奉新釀飯坨製作技藝

簡介

釀飯坨又稱糯飯坨,是奉新一種獨特的地方傳統工藝製作的食品。起初流傳於奉新山區各客家居住地域,後來通過傳衍擴展,成為奉新縣各地域均流傳的地方特色傳統食品。

奉新釀飯坨製作技藝是有著百年傳承的傳統技藝。釀飯坨的傳統製作技藝注重選料,糯米的製作技術,注重工藝中的傳統手工技藝性,也注重釀飯坨在待人接物饋贈時那種傳統文化禮俗的遵循。釀飯坨在製作過程中,所用的工具和製作時的講究也反映出許多文化特色,用碗底為製備器具,既便利,更反映了節物惜食的傳統思想,製作時中心點紅寓意見喜,煎制時要求中間凸起寓意“發”意。這種奉新的傳統小點,不但橙色如金、色澤亮麗、嚼之乾脆、滿口留香,更是傳統文化的傳承載體。

歷史淵源

奉新“釀飯坨”起初流傳於奉新山區客家居住地,由於客家人早期多聚居於高山水冷地區,所食多以溫熱為宜,食材的烹飪則以煎炸最為常見。加之地處山區的人們出門便需跋山涉水,路途往往艱辛且強度大,大量脂肪和鹽分的補充也是體能所需。而“釀飯坨”方便攜帶且可提前製備,正好滿足了人們的各項需求。後漸漸通過傳衍擴展,成為全縣各地均流傳的地方特色傳統食品。說到這,便不得不提起一段關於它的歷史了,據說“釀飯坨”的由來與一段愛情故事有關。早在一千多年前,唐朝的皇帝唐宣宗(李忱)曾因躲避政治迫害而雲遊到奉新百丈寺出家。在此期間,與山中的一位姑娘互生好感,日久生情。此後,姑娘便時常用糯米製作飯坨,並用油煎炸後偷偷送給他吃。後來,唐宣宗欲把姑娘接進宮封妃,不料她卻因誤信了傳言而自殺離世。從此,人們為了紀念這位與皇宮無緣的“妃子”,每年都會製作“釀飯坨。

基本內容

釀飯坨又稱糯飯坨,是奉新地區世代傳承下來的一種特色小吃,主要採用尖細長形糯米為主料,並經過油菜籽油或茶籽油爆炸而製成。成品釀飯坨呈金黃色,色澤亮麗,香脆可口,嚼之有濃烈的糯米香,又有爆米花的鬆脆,而這些優良品質得益於其獨特的製作技藝:

(1)選米

製作釀飯坨的糯米要選用長條形兩頭尖尖的糯米,這樣的糯米製作出來的口感才能夠柔韌爽口,不會因為太過飽滿油唯重而感到油膩。

(2)淘米

將選好的糯米用清水淘洗,主要是為了將糯米表皮的白色粉漬淘洗乾淨,是糯米清新亮白。

(3)浸米

將淘洗乾淨的糯米裝入特製的杉木桶浸泡24小時,使糯米完全膨脹至顏色通透,並充分吸收杉木的香氣。

(4)蒸米以及米餅成形

將浸泡後的糯米用清水沖洗乾淨,再倒入簸箕把生水瀝乾,然後均勻拌上少許鹽,倒入已備好的飯甑內,最後將飯甑放入鍋內蒸。大火蒸40分鐘左右,糯米呈晶瑩透明狀,改用小火慢蒸保溫。這時,用小勺將蒸好的糯米趁熱勺出,立即放入已洗淨的菜碟底部,用手輕輕按壓成形。最後把碟底翻轉將呈圓形的米餅扣在米篩內,然後點上代表吉祥如意的紅印,放在太陽底下暴曬兩日,使米餅內的水分完全蒸發。

(5)爆炸米餅

先把鍋燒紅,加入適量的菜籽油,熬到九成熱,然後將米餅一片一片放入油鍋中,用筷子不時在米餅中央輕輕觸碰,使其成淺口碟狀。待米餅完全炸至金黃色,將其撈出,把游瀝乾,這樣釀飯坨就最終做好了。

主要價值

釀飯坨是奉新本土民間百年傳承的美食小點,純手工製作技藝。飯坨中心點紅寓意見“喜”,煎榨油要求中間凸起寓意“發”意。點心橙色如金、色澤亮麗、嚼之乾脆、滿口留香,是傳統吉祥文化的傳承載體,有著重要的文化價值。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