奎山鄉

奎山鄉

奎山鄉林口縣管轄。位於縣境東部,東與雞西市接壤,南與穆稜縣毗鄰。林密線鐵路從境內通過。鄉政府駐地距縣城12公里。

基本信息

黑龍江省林口縣奎山鄉

奎山鄉隸屬林口縣管轄。奎山鄉政府所在地位於牡丹江市東北部,距牡市138公里,在林口縣城東南18公里處,地理位置東經130°23'''',北緯45°13'''',西與林口縣城交界,東與雞西市麻山區接壤,距雞西市57公里, 距七台河市95公里,北與林口縣亞河鄉,古城鎮相接,南與穆稜縣毗鄰,是密山、虎林,綏芬河等市縣對俄貿易口岸的前沿腹地。。林密線鐵路從境內通過。鄉政府駐地距縣城12公里。
奎山鄉名源於駐地村名。奎山村附近山上有三塊天然巨石,呈“大”字形,巨石下邊是土,土下有空隙,下邊還是土,人們藉此推出個“奎”字,便稱此山為“奎山”。村依山得名。原屬穆稜縣管轄。東北淪陷後,1939年1月設奎山村,同年6月劃歸林口縣管轄。1945年“九三”抗日戰爭勝利後,1947年設定奎山區。1956年撤區劃鄉,設定奎山鄉。1957年1月,將所屬太和村劃歸雞西市管轄。1958年改稱奎山人民公社。1984年政社分開,改為奎山鄉。奎山鄉轄區屬淺山區,全鄉總面積307.8平方公里,有耕地9.4萬畝。境內有石墨、矽藻土、雲母、花崗岩、大理石等礦藏。鄉辦工業有白灰廠、煤礦、火山岩礦、水刷石廠等,1992年鄉企總產值3392萬元。全鄉共轄奎山、雙龍、安樂、慶嶺、新陽、中三陽、上山陽、慶新、長征、長豐、餘慶、吉慶、安山、禾嘉、共和、太平、林東、馬鞍山、前楊木、後楊木、華山、五義等22個村。1992年末全鄉總人口2.5萬人,有漢族,滿族,朝鮮族,回族;蒙古族,土家族,漢族占總人口的89.5%,其中滿族等少數民族人口約占10.5%。鄉政府駐地奎山村。 奎山鄉地域總面積為309.8平方公里,全鄉地勢西南高,東北低,是淺山區,境內系老爺嶺之餘脈,最高山是華山,主峰海拔高度612.5米,河流有5條:楊木背河、小穆稜河、雙龍河、餘慶河、馬安山河,一座水庫(中山陽水庫)容量380萬立方米。
大陸性氣候,年降雨量約為350~400毫米,年平均積溫2300度——2400度,無霜期120~130天,全年日照2550——2650小時。
全鄉有豐富的自然資源,宜耕地123310畝,宜林地292538畝,其中,天然林90165畝,人工林106445畝,森林覆蓋率34%,宜草地24764畝,有可利用的水面3千餘畝,分布於老爺嶺余脈的丘陵漫崗區。
礦產資源非常豐富,行政區域內地下有原煤,花崗岩,石墨,泥炭,大理石,矽藻土,石灰石,火山灰,礦泉水等多種礦物質。
奎山鄉以農業為主,全鄉耕地面積為100000畝,人均耕地3.6畝。農產品有大豆,玉米,水稻,薯類,年糧食生產總產量1560萬公斤,全鄉加上林業荒地播種面積可達12萬多畝,平均單產395斤。糧食生產潛力很大,農林牧副漁五業並舉。

山東省日照市奎山鄉

無內容

簡介

位於市境東部平原,鄉政府駐地劉家寨距日照城6.5公里,現已改為奎山街道辦事處。轄45個行政村、46個自然村,總面積62.8平方公里。西漢末期,我國歷史上第一個農民起義女領袖呂母起義時的點將台——呂母崮,就在該鄉境內,至今尚存。1983年,在崮河崖村東南嶺周代遺址中,發現兩座春秋早期墓,挖掘出萊國銅器。東南部有歷史名鎮夾倉,明代曾置巡檢司,清末民初,商業十分繁榮。全市第一條大河——傅疃河在夾倉東南入海,傅疃公路橋是境內最大的公路橋樑。兗石鐵路斜穿境北,設奎山站。境內東部臨海而立的奎山三峰如筆架,號稱一縣之文峰,盛產小麥、水稻、地瓜、花生。1989年,產水稻5770噸,居全市第二位。近年來以種植和養殖為主的庭院經濟發展很快,效益較高。鄉辦企業有農機、建材等。該鄉交通方便,兗石鐵路、煙上公路從境內通過。1989年,全鄉總人口40043人,農民人均純收入843元。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