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沿革
從1998年到2019年,每年春節都會有很多人從中央電視台的 西門走進央視那棟標誌性的大樓,面對著三步一崗五步一哨的安保人員,七拐八繞地進入一號演播大廳。
據建設者回憶,一號演播大廳原是中央電視台大院裡的一塊圓形的花園,出於央視自身發展的需要被規劃改建為演播大廳。整個演播大廳的使用面積為1600平方米,高度達30米,整個演播廳被設計成一個據有半球形網架屋頂的建築。
1998年第一次被啟用錄製央視春晚時,可容納觀眾1000人,曾是央視的驕傲。然而,以今天的眼光來看,演播廳很小,觀眾席也比較簡陋。除了前面的空場外,觀眾席也只寥寥幾排。不過舞美和燈光設計則通過一年一年的創新,讓這個原本不大的舞台顯得一年比一年更美麗,一年比一年更寬敞。
2000年的龍年春晚,一號演播廳除去舞台外,將空地全部擺滿圓桌,各界人士像開一個茶話會一樣邊看春晚邊守歲。
2007年,春晚節目《小城雨巷》表演過程中,舞台下了一場美麗的小雨,舞蹈進行到後半段時,觀眾會感嘆於舞台上嘩啦啦的雨水匯成的“海洋”。領舞者在台上投入地表演時,雨水淹沒了他的腳,後面群舞的姑娘們也淋了一身水。神奇的是,當節目結束的時候,整個舞台一滴水都不見了。
2012年,當龍年春晚再度來臨,一號演播廳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可謂是“翻天覆地”。舞台從圓形變成了T型台,由眾多的方形柱體組合而成,更加方便升降、做出各種舞台造型。升降活動台也從原來的6個,增加到304個。
一號演播大廳的燈光和舞美需要將近2000千瓦的電力,由中央電視台動力部門輸送到演播廳現場,確保晚會的使用。
舞美和燈光設計師們在主舞台上設計了四層背景牆,排在最後的一面LED背景牆,幾乎鋪滿演播廳整面牆壁,交錯的燈光使整個舞台看上去更具視覺衝擊力,也使得其在舞美方面有了更多變化和可能。
春晚印記
對於春晚的億萬觀眾來說,一號演播大廳伴隨著春晚留給公眾的印象是富麗堂皇的,繽紛絢麗的。其實,鏡頭的背面,一號演播大廳早已隨著年月的侵蝕日漸破舊。
演員
——有限的化妝間
其實每年春晚都是大腕兒雲集。央視會為趙本山和一些港台明星安排專門的化妝間。但是由於演播大廳外化妝間的數量十分有限,很多大明星只能在演播大廳外的環形走廊里候場。記者就曾經在亂鬨鬨的走廊里,看見鞏漢林、姜昆、馮鞏等著名笑星站在走廊的角落處低著頭默默練台詞,其間不斷被上前索要簽名的小演員打擾。
編劇
——鏡頭是最能騙人的
舞台這么很小,完全不像電視裡看到的那樣宏大。
馮鞏的編劇王振華笑著說:“明星從舞台中央一邊唱著歌一邊緩緩升起,從電視上看特別有氣勢,但往簡單了說就是舞台上幾個大箱子,升起來降下去,推過來再推回去。鏡頭是最能騙人的。一號演播大廳名聲在外,其實真面目可能會讓很多人覺得不過如此。”
記者
——春節前最難攻克的一道門
對於全國跑春晚的娛記來說,如何在央視機場式的安檢中攜帶相機進入現場,如何在採訪過程中不被監場人員識破趕出央視,這些娛記們可謂使盡了渾身解數。
有記者坦言:“一號演播大廳,是我每年絞盡腦汁想要進去的地方。我熟悉它每一道門的所在。明年,如果換了新的場館錄製春晚,我會很忐忑,不知該怎么重新開始混入現場。”
此前一號演播大廳的春晚彩排,對於入場觀眾也要進行嚴格的安檢,因為央視要保護自己的著作權,深怕有觀眾帶數位相機或者帶DV進行錄影,所以觀眾必須面對虎視眈眈的保全人員和時時“嘀嘀”響起的報警裝置,有一些觀眾表現出了極不耐煩的情緒:“這是乾什麼啊?不就是一台晚會嗎?至於要弄得這么戒備森嚴?”
設備
——鏡頭照不到的地方都很舊
演播大廳的坐席其實與電影院的坐席沒什麼分別,演播大廳外的環形走廊也很破舊。春晚籌備期間,因為堆滿舞蹈演員的服裝道具也會顯得比較亂。
——咖啡廳記者和明星搶座位
在演播大廳外走廊的盡頭,有一個裝修略為講究的咖啡屋。沒有私人化妝間的明星們會買一杯咖啡坐下來休息,累了好半天的記者也會選這個僻靜所在稍事休息。在這裡明星並不比普通人更享有特權,有限的座位誰搶到了也不會讓給別人。
——化妝檯上擺滿被沒收的相機
春晚不允許拍照,如果有哪個人對著舞台照相,監場人員會當場沒收相機並刪除圖片。沒收的相機哪裡去了?監場人員會隨意把幾十台相機放在走廊的梳妝檯邊,並沒有人看著。彩排結束後會有大量有經驗的記者去那個固定地點直接拿回自己的相機。當然也有人會在混亂中丟了相機,不過央視是不會為此負責的。
——苛刻的音效
根據上述設計原則,在建聲部分,所要解決的是穹頂造成的聲聚焦對聽聞的影響,其次是降低低頻混響時間。根據舞美設計概念考慮對聲場要求的不同,將舞台表演區與觀眾區分別進行建聲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