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南省文山州麻栗坡縣鐵廠鄉大坪村
地處鐵廠鄉政府東邊,距鐵廠鄉政府所在地7公里,到鄉政府道路為彈石路,交通不方便,距縣99.00公里。東鄰太和村委會,南鄰鐵廠村委會,西鄰鐵廠村委會,北鄰西疇縣董馬鄉。轄44個村民小組。現有農戶937戶,有鄉村人口4001人,其中農業人口3932人,勞動力2041人,其中從事第一產業人數1000人。
全村國土面積24.67平方公里,海拔1500米,年平均氣溫16.1℃,年降水量1566.9毫米,適合種植玉米等農作物。全村耕地面積5049畝,人均耕地1.28畝,林地25556畝。[1]
湖南省古丈縣古陽鎮太坪村
太坪村地處古丈縣古陽鎮的西南部,相距縣城有7公里,該村有197戶人家,人口888人。2008年的人均收入突破了1841元,是一個只解決了溫飽而未擺脫經濟貧困的村莊。
太坪村還是一個合併而來的村莊,合村之前向心善是原小寨村的村書記,魯德金是一個才上任不久的村主任,而曾彩強又是一個來自常德城市的大學生村官,到太坪村工作才一年時間。如果沒有行之有效的措施帶動老百姓致富,村裡的工作就難正常開展。
為了儘早找到一條能使全村民眾發財致富的路子,村支兩委一班人結合本村的實行情況,在農忙之中擠時間,走村串戶,上門聽取村民的心聲。村支書向心善是年過古稀的長者,但在茶園裡卻時常飄來他那動聽而悠揚的歌聲,出工的路途能看到他背著工具和村里人拉家常,了解村民的所需所求。村主任也是五十過頭的年紀了,兒女離家外出打工,家裡大大小小的事都是他一人擔當,在收工回家的路上,時常可以聽到他和村民們的說笑聲。大學生村官是城市裡的小伙子,從大學畢業來到村里工作。初來伊始,人生地不熟,生活上也不適應,而他卻頂住了方方面面的壓力,挨家換戶地走訪村裡的民眾,經常是晴天一身汗,雨天一身濕,用一聲聲親切的問候,用一根根香菸,耐心地貫穿黨的富農惠民政策,拉近了和村民們的距離,貼近了心。
由於他們的細心走訪,感動了村裡的老少婦女,在工作上也得到了全村民眾的積極支持和回響。為了讓全村人走上致富路,村裡的幹部還推出了立足當前和長期發展的巨觀規劃:科學發展、興茶富村。由於縣裡給了很多政策上的扶持,該村的茶園面積得到了迅速發展,成立了茶葉專業組,興起了大型的有機茶基地和苗圃,成立了茶葉協會組織,辦起了大型茶葉生產加工廠,擴大了茶園面積230畝,添加了一體化的茶葉機械2套。全村茶園面積達到1100畝,人均茶園1.25畝,該村的茶葉行銷大戶魯衛民今年的銷售收入已經突破了百萬元之多,純收入達到25萬元左右,成為了州、縣農村青年致富的帶頭人。
人畜飲水問題是太坪村人期盼已久而又未得到解決的老大難問題,全村人歷年來就靠幾口水井供水,靠天吃水。由於離村子太遠,水源又不足,當地人經常是排隊等水,既誤了農事,又引發了不少矛盾糾紛。每逢天上降大雨,水井堵滿洪水和泥沙,井裡的水很不衛生,村民們飲用了不衛生的水後就拉肚子,重者還要住院治療。為解決全村人的生活飲水難題,村書記向心善帶領村支兩委主要成員,先後來到州、縣相關部門反映情況,爭取資金支持,餓了買兩個饅頭充飢,渴了就喝自帶的白開水,由於缺少人源關係,認識的領導很少,不知受了多少不解和冷眼相待。面對冷落和困境,他們沒有退縮,也沒有氣餒,堅持一步一步地走下去,功夫不負有心人,一份誠心,一份耕耘,也迎來了一份收穫,因為他們的誠心執著而感動了不少的人士,先後取得了30多萬元的扶持資金,於今年四月初正式啟動了集人畜飲水和機耕道於一體的綜合工程。
雲南省昭通市彝良縣洛澤河鎮太坪村
村情概況
該行政村隸屬彝良縣洛澤河鎮,地處鎮南邊,距鎮政府所在地14公里,到鎮道路為公路,交通不方便,距縣25公里。東鄰貴州威寧石門鄉,南鄰昭陽區,西鄰筍葉村,北鄰本鎮龍潭村。轄偏坡、王灣、陳灣、魏灣等24個村民小組。現有農戶1115戶,有鄉村人口4977人,其中農業人口4977人,勞動力2763人,其中從事第一產業人數2629人。 全村國土面積33.45平方公里,海拔1,604米,年平均氣溫17.10℃,年降水量727.8毫米,適合種植玉米、洋芋等農作物。全村耕地面積4,564.5畝,人均耕地0.9畝,林地38,808畝。2008年全村經濟總收入644.6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1,356元。該村屬於絕對貧困村,農民收入主要以種植業、養殖業、畜牧業為主。
自然資源
全村有耕地總面積4,564.50畝(地4564.50畝),人均耕地0.92畝,主要種植玉米、洋芋等作物;擁有林地38,808畝;草地1,000畝;荒山荒地5,800畝。有鉛、煤等資源。
基礎設施
截止2008年底,該村已實現通水、電、路、電視、電話五通,無路燈。全村有643戶通自來水,有471戶飲用井水。有1101戶通電,擁有電視機農戶875戶;安裝固定電話和擁有行動電話的農戶數472戶,其中擁有行動電話農戶數385戶。
該村到鎮道路為泥石公路;進村道路為土路路面;村內主幹道均為未硬化的路面;距離最近的車站17.1公里,距離集貿市場11公里。全村共擁有汽車2輛,機車21輛。全村有5個自然村已通自來水;有7個自然村已通電;有3個自然村已通路;有7個自然村已通電視;有5個自然村已通電話;無自然村已通路燈。有3個自然村還存在飲水困難。該村農戶住房以磚木結構住房為主,其中有470戶居住磚混結構住房;有546戶居住磚木結構住房;有81戶居住於土木結構住房,還有17戶居住於其他結構的住房。
農村經濟
該村2008年農村經濟總收入644.60萬元,其中:種植業收入230.40萬元,占總收入的35.7%;畜牧業收入243.30萬元,占總收入的37.7%(其中,年內出欄肉豬1085頭,肉牛73頭,肉羊360頭);林業收入2.70萬元,占總收入的0.4%;第二、三產業收入155.40萬元,占總收入的24%;工資性收入25萬元,占總收入的3.8%。農民人均純收入1,356元,農民收入以種植業、養殖業、畜牧業等為主。全村外出務工收入25萬元,其中,常年外出務工人數595人,在省內務工370人,到省外務工225人。
人口衛生
該村現有農戶1115戶,共有鄉村人口4977人,其中男性2591人,女性2386人。其中農業人口4977人,勞動力2763人。該村以漢族為主。到2008年底,全村享受低保352人。村民的醫療主要依靠村衛生所和鎮衛生院,衛生所面積為80平方米,有鄉村醫生2人,該村距離鎮衛生院18.8公里。
文化教育
該村建有國小4所,校舍建築面積1,134平方米,擁有教師30人,在校學生743人,距離鎮中學7.6公里。目前整個行政村農村義務教育在校學生743人,其中小學生689人,中學生54人。
人文地理
該村境內岩層屬喀斯特地貌,蘊藏有豐富的礦藏資源,其中鉛、鋅、銅、鐵、煤等具有較高的開採價值,目前鄉境內無工業企業。而且本村有很大的旅遊開發潛力。少數民族於每年的農曆五月初五趕花山節,節日氣氛濃厚,活動內容豐富,騎馬、射箭等傳統項目,男女老少玩得不亦樂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