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天國文書
正文
中國清代農民政權太平天國在其14年(1851~1864)革命活動中形成的文書。初期,其文書無一定名稱和程式,政令多靠口傳。太平軍攻克永安州城,洪秀全分封諸王,訂立各種規章制度,初具國家規模時,才有本章、稟奏等文種。1853年定都天京(今南京)後文種增多,且有嚴格規定。天王洪秀全頒布的文書稱詔旨、詔令 (見彩圖),上奏天王的文書稱本章。各級官員的下行文,東王楊秀清稱誥諭,北王韋昌輝稱誡諭,翼王石達開稱訓諭,燕王秦日綱、豫王胡以晄稱誨諭,千王洪仁玕稱諭,侯、丞相、檢點、指揮稱曉諭,將軍以下稱札諭;上行文,稟東王稱稟奏,稟北王、翼王稱稟報,稟燕王、豫王稱稟申,稟侯以下官員均稱敬稟;平行文,燕王、豫王以下官員之間行文均稱照會。後期,各王的下行文都稱諄諭,還有的王稱勸諭、誨醒、鈞諭、告示等;上行文又有稟達、跪稟、跪報、呈等;平行文又有知照、書等。上述文種雖比封建王朝的文種大大簡化,名稱也有所變化,但仍因襲了封建等級制度。太平天國也出現一些反映農民政權特點的新文種,如作為均分土地憑據的田憑、選舉鄉官使用的議單、調解民事糾紛用的評約、作為自由結婚證書的合揮、作為物資供應憑據的揮條、重要會議的會議記錄、為防範清政府破壞活動的暗記憑據(絕密檔案)等。 太平天國文書的程式也存在進步意識和封建意識並存的現象。具名稱謂方面,東王、北王、翼王上奏本章自稱小弟,燕王、豫王稱卑爵,侯以下官員稱小卑爵。文體方面,有用文言文、語體文的,也有用通俗的七言句、五言句的;文風和用語方面,提倡“文以紀實”、“實敘其事”,反對“仍蹈積習,從事虛浮”,規定不得用龍德、龍顏、承運、宗廟等字樣,省去封建文書的一些套語,但對王奏事仍稱“萬歲萬歲萬萬歲”、“千歲千歲千千歲”,且沿用封建的避諱制度。文書製作方面,天王詔旨用黃綢書寫,四框線有龍鳳海水花紋;東王誥諭畫雙龍,下雲水;誡諭畫雙鳳,下雲水;訓諭畫雙獅,下雲水;誨諭畫雙虎,下雲水。這些飾畫也具封建色彩。太平天國被鎮壓後,其大量文書被毀損,倖存保留至今的約400餘件,多數保存在南京太平天國歷史博物館,一些流散於國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