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鮮于璜在東漢安帝初年任雁門太守,食俸2000石,死於安帝延光四年(125),終年81歲。其墓早年被盜,1977年發掘時,屍骨和隨葬品均凌亂。雖曾被盜,但發掘時仍獲銅、玉、石、陶等隨葬品70多件,有不少罕見珍品。有一件通高85厘米的陶倉,準確塑出建築結構和扛糧入倉的人物。出土最為珍貴的是漢故雁門太守鮮于君碑,該碑現存天津歷史博物館。圭首、額陽篆書"漢故雁門太守鮮于君碑",兩側線刻青龍、白虎;額陰線刻朱雀。碑通高2.42米,寬0.82米,前後兩面篆刻隸書銘文,共827字,書法端莊凝重,筆觸渾厚有力,在漢書中獨樹一幟,為漢碑中的珍品。碑文也有一定史料價值。
東漢鮮于璜墓與碑東漢鮮于璜墓在天津武清縣高村鄉蘭城村東,是一座中型磚室墓。由墓道、甬道、前室、中室、後室、耳室等部分組成,長14.7米。墓前立《漢故雁門太守鮮于君碑》。墓早年被盜,墓碑埋地下。1972年發現墓碑。1977年清理墓葬,共獲文物70餘件。有能啟合的銅薰爐,與銅鏡放在一起的骨梳、骨篦、四系褐釉瓷罐、色彩鮮艷的漆耳杯、造形別致的陶倉樓、陶燈等。碑於東漢延熹八年(165)立。現藏天津市歷史博物館。碑身上銳下方呈“圭”形。額陽正中豎排篆書《漢故雁門太守鮮于君碑》。字型古樸雄健,筆勢方折,隸意頗濃。兩側線刻青龍、白虎。額陰線刻朱雀。額底有穿。碑身兩面刻文,共827字。隸書,字型方整嚴謹,筆觸渾厚有力,在漢隸中獨樹一幟。除9字泐損難辨外,餘皆清晰。碑座長方形,抹角。全碑通高2.67米,碑身寬0.83米,厚0.12米。保存完好。是漢碑中的珍品,碑文史料價值較高。鮮于璜(45~125),官至雁門太守,食俸2000石。是天津見證記載最早的歷史人物。
1972年發現墓碑。有能啟合的銅薰爐,與銅鏡放在一起的骨梳、骨篦、四系褐釉瓷罐、色彩鮮艷的漆耳杯等。隨葬品中還有北方十分少見的早期瓷品,有一件高85公分、寬86公分的陶倉樓,製作十分精巧,準確塑出建築結構和扛糧入倉的人物。再現了2000年前儲糧情景。陶倉樓是兩漢時期最具代表性的文物之一,是漢代人文居住環境的集中體現,中國出土的陶倉樓主要集中在焦作市,已出土各種陶倉樓100多座,其中比較完整的有60餘座。
鮮于璜墓墓碑
鮮于璜墓前的墓碑( 《鮮于璜碑》 )為中國東漢重要碑刻。全稱為“漢故雁門太守鮮于君碑”。立於延熹八年 (165)。1973年5月出土於天津市武清縣高村。後藏天津市歷史博物館。全碑包括碑座與碑身二部分。碑座為長方復斗形,長 1.2米,寬0.73米,高0.25米。座上有長方形榫槽。碑身為圭形,上銳下方,高2.42米,寬0.81-0.83米,厚0.12米。碑首陽面中部為“凸”字形碑額,陽文篆書碑名。碑額兩側刻青龍、白虎。額下為一直徑11.3厘米的圓穿。碑首陰面刻朱雀。這種以“四神”圖象作為碑額裝飾的現象,在漢碑中較罕見。
碑身兩面刻文,碑陽17行,滿行35字;碑陰15行,滿行25字。總計 827字。絕大部分保存完好。碑文主要敘述鮮于璜的祖先世系及其生平仕歷。鮮于璜初舉上郡孝廉後,曾為度遼右部司馬、贛榆令、太尉西曹、安邊節使等,終官雁門太守。卒年81歲。碑陰銘文頌揚死者功德,並記錄了鮮于一家的世系。碑陰記載的世系與碑陽有所不同。
通碑字跡清晰,是中國建國以來發現的最為完整的漢碑。《鮮于璜碑》書風方整樸厚,筆法方圓結合,在存世漢碑中,與晚於它的《張遷碑》同屬方筆一派而有別具特色。碑陰字大小不一,不甚工整,參差錯落,近兩爨書風,真率稚拙。《鮮于璜碑》的出土,為當今書壇提供了一件新的難得的漢隸範本。碑文字型結構謹嚴,渾樸蒼勁,含蓄沉著。以方筆為主,與以圓筆為代表的曹全碑等漢碑書體不同,為漢隸中方筆流派的典型代表,對古代碑刻與書法發展史研究具有一定參考價值。
一九七九年文物出版社首次出版了由天津市歷史博物館保存的《鮮于璜碑》“首拓本”,轟動了書法界,並被認為是明代出土《張遷碑》以來,唯一可相媲美的漢碑。
《鮮于璜碑》筆畫豐厚飽滿,波法平整,橫畫的感覺略比豎粗。碑陽字多呈扁方,而碑陰字扁、長,方相交替出現,形態變化十分生動。加之有時重心高舉,下方散開,有時重心低著,呈敦厚狀,有時又重心偏倚,或左或右,動勢出入微妙之間,妙趣橫生。另外《鮮于璜碑》波挑也與眾不同,許多橫波肥厚而作扭鋒上翹狀,更增添了一種幽默感。
《鮮于璜碑》陰與碑陽雖出於一人,但碑陰變化、氣度更大,風格也更具特色。於《西狹》 、 《郙閣》 、《張遷》等雄強風格外,再顯示了一種典雅、壯美的面貌。
出土文物
銅鏡
銅鏡就是古代用銅做的鏡子。在古代,銅鏡與人們的日常生活有著密切關係,是人們不可缺少的生活用具。銅鏡又是精美的工藝品。它製作精良,形態美觀,圖紋華麗,銘文豐富,是中國古代文化遺產中的瑰寶。古代,死人用鏡贈於殮者,即用鏡殉葬,取其炤幽冥的意思,時代沿襲成為風氣。因此古代的名鏡大多入土。古鏡銅質好的,入土多年,都不會失去其良美的質地。
陶倉樓
陶倉樓是一種明器(也稱冥器,即仿照實物製成的殉葬品),是兩漢時期最具代表性的文物之一,是漢代人文居住環境的集中體現。中國迄今出土的陶倉樓主要集中在焦作地區,在天津武清縣高村鄉出土還是首次。
延伸閱讀
地理氣候
鮮于璜墓地處華北沖積平原下端,地勢平緩,自北、西、南向東南海河入海方向傾斜,海拔高度最高13米,最低2.8米。 土壤的成土母質多為永定河和北運河的沖積物,土壤均為潮土,土層深厚,具有多宜性特點。 鮮于璜墓所屬地區屬溫帶半濕潤大陸性季風氣候,四季分明。春季日照長,乾旱、少雨、多風;夏季炎熱,降雨集中;秋季晝暖夜涼,溫差大;冬季寒冷,北風多,日照少,降水稀少。年平均氣溫為11.6度,1月平均氣溫為-5.1度,7月平均氣溫為26.1度。年平均降水量為606毫米。無霜期212天。
有關人物
鮮于璜(45-125),官至雁門太守,食俸2000石。是天津見證記載最早的歷史人物。 鮮于璜為東漢漁陽郡雍奴縣人。曾治《小戴禮記》。察孝廉,任郎中。升度遼右部司馬,參加竇憲北擊匈奴之役。遷贛榆縣(江蘇贛榆縣青北口)令。父喪離職。服喪後任太尉府西曹尉。漢殤帝延平元年(106)遷安邊節使,主管幽州、冀州事宜。漢安帝永初元年(107),又遷雁門郡(山西代縣西北)太守。在官以德政教化人民,不施刑治,聲譽頗高,因病辭官。延光四年(125)六月卒,葬於武清蘭城村。延熹八年(165)十一月八日璜孫於舫立《漢故雁門太守鮮于君碑》,1973年5月出土,碑記可補史書之闕。
相臨景點
白塔 | 千像寺石刻 | 天成寺舍利塔 | 薊縣國家地質公園 | 八仙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
八仙洞 | 鮮于璜墓 | 元古奇石林風景 | 九山頂自然風景區 | 中上元古界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
石趣園 | 清王陵 | 盤山烈士陵園 | 前線司令部舊址 | 九龍山國家森林公園 |
獨樂寺 | 太平寨 | 普照禪師寶塔 | 龍泉山遊樂園 | 中、上元古界標準地層 |
法興寺 | 黃崖關 | 盤山風景區 | 下營鎮常州村 | 薊縣八仙桌子保護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