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天然產物合成化學——科學和藝術的探索
作者: 吳毓林 姚祝軍
出版社: 科學出版社 出版日期: 2006年09月
ISBN: 7-03-017301-5/O.2511 開本: 16 開
類別: 有機化學化工,醫藥農化 頁數: 209 頁
內容簡介
天然產物合成化學集中體現了現代有機合成的科學成就和藝術創造。本書取材於作者所在課題組20年來在國內外優秀期刊上先後發表的140多篇論文,系統介紹了課題組在六類具有重要生理活性,且為世界各國有機合成化學家所感興趣的天然產物分子合成中所取得的進展。全書共分7章,第1章為引言,以下各章則分章對六類天然產物在選題、合成設計思想、具體合成策略、合成方法學的發展以及合成中問題的解決思路和經驗等方面進行系統闡述。
圖書目錄
第1章 引言
第2章 糖為手性源的花生四烯酸脂氧化酶代謝物等脂鏈化合物的合成
2.1 白三烯A4、B4和B3的合成
2.1.1 白三烯A4的合成
2.1.2 白三烯B4、B3的合成
2.2 Hepoxilin B3、Trioxilin B3和抗稻瘟病介質
2.3 脂氧三醇的合成
2.4 庫蚊產卵地引誘劑
2.5 本章擷要——手性元途徑合成羥基脂鏈化合物中的設計思想和方法技巧
2.5.1 孤立羥基手性中心片段合成的立體化學
2.5.2 含手性鄰二醇脂鏈化合物合成的立體化學和合成策略
2.5.3 脂鏈化合物合成中的方法學探索
參考文獻
第3章 鞘脂類化合物的合成
3.1 鞘氨醇的合成
3.2 植物鞘氨醇類的合成
3.3 4,8-二烯鞘氨醇類化合物和其腦苷類化合物的合成
3.4 本章擷要——糖作為手性源在脂鏈化合物合成中的進一步套用
3.4.1 反合成分析中原料糖的推導
3.4.2 糖為手性源時的原子經濟性和手性經濟性
參考文獻
第4章 番荔枝內酯及其類似物的合成——化學與化學生物學研究
4.1 簡介
4.2 天然番荔枝內酯的全合成
4.2.1 關鍵結構單元的合成方法研究
4.2.2 番荔枝內酯的全合成
4.3 番荔枝內酯模擬物(類似物)的合成及構效關係
4.3.1 第一代番荔枝內酯模擬物(類似物)的合成
4.3.2 具有選擇性活性表現的番荔枝內酯類似物的發現
4.3.3 藉助平行合成的第二代番荔枝內酯類似物的發展
4.4 番荔枝內酯類似物AAM5的作用機理研究
4.4.1 番荔枝內酯類似物AAM5的靶點與機理
4.4.2 番荔枝內酯類似物AAM5的標記研究
4.4.3 番荔枝內酯類似物AAM5的透膜選擇性機理
4.5 結論與展望
參考文獻
第5章 唾液酸類高碳糖的化學合成與相關方法學研究
5.1 唾液酸的化學與生物學簡介
5.1.1 唾液酸的生物學效應
5.1.2 唾液酸的生物合成與化學合成
5.2 唾液酸類高碳糖新的合成方法研究與探索
5.2.1 基於氧雜Diels-Alder反應的唾液酸類高碳糖的新合成方法及套用
5.2.2 基於[6+3]生物合成啟示的唾液酸類高碳糖的新合成方法及套用
5.3 抗流感藥物TAmiflu的新合成路線研究
5.3.1 TAmiflu的藥物研究與生產技術介紹
5.3.2 TAmiflu的新合成路線研究
5.4 以唾液酸及其類似物為基礎的細胞表面化學工程
5.5 結論與展望
參考文獻
第6章 倍半萜和二萜的合成
6.1 青蒿素與其類似物的合成
6.1.1 青蒿素的合成
6.1.2 青蒿素衍生物和類似物的合成
6.1.3 青蒿素類的合成和抗瘧機理探索
6.2 DrimAne倍半萜類化合物的合成
6.2.1 消鏇DrimAne倍半萜類化合物的合成
6.2.2 對映純DrimAne倍半萜類化合物的合成
6.2.3 1-羥基-DrimAne倍半萜衍生物的合成
6.3 莪術二酮和綠葉醇的合成
6.3.1 (-)-莪術二酮的合成
6.3.2 (+)-莪術二酮的合成研究和欖香烯類化合物的合成
6.3.3 香芹酮的雙重MichAel反應和綠葉醇的合成
6.4 群柱內酯萜的合成研究
參考文獻
第7章 茼蒿素類化合物的合成
7.1 茼蒿素的合成和茼蒿素類化合物庫的建立
7.1.1 螺環縮酮烯醇醚合成方法學的探索
7.1.2 螺環縮酮烯醇醚合成中間體呋喃二醇的其他製備方法
7.1.3 呋喃二醇螺環縮酮烯醇醚脫水環化反應和烯醚雙鍵的立體化學
7.1.4 茼蒿素類化合物的多樣性——改變不飽和基團
7.1.5 茼蒿素類化合物的多樣性——B環的改變
7.1.6 茼蒿素類化合物的多樣性——進一步的考慮
7.2 茼蒿素類化合物的反應和分子多樣性
7.2.1 對茼蒿素類化合物的親核反應
7.2.2 茼蒿素類化合物的還原反應
7.2.3 茼蒿素類化合物的重排反應
7.2.4 茼蒿素類化合物的氫氨化反應
7.2.5 茼蒿素類化合物的氧化反應
7.3 本章擷要——天然產物合成和分子多樣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