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目山風景區

天目山風景區

天目山,因東、西峰頂各有一池,宛若雙眸仰望蒼穹,由此得名。天目山地質古老,植被完整,是我國著名的自然保護區,也是浙江省惟一加入國際生物圈保護區網路的自然保護區。

基本信息

地理環境

天目山地處中亞熱帶北緣,又由於獨特的山體影響,形成冬暖夏涼的小氣候,年平均氣溫14℃。林木茂密,流水淙淙,造就了豐富的“負離子”和其它對人體有益的氣態物質。在天目山空氣中“負離子”含量達每立方厘米十萬餘個,居同類風景名勝區之冠,具有除塵、殺菌等功效,對呼吸道疾病有良好的療效。

天目山的地理環境和森林效應,形成了特殊的小氣候,年平均溫度仙人頂8.8℃,山麓14.8℃。茫茫林海,清靜幽雅,夏天特別涼,冬季無嚴寒。豐富的植物資源及優越的自然環境,給各種動物的生長和繁衍提供了良好的條件。也為人類的休閒、度假、旅遊等創造了一個極好的環境。而且這裡的森林中瀰漫著多種對神經衰弱、心血管系統等疾病有明顯緩解作用的氣態物質。2005年,浙江林學院旅遊學院的科研人員通過測量發現,天目山空氣中的負離子含量最高達到130000個/立方厘米,刷新了全國紀錄。因此,天目山是人們健康、旅遊、休閒的理想場所。

自然資源

天目山景色 天目山景色
天目山風景區 天目山風景區

動植物奇觀 天目山,地質古老,山體形成於距今1.5億年前的燕山期,是“江南古陸”的一部分;地貌獨特,地形複雜,被稱為“華東地區古冰川遺址之典型”;峭壁突兀,怪石林立,峽谷眾多,自然景觀優美,堪稱“江南奇山”;特殊的地形和悠久的佛教文化促使該區域動植物的遺存和植被的完整保護,成為全世界的一大奇蹟,是我國中亞熱帶林區高等植物資源最豐富的區域之一。天目山自然保護區保存著長江中下游典型的森林植被類型,其森林景觀以“古、大、高、稀、多、美”稱絕。“古”:天目山保存有中生代孑遺植物野生銀杏,被譽為“活化石”。該物種全球僅在天目山有天然的野生狀態林。銀杏自然景觀有“五代同堂”、“子孫滿堂”等;“大”:天目山自然保護區現有需三人以上合抱的大樹400餘株,享有“大樹王國”之美譽;“高”:天目山金錢松的高度居國內同類樹之冠,最高者已達60餘米,被稱為“沖天樹”;“稀”:天目山有許多特有樹種,以“天目”命名的動植物有85種。其中天目鐵木,全球僅天目山遺存5株,被稱為“地球獨生子”。此外,香果樹、領春木、連香樹、銀鵲樹等均為珍稀瀕危植物;“多”:自然保護區內國家珍稀瀕危植物有35種,有種子植物1718種,蕨類植物151種,苔蘚類植物291種。茂密的植被進而庇護了雲豹、黑麂、白頸長尾雉、中華虎鳳蝶等37種國家級珍稀保護動物,保護區內計有獸類74種,鳥類148種,爬行類44種,兩棲類20種,魚類55種,昆蟲已彙編名錄者達2000餘種。天目山是“物種基因寶庫”。因此,被中宣部、科技部等單位授予“全國 科普教育基地”和“全國青少年科普活動中心”。“美”:林林總總的各色植物,構成一幅蔚為壯觀的森林畫幅,千樹萬枝,重巒迭峰,四季如畫。

太湖水系和錢塘江水系的分水嶺,中國古老山地之一,著名避暑和遊覽勝地。位於浙、皖毗鄰地區。呈西南—東北走向,南北大致以杭徽公路和西苕溪為界。長200公里,寬約60公里,屬江南古陸的東南緣。山地呈中心—深谷景觀,海拔1500米以上山峰有10餘座,最高峰清涼峰1787米。岩性以花崗岩、流紋岩為主。山地兩側多低山丘陵寬谷景觀。天目山古名浮玉。 《元和郡縣誌》記載:天目山“有兩峰,峰頂各一池,左右相稱,名曰天目”。是中國中亞熱帶常綠闊葉林保存較好地區。天然植被垂直分布明顯:海拔1100米以下為常綠闊葉林,1100~1400米為落葉、常綠闊葉和針葉混交林;1400米以上為稀疏灌木。西天目山南坡於1956年劃為全國自然保護區,1986年成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樹種繁多,其中喬木800多種。林木以古老、高大、稀有而聞名中國。有樹齡1500年以上、五代同堂的公孫樹──銀杏;有清代即已發現而稱為大樹王的柳樹, 胸徑2.33米, 材積42.98立方米;有樹高達54米、胸徑1米多的金錢松。中國特有的野生銀杏樹最早發現於此。此外,有黃杉、天目梭、天目朴、浙西鐵木等41種稀有名貴樹種。動物區系複雜,僅鳥類即達148種,蛇類有37種。其中紅嘴相思鳥最著名。山區盛產茶葉、筍乾、山核桃、藥材、竹木等。

動植物種類繁多,珍稀物種薈萃,為國家教學科研重要基地。被國家授予"全國青少年科技教育基地"、"全國科普教育基地"。天目山峰戀疊翠,古木蔥蘢,有奇岩怪石之險,有流泉飛瀑之勝,素負"大樹王國""清涼世界"盛名,為古今攬勝頤神勝地。天目千重秀,靈山十里深,她賦予人類享之不竭的璀璨文化與獨特的大自然風韻。

發展歷史

天目山於1956年被國家林業部劃為森林禁伐區,作為自然保護區加以保護,1986年晉升為國家級森林和野生動物類型自然保護區,1996年加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與生物圈保護區(MAB)網路,成為世界級保護區。是浙江省唯一一處加入MAB網路的森林與野生動物類型自然保護區。該保護區被中宣部、科技部等單位授予"全國科普教育基地"和"全國青少年科技教育基地",也是中國唯一一家同時被授予"兩個基地"稱號的自然保護區。

天目山擁有多項世界紀錄、中國紀錄,包括天目山入選世界紀錄協會世界唯一天目鐵木生長地在內,天目山擁有多項世界紀錄協會世界之最。

天目山歷史悠久,擁有璀璨奪目的綠色文化、宗教文化,是儒、道、佛等文化熔於一體的名山。東漢道教大宗張道陵出生於天目山並在此修煉多年,現有遺蹟“張公舍”;梁代昭明太子蕭統隱居於天目山太子庵分經讀書,留有“洗眼池”、“太子庵”等景點;唐代李白、宋代蘇軾、元代張羽、明代劉基等文人墨客都上天目山遊覽並留下優美的詩章。現存“太白吟詩石”等人文景觀;清代乾隆皇帝也曾上山攬勝,並賜封“大樹王”;1939年,周恩來同志在禪源寺百子堂作團結抗日演講等,為天目山留下了豐富的人文景觀,賦予了天目山豐富的文化內涵,使她更具魅力。

天目山佛教自東晉傳入,已有1500餘年的歷史,是我國佛教名山之一,有“天目靈山”之稱。鼎盛時期全山有寺院庵堂50餘座,僧侶千餘人。建於1279年的獅子正宗禪寺和建於1425年的禪源寺,均為江南名剎。天目山是韋陀菩薩道場。

天目山歷史悠久,是集儒、道、佛諸教於一體的三教名山和歷史文化名山。南朝梁昭明太子蕭統曾在這裡分經編《文選》,西漢道教大宗張道陵出生修道於此,東漢《洞淵集》稱天目山為“三十四洞天”。晉代佛教入山,曾有寺院庵堂50餘座,最盛時僧侶多達千餘人。歷代以來天目山與印度及東南亞各國佛事往來頻繁,為日本臨濟宗永源寺中興的發祥地。建於1279年的獅子正宗禪寺和建於1665年的禪源寺,均為江南名剎,歷史上與杭州靈隱寺齊名,是佛教中韋陀菩薩的道場。

天目山幽邃奇妍的景色,優越獨特的自然環境,賦予天目山璀璨的歷史文化。梁代昭明太子蕭統、唐代李白、白居易、宋代蘇軾、元代的張羽,都留下了優美的詩章和傳世之作。明代有100多位文人登天目山窮幽探奇,吟詠志游,留下詩文160多篇。而且在天目山拍攝的電影電視劇風光片紀錄片已經有60餘部。

西天目山佛教興起始自東晉昇平年間(357~361),開山始祖為竺法曠。嗣後,慕名入山修禪問法的高僧不乏其人。唐大中初,洪言西土禪師繼位,“始惟百僧,後盈千數。”元至元十六年(1279),高峰禪師入西天目山獅子岩,倚松結廬,後與其徒斷崖了義、中峰明本相繼建成規模宏偉的獅子正宗禪寺、大覺正等禪寺。此後,西天目山名聲漸起,與國內外交往頻繁,日本、印度、朝鮮等國不斷有高僧前來參禪留學。清代的玉琳國師,身受順治、康熙兩朝之殊遇,於康熙四年(1665)創建禪源寺,大振高峰、中峰法席,西天目山赫然改觀,香火極盛,寺內藏書甚多。民國初期,西天目山佛事衰落。30年代中期又有復興,有和尚幾百人。1941年4月15日,禪源寺被日本侵略軍飛機炸毀殆盡。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後,西天目山香火漸衰。60年代初,住山和尚21人。1965年,16名和尚遷至臨安縣玲瓏山。

西天目山僧侶,在唐宋時代多流寓,大多壘石為室,結茅為廬,澗飲木食,苦志修行。最早略具規模的寺院,為建於唐光啟二年(886)的保福院,次為建於唐文德元年(888)的明空院。歷宋、元、明、清諸朝,相繼建成獅子正宗禪寺、大覺正等禪寺、禪源寺及45座庵堂。1000多年來,由於兵事頻頻,風雨侵蝕,寺院幾度興廢。今倖存的尚有禪源寺山門、天王殿、韋馱殿、獅子正宗禪寺(今稱開山老殿)及太子庵等部分建築。

西天目山歷代名僧輩出,屢受皇封。唐代,慧忠禪師向肅宗奏“理人治國之要,暢唐堯虞舜之風”,示寂後,封號“大證禪師”;鑒宗禪師示寂50年後,吳越武肅王錢鏐請於朝,追謚為“無上大師”;洪言西土禪師,僖宗御賜以紫衣,昭宗賜號“法濟大師”。宋代,無門慧開禪師,理宗賜號“佛眼禪師”;曇印禪師,理宗御書“松岩方丈”四字以賜。元代,高峰禪師樹剎開堂,為西天目山一代師祖,其徒斷崖、中峰宏其道,大其家,成宗、順帝、仁宗皆賜號褒崇。明洪武四年(1371),松隱禪師於獅子正宗禪寺舊址上重建殿宇,郁為叢林。清代,玉琳禪師,順治皇帝賜號“大覺禪師”,賜以名香法衣,後又進號“普濟能仁國師”,住持禪源寺,大振高峰、中峰法席,重輝禪社;晦石禪師住持西天目山27年,經理修復寺院,煥然改觀;際界禪師主席禪源寺,恪守宗風,未敢失墜,閱數寒暑,增輯《西天目祖山志》;悟鎮禪師於同治間(1862~1874)誅茅覓礎,復興禪院,續燃香火。近代以來,西天目山亦有不少名僧。

天目山自然保護區自80年代中期開展以保護為中心的旅遊,即“生態旅遊”。森林旅遊、科學考察、療養度假等特色旅遊蓬勃發展。如今已形成“吃、住、行、游、購、娛”配套的一條龍服務。

1、保護天目山保護區的生態資源和文化資源;

2、加強科學研究和科普宣傳,提高全民生態保護意識,促進資源的可持續利用。

主要景點

天目山 自然保護區。地處臨安市西北部,經度範圍:119°24′11″-119°28 ′21″,經度範圍:30°18′30″-30°24′55″,海拔範圍300m-1556m,具有典型的中亞熱帶的森林生態系統和森林景觀。

天目山一九五六年被批為\"森林禁伐區\",一九八六年成立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均為全國首批,一九九六年被納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國際生物圈保護區網路,在全國的自然保護區內有著較高的知名度。

天目山之所以受到社會各界的青睞,是因為她是生物種多樣性和文化多樣性的集中點,不僅生物資源,保存較好,旅遊文化資源和區位優勢特別明顯。原1050公頃範圍內有高等植物2160餘種,其中以\"天目\"命名的37種,國家保護植物35種;有高等動物2274種,昆蟲2000餘種,其中國家一、二級保護動物34種,以\"天目\"命名的動物48種,是名副其實的\"生物基因庫\",被七十餘所大中院校定為教研實習基地。區內的森林生態有高、大、古、稀、美特點。有全國最高的57米的金錢松,整個老殿景區的樹木均為30米以上的喬木;有古柳杉群,區內胸徑1米以上的古木600餘棵,僅柳杉就有400餘棵,胸徑2米以上的柳杉19棵,最大的材積達75.4立方米;野生野杏、連香樹、香果樹,迎春木均為珍稀的古老種類,被稱為\"活化石\"。豐富的森林生態形成了優美的森林景觀,春至野花遍地香氣襲人;夏到綠樹成蔭,清新涼爽;秋來翠竹紅楓,金黃的銀杏滿山皆是;冬天則是玉樹銀花的優美景象。獨特的地形、地貌,豐富的森林植被形成了天目山獨特的複雜多變多類型的森林生態氣候。年平均氣溫仙人頂為8.8℃,山麓禪源寺為14.8℃,特別是受地勢小環境影響,禪源寺景區形成了冬暖夏涼小氣候,常年7月份的平均氣溫為26℃,是避暑的\"清涼世界\"。天目山距臨安41公里,距杭州90公里,處在黃山至杭州的黃金旅遊線上,為東南沿海的綠色明珠。天目山自古就為宗教名山,北魏酈道元所著的《水經注》中就有記載,建於元代的開山老殿,距今已有700多年的歷史,建於清代的禪源寺占地40餘畝,曾有齋堂500餘間,僧侶1000餘人,是全國最大的韋陀道場。李白、白居易、蘇軾、李時珍、乾隆及近代的郁達夫、徐悲鴻、胡適名人都到過天目山,為天目山留下了寶貴的文化遺產。近幾年來,隨著生態旅遊的開發,保護區的旅遊接待設施已初具規模,有接待床位1300餘個,旅遊車輛30餘輛,成為東南沿海大中城市生態旅遊的首選地。

浙江天目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成立於1988年,為副縣級事業單位,核定計財科、經營管理科、辦公室、保護科、科研所五個科室為副科級,定編人數48人。行政上由臨安市人民政 府領導,業務隸屬浙江省林業廳。天目山管理局的主要職責是:1?保護天目山保護區的生態資源和文化資源;2?加強科學研究和科普宣傳,提高全民生態保護意識,促進資源的可持續利用。3?加強生態旅遊開發,為保護區的建設積累資金,提高幹部職工的福利待遇。建局十餘年來,天目山人勤儉創業,甘於奉獻,以保護為宗旨,加強保護力度,曾獲林業部 、人事部森林防火先進單位。以科技為依託,不僅是生態科學研究和科普宣傳場所,也是學校教學實習重要基地。據統計,來天目山進行教學實習的大中專院校70餘所,每年有30餘所的中國小來天目山舉行各種科教活動。不僅生態資源保護較好,文化建設也上了一個台階,天目書院,天目山詩書畫院相繼成立;生態旅遊開發已初具規模。局設立了旅遊科,加強了旅遊的管理,整個保護區的建設,保護、科研、開發三位一體,事業逐步完善。正如詩人張學理的對聯\"天目山名山端靠前賢開拓,自然寶庫全憑來者經營\"所說,天目山管理局現任領導班子和職工以護名山,愛名山為榮,立足高起點,確定高標準,請上海同濟大學設計的天目山自然保護區總體規劃和禪源寺景區詳細規劃已經完成。即將投建,恢復天目山佛教勝 地禪源寺工程正緊鑼密鼓進行。我們相信,在社會各界的支持幫助下,二十一世紀的天目山將更加的輝煌。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