或各方)而言,應該具有明晰的共同意義。
最後,奧運互動並非只有面對面的場合才能發生,有時遠距離的信息交流等方式亦能形成互動。
奧運互動的功能
1.奧運互動能夠使奧運角色相互結合以完成共同的奧運目標,並滿足各自的奧運需求。奧運互動離不開奧運角色的聯合行動。2.奧運互動能夠使奧運角色結成各種奧運關係,進而形成奧運組織。在奧林匹克運動中,奧運角色之間的互動行為越頻繁,就越容易相互了解、培養深厚感情以及密切雙方(或各方)的合作關係。可以說,奧運組織就是奧運角色連續不斷互動作用的產物。
3.奧運互動能夠不斷完善奧運角色的自我認識。進占之,奧運互動是奧運角色互相“加工”,並在肉體上與精神上互相“創造”的重要方式。奧運角色在社會化的過程中,通過奧運互動不斷完成由“生物人”向“奧運人”的轉變,不斷進行奧運角色調適,不斷實現自我完善。
4.奧運互動能夠滿足奧運角色關係的某種需求或感情上的共鳴。奧運角色之間持續不斷的互動是為了滿足對方的某種需求(或自己希望得到的某種需求)。這種需求包括物質上的和精神上的。這種需求互補的意向成為奧運角色互動的原始動力。就本質而言,奧運角色互動關係是互助合作的關係,然而我們也應該清醒地看到,在奧運互動中,部分奧運角色由於價值觀扭曲及拜金思想膨脹而做出了許多引發奧運角色衝突的行為。
奧運互動的方式
在奧林匹克運動中,奧運角色的互動關係是錯綜複雜的,由此而形成的奧運互動方式亦是多樣的。為了研究方便,我們從不同角度、依據不同標準劃分出許多互動方式。在此,依據性質將奧運互動劃分為以下幾種方式:(一)奧運暗示與模仿
(二)奧運強制與順從、從眾
(三)奧運競爭與合作
(四)奧運衝突、調適
(五)奧運和解
(六)奧運權變與屈從
(七)奧運順應與同化
奧運互動的有關理論
從奧運社會學角度看,有關奧運互動的理論主要有兩種:(一)印象管理理論
從奧運角色個體行為動機看,在奧運角色個體互動過程中,行為一方從滿足個體需求轉變為滿足另一方的需求。這主要體現在:奧運角色個體行為的目的主要是為了控制自身留給互動另一方何種印象。因此,該理論被稱為“印象管理理論”。以奧運角色個體著裝為例。若為奧運角色個體行為時,著裝乃以取暖為主要目的。然而,在奧運互動中,奧運角色個體的著裝目的即由取暖轉變為顯示身份(或權威)。進言之,奧運角色個體在奧運互動中著裝的主要目的是提醒他人“我是奧運會某某項目的運動員”或“我們是維持奧運會公共秩序的志願者或某某奧運會項目的裁判者”等。正是出於這種考慮,人們才在各種奧運角色的服裝上設計了各種象徵性的標識。
在社會學基礎理論中,印象管理理論的代表人物、社會學家戈夫曼曾引用莎士比亞的一句名言解釋該理論的主要觀點——“世界是個大舞台,人人都扮演自己的角色”。戈夫曼總結道:社會互動的研究者應將注意力集中在人們製造和控制自己給他人留下印象時所使用的種種技術上,並應該留意每種技術產生效果時的條件。
印象管理理論認為,互動的一方興趣旨在控制另一方的行為,使另一方通過對自己行為的理解做出符合自己計畫中的行為反應。從這種觀點出發,印象管理理論著眼於互動技術方面的研究。該理論認為,若互動的一方將另一方置於一種難堪的防禦地位時,即可控制另一方的行為反應。在此,以奧運角色個體的互動為例說明之。假設在某一奧運組織中,奧運角色甲曾經得到前任上司的賞識,前任上司離任後,奧運角色甲即可能成為後任上司的“排斥對象”。這時若以常規行為與後任上司相處,奧運角色甲則可能被後任上司或“新寵們”排擠走。
此時,若奧運角色甲一反上下級相處的常規而“犯顏直諫”,進言之,在奧運組織上下級關係的互動中,奧運角色甲將後任上司置於防禦地位,這時,後任上司及“新寵們”若想擠走奧運角色甲,那么他們將有失去“從諫如流,寬宏大度”開明形象的危險。從上述分析可知,這種“犯顏直諫”的做法反而能迫使後任上司賞識奧運角色甲。奧運角色甲越是“直諫”,後任上司非但不能排擠他,反而更加重用他。這種將後任上司置於難堪防禦地位的做法,反而使奧運角色甲以“心腹之臣”的身份與後任上司善始善終地乾出一番奧運事業。總之,印象管理理論認為,在互動中,一方的行為要受另一方的制約,一方的所作所為要考慮到對方行為的反應。
(二)他人在場理論
該理論著重研究:當奧運角色個體行為轉變為眾多個體之間的互動行為時,這種眾多個體的場合對於個體行為有何影響。進言之,當他人在場時,會對奧運角色個體的心理、行為產生何種影響與壓力。例如,一位奧運競技者平時訓練動作規範、協調放鬆,且技術水平發揮穩定,然而一進入正式比賽即會出珊隋緒緊張、動作僵硬甚至水平發揮失常等不良反應(即體育界常說的“克拉克”現象)。“他人在場”為何能改變奧運競技者的行為及心理狀態?這一問題引起了奧運社會學家的濃厚興趣。
調查表明,某一運動員單獨奔跑,成績一般總是穩定在某一水平上。然而,當多名運動員同時奔跑,該運動員的成績即會優於單獨奔跑。鑒於此,有些經驗豐富的教練員為了調動運動員的比賽激情而讓其他運動員在場外“領跑”。然而,令人疑惑不解的是,某些運動項目的研究結果卻與上述情況正好相反。例如,當運動員進行桌球、網球、跳水、短跑等高精確度運動項目比賽時,“他人在場內或在場外”活動或者發出的聲響則有明顯的干擾作用。2008年奧運會即出現過上述情況。北京奧運會網球比賽中,中國名將李娜曾因加油聲造成失誤而怒吼觀眾閉嘴。“鳥巢”男子百米預賽運動員等待發令時,鮑威爾竟然伸出手來招呼觀眾安靜(因在等待發令時,運動員高度緊張,兩耳聆聽槍聲,一觸即發,觀眾的掌聲容易於擾運動員的聽覺而造成運動員起跑犯規)。那么,何以解釋上述矛盾現象呢?研究人員發現,“他人在場”對於奧運競技者的行為有“促進”還是“干擾”作用,往往取決於行為的類型以及行為掌握的熟練程度。如果奧運競技者進行的是熟練性(且動作簡單)運動項目的比賽,進言之,如果運動行為屬不需要創新(僅是習慣性)動作,那么,“他人在場”即會對行為動機起強化作用。強化的結果是促使奧運競技者從已有的習慣運動行為中迅速挑選出最占優勢的動作,從而做出最佳的運動行為反應。
反之,若奧運競技者進行的是創新性運動項目的比賽,由於運動行為需要視比賽的實戰情況靈活處理,此時,“他人在場”非但不能使奧運競技者優選已有的習慣動作,相反會影響運動行為的創新,即“他人在場”對奧運競技者的運行為有干擾作用。如奧運會跳水比賽對競賽場地、設備及環境均有嚴格要求通常,在進行奧運會跳水比賽時,每當運動員跳出精彩動作時,觀眾席上往往會有鼓掌、歡呼、加油等聲響發出。這對提高運動員的興奮度和烘托競賽氛圍,使運動員跳出高水平的動作有一定的積極作用。然而,在運動員做跳水動作之前的時段內,比賽場地應該保持安靜。因為此時運動員要仔細聽廣播員報告自己的參賽動作與自己所跳的姿式之間是否有誤,只有聽清廣播員的報告,運動員才能以正確的技術完成比賽動作。
我們知道,奧運會跳水比賽要求運動員在不到2秒鐘的時間內完成一個動作。這種高難度的競技要求運動員在完成跳水動作前思想高度集中。此時,突然發出的聲響會影響運動員動作完成的質量。為了給運動員提供一個安靜的比賽環境,通常規定,在跳水比賽時不安排其他活動。從規則的另一面講,上述規定也防止了個別動作不熟練的運動員求助於他人發出的聲響(暗示)完成自己的動作。從以上分析可知,奧運會賽場上,運動員需要“成熟的掌聲”。觀眾的歡呼應與運動員的比賽節奏相吻合,做到明白規則、講求藝術、適時鼓掌、點到為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