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址
湖北省浠水縣散花鎮下轄村,臨近s201省道,在018鄉道的中間位置。位於董河村、新廟村、錢坳村及先鋒村之間。村里浠水與蘄春交界、大別山余脈蔣家山南坡,距浠水城區大約18公里。該村因天然寺而得名。天然寺
湖北省浠水縣“天然寺”的全稱應是“三祖天然禪寺”。這是因為它由中國佛教禪宗第三代祖師僧璨開山的,法號“天然”的和尚 興建的,繼承和弘揚禪宗佛法的道場,或曰寺廟。天然寺自唐代建寺以後,經歷了唐、宋、元、明、清、民國之改朝換代,一直香火鼎盛。明朝萬曆年間,重修大雄寶殿,寺廟規模浩大,能容千人,廟宇增至5棟,有天王、大雄、般若、韋陀、三祖等殿,寺里還有經堂、禪堂、穿堂、齋堂、客堂,總計99間,廟田百餘擔,竹林數十畝。僧尼數十人,佛事活動頻繁,梵音傳播大陸各地,乃至海外。解放後,天然寺得到多方保護與修繕。1962年和1964年,省政府共撥款3萬元修復寺宇,時任湖北省長的張體學兩次視察天然寺。 “文革”期間,佛像全被搗毀,天然寺僧尼全被趕出寺門,財產也全部被沒收。1977年,天然寺的大雄寶殿、三祖殿等古建築被拆,改建成一個四合院,由天然林場職工居住,只保存了鐘鼓樓、張體學避難房。
為重修天然寺,1996年7月,省佛教協會會長昌明大師派高徒隆可法師為天然寺住持,率眾督修天然寺。隆可法師不負眾望,以身作則,餐風飲露,吃盡千辛萬苦,在寺內僧眾共同努力和海內外信眾的大力支持下,募集資金2000多萬元,已建起了大雄寶殿、觀音殿、祖師殿、地藏殿、伽藍殿、涅槃堂、齋堂、客堂、上客堂、放生池及住宿樓、伙房、龍泉井等建築群,並從緬甸請回白玉羅漢18尊。目前天然寺已初具規模。
三祖天然禪寺源遠流長,儘管因世道滄桑而幾度興衰,但歷久而彌新,不愧為勝古追今的佛教聖地。於當今盛世,作為湖北省重點開放寺院,佛事興隆,古蹟殘痕勝境,令人懷古思幽;自然風景優美,令人流連忘返;氣候宜人,實為避暑度假的好地方,也是陶情怡志的旅遊勝地。歷史上許多詩人詞客曾來此遊歷過,並留下很多膾炙人口的詩詞楹聯,千秋傳誦,如《天然寺八景詩》等詩和嵌名聯“泰岱驚天下,春風拂面來”等等。
三祖天然禪寺所處泰春山,因前峰樹木蒼翠茂密,遠看如青獅,故又名青獅山。據舊縣誌載:“天然寺在泰春山,為蘄西南一大名勝。”這裡還有許多傳奇動人的故事,如望江石就是三祖僧璨當年參禪打坐、觀景騰飛的地點。這裡有古塔、古松,也有天然八景:望江石、蘭江照、青獅山、洗手池、雙峙峰、缽盂峰、虬虹嶺、白額崖,各具特色;除八景外,還有和尚塔、望婆井、吳王寨、滴水岩、老君窩、羅漢松等多處古蹟。
三祖天然禪寺水陸交通暢達,泰春山南臨長江,水路上可入川,下可至滬;京九線從蔣家山北麓穿過,而恰是全線中點,南通香港,北達首都;天然寺又恰在黃岡市佛教旅遊線的中點,從黃州赤壁到黃梅四祖寺、五祖寺之間,一線穿珠,離浠水縣城只有20公里。無論朝聖遊覽,都十分快捷便利。因此,如今的千年古剎重煥新顏,來此朝拜觀光的海內外信眾眾多,成為禪宗祖庭中又一聖地。
多年來,天然禪寺上下僧眾一直秉持慈悲為懷、濟世助人的優良傳統,無論是1998年特大洪水,還是汶川大地震,每當災難降臨之際,他們就紛紛伸出援手,積極為災區的人民奉獻愛心,同時他們也擠出建廟資金,為當地村組修橋補路籌措資金,如2007年他們就出資35萬元,為散花鎮天然寺村修路1.8公里,幫助邊遠村民解決了行路難問題。同時天然禪寺還積極參與和諧寺觀教堂創建,努力提高自身管理水平,多次被省市民宗主管部門予以表彰。
2011年,為落實省委、省政府關於實施大別山革命老區經濟社會發展試驗區建設的精神,加快推進鄂東禪宗文化旅遊的發展,更好地開發利用三祖禪宗文化資源,滿足廣大信眾過宗教生活的需要,為浠水經濟社會發展做出更大貢獻,三祖天然禪寺立足基本縣情,挖掘歷史文化底蘊,結合宗教界呼聲,下一步計畫建設浠水縣三祖天然禪寺禪宗文化旅遊風景區,開發以“和平、和諧、和睦”為主題的禪宗“和”文化中心項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