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展歷史
2015年9月3日,中歐聯合空間科學衛星任務“太陽風—磁層相互作用全景成像衛星計畫(SMILE)”預先研究啟動會在英國倫敦大學學院(UCL)穆拉德空間科學實驗室(MSSL)舉行。來自英國倫敦大學學院、萊斯特大學、皇家帝國學院、開放大學,中國科學院國家空間科學中心(NSSC, CAS)、中國極地研究所,加拿大卡爾加里大學,美國宇航局(NASA)戈達德飛行中心、伯克利大學、約翰·霍普金斯大學,挪威,日本等40餘位SMILE科學與工程團隊成員參加了會議。
2016年12月1日,中國科學院國家空間科學中心召開新聞發布會透露,繼暗物質粒子探測衛星“悟空”、實踐十號返回式科學實驗衛星、量子科學實驗衛星“墨子號”發射升空並取得初步科學成果後,我國“十三五”空間科學任務現已全面啟動,爭取在2020年前後,發射愛因斯坦探針(EP)、先進天基太陽天文台(ASO-S)、全球水循環觀測衛星(WCOM)、磁層-電離層-熱層耦合小衛星星座探測計畫(MIT)、太陽風-磁層相互作用全景成像衛星(SMILE)等多顆科學衛星,實現我國空間科學衛星系列的持續、健康發展。
技術特點
SMILE將利用創新的X射線和紫外成像儀器,首次對太陽風和地球磁層之間的相互作用進行全球成像。
科學價值
科學家們認為,這將對人類進一步了解太陽活動對地球電漿環境和空間天氣的影響具有重要的科學意義和套用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