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緣大橋

天緣橋橋面陡峻、寬闊,橋面寬7.83米。 橋上建有重檐四方八角攢尖頂亭閣一座,閣牆與橋面同寬,面闊、進深均為10米。 橋上亭閣小巧玲瓏,居中而建,形制特別,為雲南風雨橋中的一種獨特類型。

天緣大橋位於建水縣城東北5公里三水匯合的瀘江河上,始建於清雍正六年(1728),嘉慶四年(1799)重修。橋因“成於不日,眾以為若非天假之緣,從善者眾,焉能共盛舉”,故將建橋之功,歸於“天緣”,當時的臨安知府栗爾璋即以“天緣”命名其橋。
橋為三孔石拱橋,全長計121米,其中主橋跨河43米,南引橋長36米,北引橋長42米,南北引橋各向東西彎曲。天緣橋橋面陡峻、寬闊,橋面寬7.83米。橋孔壁寬、孔距寬也是7.83米。橋拱用楔形石砌築,中孔拱高9.5米,另兩孔拱高各9米。中孔頂端西面出石雕龍頭,東面出石雕龍尾。橋上建有重檐四方八角攢尖頂亭閣一座,閣牆與橋面同寬,面闊、進深均為10米。橋南端東側還有石碑亭一座,橋南北兩端各有一對石雕獅象雄鎮橋頭。民間將天緣橋稱之為“仙人橋”,是因橋面石板上有兩個似人足印的凹坑,長約尺許,入石寸許,相距1米,相傳是仙人所遺足跡,被稱為“仙留遺蹤”,乃橋上一景。
天緣橋屬雲南常見的風雨橋,其選址、設計頗具匠心。橋處狹口處,既可縮短石橋跨度,減少橋孔,又能節省工料,利於施工。設計時考慮到橋墩占據著水道,故將橋拱做寬做高。做寬利於河水通過,提高泄洪的能力。為避免引橋過長,占地面積過大,便巧妙地將北引橋向西拐,南引橋向東彎作屈曲延伸,形成反“S”狀。橋上石碑亭內有碑刻七塊,分別記載建橋原因始末、橋旁風光等,書法甚秀麗。另有清雍正八年所立的石碑上刻有保護天緣橋及周圍環境的鄉規民約。
橋上亭閣小巧玲瓏,居中而建,形制特別,為雲南風雨橋中的一種獨特類型。其斗拱、藻井彩繪。藻井居中處繪陰陽太極圖,四周飾書畫圖案。閣壁東側鑲有石碑刻一塊,上書“天緣橋”三個大字,為臨安知府栗爾璋行書墨跡。
1983年3月公布為建水縣第一批建水縣文物保護單位。1983年10月公布為第二批州級文物保護單位。1993年11月公布為第四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