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地貌
高龍鄉境內山嶺綿延,溝谷深切,危岩壁立,溪流縱橫,山間川道狹窄,山勢峻峭。多在山谷上端有小型梯級階地,光照較為充足,利於農耕,但氣候較為寒冷;河谷地帶日照不良,土層淺薄,水土流失嚴重。,土層淺薄,水土流失嚴重。
歷史沿革
1949年7月中旬扶眉戰役後,時屬岐山縣的高碼頭、龍窩獲得解放。高、龍兩地屬時岐山縣第九區桃川區所轄的2個鄉。1953年2月太白中心區成立,高碼頭、龍窩2鄉劃歸太白區第四區(桃川區)管轄。1958年成立高碼頭、龍窩管理區。1961年9月將管理區改為2個人民公社。1966年9月7日,將高碼頭公社改為向陽公社,龍窩公社改為紅星公社。1970年恢復公社原名。1984年5月,政社分設,分別設高碼頭鄉人民政府、龍窩鄉人民政府。高碼頭鄉轄5個村民委員會,10個村民小組;龍窩鄉轄5個村民委員會,15個村民小組。1997年11月5日撤銷高碼頭鄉、龍窩鄉,合併為高龍鄉。全鄉轄姚家山、棉寺壩、楊家河、高碼頭、上長溝、雙鹿池、魚池嶺、四林莊、東龍窩、西龍窩10個村民委員會,25個村民小組。2005年6月,撤村並組後全鄉轄7個村民委員會,20個村民小組。2011年7月 7日,經省政府批准,省民政廳發布《全省撤鄉並鎮及部分鄉鎮行政區劃調整公告》,撤銷高龍鄉併入鸚鴿鎮,歷時60餘年的高龍鄉級行政建制幾經合併、撤銷不復存在。
經濟和社會發展
高龍境內已探明的有鎂礦、白雲石礦,分布於姚家山、棉寺壩、西龍窩村橋;鉀長石礦、矽鐵石礦、石英石礦等分布於雙鹿池村;石墨礦分布於四林莊村。 2011年,已形成以鄉村公路為主的交通網路。耕地面積670.07公頃,人均4.5畝。森林面積9557.4公頃,活立木蓄積73.37萬立方米。農業總產值1260萬元,為1990年383萬元增長3.3倍。農作物以小麥、玉米、蕎麥、大豆為主,糧食總產量103.5噸,人均466千克。蔬菜有甜椒、甘藍、白菜、蘿蔔、菠菜、西葫蘆等品種,蔬菜種植126.67公頃,產量3135噸,產值88萬元。雜果類以核桃、板栗、花椒、蘋果、柿子、桃、杏為主,核桃面積920公頃,產量60噸;花椒麵積26.67公頃,產量4噸;板栗面積71.33公頃,產量60噸;其他雜果面積80.67公頃,產量30噸。菌類主要有木耳、香菇,其他林特產品有生漆、掃帚等。1990年起,高碼頭、龍窩兩鄉在調整農業產業結構中發展中藥材種植產業,主要品種有天麻、柴胡、黃芩、黃芪、山茱萸、板藍根、豬苓、穿地龍、水飛薊、白朮、五味子等。2010年,各類中藥材種植面積14.67公頃,產量16噸,年總產值達14萬元。占農業總產值的1.1%。畜牧養殖業以牛、豬、羊、雞為主,生豬存欄量2250頭,牛存欄量302頭,羊存欄量102隻,雞1.2萬羽,土蜂養殖42戶,3400箱。畜牧業產值444萬元,占農業總產值的35.2%。農民人均純收入4515元,是1990年的人均260元的17.37倍。全鄉形成以採掘業、製造業、水電為主的工業體系,規模以上工業企業4家,工業總產值2100萬元,為1990年31萬元的67.7倍。商業網點14個,社會商品銷售總額13萬元。文化站1個,藏書1.2萬冊。有國小1所,在校學生71人,專任教師19人,九年義務教育入學率、普及率均達到100%。有各類科技人才187人,其中專業技術人才32人,農村實用人才120人。鄉醫療衛生機構2個,專業衛生人員6人,病床10張。鄉村自來水普及率96%,地面衛星接收設施634戶,電視覆蓋率為99.1%,通信網路實現全覆蓋。
名勝景觀
青峰山
青峰山為高龍鄉境內最高峰,位於境內西北部,海拔2243米。山上有在隋唐時期即聞名遐邇的佛教古剎青峰禪院,有東、西、南、北、中五峰(5處寺廟),尤以中峰、北峰、西峰寺廟最為壯觀。著名景點有神仙橋、棋盤石、捨身崖、大寒洞、摩岩石刻、朝陽洞、大殿遺址、落米石、繡花樓溝、回音石、鐵瓦殿、西峰奇石系列、太子墓、公主墳等眾多景點。
石榴山
石榴山位於高龍鄉北部,因山形遠觀酷似石榴而得名。山上古木參天,植被豐茂,石榴山聳立於群山之中,如鶴立雞群,朝霞映照、夕陽餘暉中最為壯觀。石榴山成為太白境內和關中西部各地朝香者絡繹不絕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