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體命名

天體命名

國際天文聯合會(IAU)是全球天文學家認可,能為天體命名的主要機構。為了能給予任何天體一個明確的名稱,該會建立一個命名系統,能系統化的為各種不同的天體命名與排列順序。

基本信息

天體命名就是為天文觀測所發現的天體起名字。

在古老的時候,只有太陽、月球和數百顆恆星以及肉眼可以看見的行星有名字。但在過去的數百年,天文學上辨認出來的天體數量已經從數百顆增加至數十億顆,而且每年還不斷的在增加中。天文學家需要一套辨識系統,能明確且不含糊的分辨出這些天體,並且同時將最有興趣的對象命名,指出相關性與特徵。

國際天文聯合會(IAU)是全球天文學家認可,能為天體命名的主要機構。為了能給予任何天體一個明確的名稱,該會建立一個命名系統,能系統化的為各種不同的天體命名與排列順序。當天體被發現時,經天文學家及各種觀測核實後先發給天體一個類別的編號,而對彗星、小行星或者行星的衛星則另設會議通過另外的英文名字作為固有名字,以取代難記的編號。

另外,有幾家從事天體命名的私人公司,在他們私有的登記表上將付錢的買家在指定的恆星登記上他們所選擇命名的名字。但國際天文聯合會和絕大多數的天文學家都不會承認這些名字有合法的地位。有些網站(特別是自稱為天文學家的)會說國際天文聯合會是唯一被官方認可為天體命名的機構,但這也是星星命名公司必然反對的。

星系的命名

與恆星類似,大部分的星系沒有名字,只有少數特別著名的例外。例如仙女座星系(M31)、獵犬座母子星系(M51)等等,而且大部分都只有星表上的編號。

在19世紀,天文學家還不甚了解星系本質,故早期星表(像梅西爾星雲星團表)只單純的將疏散星團、球狀星團、瀰漫星雲和星系集合在一起。仙女座星系就是M31,獵犬座母子星系則是M51。在新星雲星團表(NGC)中,已經收錄了數千個這樣的天體,此外還有IC星表等其他附加星系總表的衍生。

行星的命名

天空中能用肉眼看到的五顆行星在古代已被命名了,科學的命名法承襲了舊有的名稱:水星、金星、火星、木星和土星。我們自己所居住的行星稱為地球。但在人類歷史上,可是直到近代才認識地球只是顆行星的。即使地球已經被確認是顆行星,但有時還是被稱為土地。

稍後發現的三顆行星,就直接採用西方的翻譯名稱。

天王星:在1781年被弗里德里希·威廉·赫歇爾發現。

海王星:依據勒維耶的預測位置,在1846年被伽勒發現。

冥王星:在1930年被克萊德·湯博發現,但在2006年8月被重新分類為矮行星。

在西方的世界,所有的行星都依據希臘或羅馬神話,以適當可以匹配的神來命名。 然而,也曾引發過一些爭議,例如,弗里德里希·威廉·赫歇爾在1781年發現的天王星, 一開始被稱為喬治之星以尊崇當時的英國國王喬治三世,但是法國的天文學家使用早先由德國天文學家約翰·波德預先取好的羅馬神話中名稱,稱之為天王星。而直到1850年左右,天王星的名稱才被普遍的接受。

從1801年開始發現火星與木星之間的小行星。最初的幾顆(四大小行星:穀神星、智神星、婚神星和灶神星)曾被歸類為行星,但越來越多的小行星被發現後,他們很快就與行星劃清界限。而冥王星沒有被歸類為小行星則是因為其至太陽的距離,與當時所知的小行星帶相距太遠的緣故。

在冥王星發現之後歷經60年,越來越多外海王星天體陸續被發現。以現在衡量行星的標準,冥王星被質疑是否該歸類為行星?縱使冥王星現有三顆衛星,卻因其質量比原先預期的要低得多,加上新發現的小行星2003 UB313已經被證實是族群龐大的柯伊伯帶中比冥王星還大的天體。

行星定義在2006年8月經重新審定,其相關變化與歷史沿革請參閱行星、行星定義條目。

系外行星命名

到目前為止,國際天文聯合會還沒有共識該如何為環繞其他恆星公轉的行星命名,也還沒有創造一個命名系統為太陽系外的行星命名的計畫。目前暫行方法是以由b開始的小寫字母擴充恆星的命名。例如:HD 188753 Ab是最初被發現的太陽系外行星,他的軌道環繞著HD 188753A運行,而HD 188753A是三合星HD 188753中的一顆。

命名和界限

在中國,星座就相當於三垣(四象)廿八宿及各星官,此系統早在春秋末期已形成,《史記‧天官書》中就已經列出了89個星官、五百餘顆的星,而《晉書‧天文志》中則載有283個星官、1464顆恆星。在日本亦有其自成一格的星官命名方式。

在歐洲,歷代天文學家根據感覺的樣式,將天空的區域任意的分割成一個個的星座。開始只有形狀的描述,而且星座名稱和數量在不同的星圖中也都不一樣,後來再與希臘神話中諸神故事聯繫起來。那時的星座毫無科學上的意義,只作為人們(包括天文學家)觀看天空或記載彗星行徑時的參考,過去最著名的有赫維留星圖等。

至1930年才在國際天文聯會中確認每一個星座的邊界,並把標準統一至全世界通用之方式繪製星圖,使天球上的每一顆天體都在某個時間可明確的只歸屬一個特定星座的位置。

超新星的命名

超新星的發現者將報告送交國際天文聯會的天文電報中心,該處將於發出的通報上分配一個名稱。這個名稱由發現的年份跟隨一個或兩個字母組合而成,最初的26顆超新星依序使用大寫字母由A 至 Z,之後發現的改用兩個小寫字母的組合,依照aa、 ab的順序排列下去。有四顆在歷史上著名的超新星只單純的使用出現的年份標示(SN 1006、SN 1054、SN 1572(第谷超新星)、和SN 1604(刻卜勒超新星))。字母的使用始自1885年,即使當年只有一顆超新星也要伴隨字母(例如SN 1885A、1907A等等),而1947年是只發現一顆超新星的最後一年SN 1947A,而前置的縮寫“SN” 並非強制性的標準簡稱。現在,專業與業餘的天文學家每年都會發現300~400顆超新星。在2005年發現的最後一顆超新星SN 2005nc,是當年的第341顆超新星(事實上,是破紀錄的一年)。

圖片介紹

2006年以來首個被命名的天體—馬克馬剋星 2006年以來首個被命名的天體—馬克馬剋星

馬克馬剋星,是一顆大型的柯依伯天體,在此之前被稱為2005 fy9。它也是2006年以來首個被命名的天體。而在此之前,僅有一顆天體2003 UB313被正式命名為厄里斯星。馬克馬克(Makemake)這一名字來自於智利神話中創造了拉帕努伊文化,或稱復活節文化的神。而發現該天體的加州理工學院的小組領導人麥克·布朗(Mike Brown)稱,之所以取這個名字也是因為2005年發現該天體的時間在復活節前後,根據國際天文學會命名柯依伯天體的規則而得此名。

M83 M83

M83是位於長蛇座的漩渦星系。距離1千5百萬光年。1751年一個神父在好望角發現了它,梅西葉發現並為它編號是在1781年。星系中有很多超新星遺蹟,有明亮的核心區域和強X射線源。M83是離我們最近和最明亮的 螺鏇星系之一。M83位在長蛇座,用雙筒望遠鏡就能看見它。因為它具有壯麗的漩渦臂,所以贏得南風車銀河的稱號。遠在250年前,天文學家就已經發現了M83。不過直到本世紀初,天文學家才弄清楚M83和我們的銀河很像,是個漩渦星系,而不是一團霧蒙蒙的雲氣。M83是它所在的星系團很顯眼的成員,這個星系團的成員包括半人馬座 A和 NGC 5253,這些星系和我們之間的距離約有1500萬光年。到現在為止,天文學家已經在M83找到六顆超新星。最近天文學家又在M83的核心區,發現了一個雙層的拱核環,但是它的成因仍然是個謎。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