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極鱔魚”的由來
太極鱔魚出自滇南通海縣一個叫興蒙的小漁村,村子居住的是正宗的蒙古人,他們在這個地方已經居住了七百多年。元朝入滇,蒙古人取得了全滇的管轄權,他們在離興蒙鄉不遠的曲陀關設定了臨安元江車裡等處宣慰司都元帥府,這是當時設立在滇南的最高軍政機關。元代蒙古族的都元帥阿喇帖木耳曾經駐治此地。興蒙鄉的人通常自稱是阿喇帖木耳的後代。
傳說在元代太極鱔魚是滇南蒙古軍中的一道美食,蒙古兵在曲陀關駐紮時,常到通海境內的杞湖畔牧馬,順便也就掌握了逮黃鱔(當地方言)的本領,黃鱔對他們來說是一種新鮮食品,怎么吃一條鱔魚,沒人告訴他們,因為蒙古人把漢人和其他少數民族分成了三六九等,關係搞得很糟,杞湖邊的村莊動不動還會發生“殺韃子(蒙古人)”的事件。無奈之下這些蒙古大兵用荷葉包著、塗上泥巴,活跳跳的黃鱔投到火堆里烤,烤熟後,大兵們發現這種食物奇香無比,更為奇特的是,鱔魚全部曲蜷成一個圈,看著有點像太極圖案,於是“太極鱔魚“的名字就叫開了。
“太極鱔魚”的做法
用鱔魚做菜,傳統的方法都是把鱔魚開膛破肚後再拿來烹調,可在通海縣的興蒙鄉可不是這樣吃鱔魚的,在那裡,鱔魚都是活著就下鍋了。這道菜的傳承與發現也正好反映了南方蒙古族的菜餚慢慢地融入到中華博大的飲食文化的過程,卻也保留、折射了蒙古人飲食習俗的特點。
這道菜的主料是野生的活鱔魚,調料有:烤乾辣椒、胡椒、蔥花、薄荷、香菜末、蒜末、豬油、精鹽、味素、醬油等。
做這道菜前要把鱔魚倒入盆內,注入冷水和鹽,讓鱔魚遊動吞食鹽水後吐淨腹中泥沙,接著換水三四次,撈出濾乾水分備用。接著把加少許豬油的鐵鍋燒熱,倒入鱔魚,蓋上鍋蓋,過一小會,揭開鍋,鱔魚死了,蜷縮成了一個規整的圓圈,細看,奇異的太極圖案若隱若現。最後一道工序是在鍋內再加少許油,鍋熱油滾,把乾辣椒、胡椒、蒜末炒香,加入半熟的鱔魚,拌上幾下就可以把醬油、蔥、鹽、香菜等配料倒入鍋中,三五分鐘就可以出鍋上盤食用了。
這道菜做成後,要看菜上的圖案是否標準,據說,高明的廚師能用它的超凡的廚術烹調出最逼真的太極圖案,色香味也恰合是最正的。
太極圖案在滇南民間是一件能夠驅妖避邪的鎮宅之寶,凡是生活中厄運連連的人家,總能想到這個圖案,一般會在門楣上方插青松毛,請人繪製太極圖,並書上“姜太公在此”,其出處估計是在滇南一帶流傳較廣的《封神演義》故事——“姜子牙太極圖上收殷弘”。因此有些人相信,太極鱔魚不僅色香味美,還可以給食客帶來好運,衝掉身上的晦氣。
“太極鱔魚”的吃法
太極鱔魚的吃法很有講究,你要先挽起袖子,備好幾包餐巾紙(擦手用)。用筷子夾起鱔魚後,先不要下口,用雙手從鱔魚的頭部撕開,將其內臟取出來扔掉,其餘的就可以食用了。太極鱔魚在選材時一律要選粗細適中的鱔魚,不能太粗也不能太細,因為,體型粗大的鱔魚經不住如此“折騰”,還沒炒好就散架了,太細太小的鱔魚在食用時內臟不易去除,不方便食用。另外,只有活鱔魚下鍋,才能主動盤縮,所以對飲食生態特別講究的人,完全可以敞開吃,既不會有死了才下鍋的,更不會是人工催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