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水卦台山

天水卦台山

天水卦台山,相傳伏羲為創文字,上觀日月飛禽,俯察山石走獸,每時每刻,苦思冥想。一日,他正在卦台山上凝思瞭望,忽見對面山洞裡雲霧滾滾,有一身著花斑,兩翼振動的龍馬翻騰,與渭河中呈太極圖形的分心石相映,不禁靈機觸動,立即在卦台山上創畫了代表自然界“天、地、水、火、山、雷、風、澤”八種自然現象的八卦符號,卦台山由此而得名。

地理位置

位於天水市北30公里處的三陽川境內。,又名畫卦台,它海撥1363米,相對高度170米 。

相傳是伏羲繪八卦的地方,山上至今還留有一座畫卦台。這裡山峰雋秀,溪流淙淙。在渭河中心有數處酷似太極圖形的灘地,有一塊既如筍柱又似畫筆的大石,名為分心石。

卦台山山勢奇特,形如龍頭,突兀挺撥。它西接渭河,東望三陽川;四周群山環列,若抱若揖。渭河以S形流過三陽川,卦台山與導流山東西相望,守衛三陽川,又恰似太極上的兩點。

最有神秘感的是與畫卦台隔河相望的龍馬山,每逢雲遮霧鎖之時,山上的龍馬洞忽隱忽現,給人以龍馬出沒之感。

後人追思

明正德12年(公元1517年),從巡按馮時雍奏立廟於州北三陽川卦台山上(《秦州志》),建許多廟宇,以紀念伏羲。現只存山門、戲樓、午門、鐘樓、西殿和伏羲大殿三間。大殿正中塑有全身貼金、身著樹葉的伏羲大像一尊;右側塑一振翼欲飛,造型奇特的龍馬;左側有一八卦圖,龍馬負圖自河中出。卦台山已成為秦州名勝,隴上佳景。

天水地方民間傳說,伏羲當時創畫八卦、演繹卦義的具體地點,在今天水城北三陽川附近瀕臨渭河的一座山上叫做 卦台山,是古秦州八景之一。

天水的卦台山,突兀雄偉,景致幽美。早年時候,山上建有一座很大的伏羲廟;廟內有伏羲塑像。廟堂上原有古樸木架,架上懸著一具圓盤,正面黧黑平光,有如古代銅鏡,照人見影;上刻八卦,規整常新;用手指輕輕扣擊,錚錚如 金鳴聲,清脆悅耳。據說,那是伏羲當年贈送給大禹的玉質圓盤八卦。可惜,廟宇早已拆毀,玉卦也無處尋找了。

令人感到欣慰的是,文革動亂之前存放於封台山伏羲廟的另一個木質八卦盤,不久前,在一個農民家裡發現了卦盤,雖已被人截為兩半,難成完璧,但總算找回來一個 倖存的古老八卦了吧! 這盤八卦系五百年前明代複製品,直徑三尺,厚三寸,紫紅色,上面除了八卦以外,還刻有日月星辰天體圖、二十八宿星座、二十四節氣及六十四卦方位等;造型美觀,雕工精巧,堪稱珍貴文物。卦台山原先建有亭台樓閣、廟宇庭院,當今除了林木叢生,山洞依舊以外,僅剩下一些殘碎裂石。

與古老的神話傳說相映成趣的是,有不少古人曾在這一帶遊覽憑弔時留下了詩文佳作,從中可以看出當年的盛景,現抄錄兩首:其一,清:翰林吳西川詩《宿封台禪院》:採藥歸僧晚,挑燈靜話禪。 寺門關夜月,山徑鎖秋煙。竹影垂簾重,松聲隔牖穿。羲皇宮闕近,可許叩先天。 其二,明·詩人孫永思詩《別封台》:羲皇遺台天下奇,四山環合聳獨危。冠裳此日勞登眺,風雨他年動夢思。渭水有聲留聽處,夕陽無意送歸時。沙村羸馬重回首, 古木頹垣亂鳥隨。

民間祭祀

太昊伏羲祭祀大典被國務院公布為第一批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卦台山民間祭祀伏羲活動也被列為“中國天水伏羲文化旅遊節”重要活動內容之一,舉辦規模是歷年來最大的一次。祭典中,還舉行了全國政協常委、中國道教協會會長任法融贈匾揭牌儀式和民間文化藝術展示活動。

祭祀伏羲的歷史最早可追至漢代,伏羲被定為春皇,祭祀在春天舉行;唐玄宗天寶六年(公元747年),朝廷確定每年春季三月三日,秋季九月九日祭祀三皇;金、元兩代沿襲;明代,將卦台山的祭祀日期定為每年仲春、仲秋的上丙日,即二月三日和八月三日舉行。

明嘉慶年間伏羲廟建成,官祭伏羲移至秦州城,卦台山遂成為民間祭祀伏羲的中心,祭祀日期便改為每年農曆正月十六、二月十五日兩次舉行。至文革時期廟內建築全被摧毀,祭祀活動停止。

1981年,民眾自發組織恢復祭祀活動,並重修廟宇。從此將正月十六日、二月十五日、五月十三日(龍的誕辰日)定為祭祀日,一年舉行3次,且日益隆重。
在卦台山,每逢農曆正月十六,當地人會請來戲班子為伏羲唱秦腔。唱戲,是民間祭祀伏羲的另一種方式。

文化演繹

卦台山又名伏羲畫卦台,為國家AA級景區,是傳說中伏羲演繹八卦,開啟華夏文明的地方。卦台山氣勢宏偉,環境壯觀。卦台山山體如一龍馬之態雄臥於景色秀麗的三陽川西首,集一川風脈于山嶺,畫卦台遠視如一古老城堡。“文革”期間,這裡的殿宇鐘鼓樓等古建築大部分被拆除。改革開放後,被破壞殿宇修復如舊,使卦台山恢復了歷史的原貌。卦台山和山右渭峽中的“渭水秋聲”同為秦州十景之一。

卦台山傳有風勝龍石,洗腳真跡,龍馬仙洞,卦台舊痕,九龍朝卦,姜維古城等八景之說。其中最為神奇當推龍馬仙洞了,傳說伏羲在卦台山創畫八卦時刻,山右渭峽峭壁中突然有一洞窟訇然竅開,飛騰出一隻身著花斑、兩翼振動的龍馬,便啟迪伏羲觸發靈感,創畫出太極八卦圖,易經學者張淵量來這裡後寫詩句贊曰:卦台山上文明啟,龍馬洞中萬象生。隨著伏羲古文化的弘揚和旅遊業的開發利用,卦台山殿宇、鐘鼓樓,山門逐一修復,舊貌換新顏。
南北兩山及周圍群峰環列,渭河呈“S”形,由西向東流過,如同一個太極圖。據史載,隋代在這裡建寺,宋代建堡,金代修廟宇。多年來,卦台山受到中外遊客特別是日本、新加坡、韓國等國家和台灣地區易學研究者的關注,引發了尋根祭祖和探詢八卦奧秘的熱潮。

如今,卦台山上草木茂盛,廟宇樓閣,雕龍畫鳳,每年都吸引著成千上萬的遊客前來觀光攬勝,尋根問祖。2004年,卦台山被批准為國家2A級旅遊景點。它不愧為秦州名勝,隴上佳景。台灣中華六經學術研 究會張淵量會長遍察全國山川地理,來到卦台山,對其進行仔細的勘查和研究之後,盛讚三陽川是“太極無雙地”,畫卦台是“華夏第一山”。

傳說

傳說伏羲與另一位女性神人--女媧,在一次洪水吞沒舉世人群的過程中,只有他們二位僥倖脫險,於是結為夫妻,人類才免於滅絕。後世人們慶幸繁衍永續, 便稱伏羲、女媧為人類始祖。天水民間傳說,伏羲與女媧成婚的地點在今天水市中灘鄉西北二十華里的玉鍾峽內。還有一種說法,說玉鍾峽在今秦安縣城北七里處。因系伏羲、女媧結親顯世,放又稱"顯 親峽。"傳說還認為,正是由於這個原因,今天的秦安縣從東漢至南北朝時期的五百五十多年間,曾一再以"顯親"作為地名。

伏羲是古代神話傳說中的人類始祖。世代相傳,伏羲是古成紀(今天水)人;所以,在天水修建伏羲廟,也便是順理成章的事了。 傳說中的伏羲,智慧超人,與眾不同,他身材魁梧偉岸,聰明神武。燧人氏發現了伏羲,不久便讓位於他,統領天下。他經常留意觀察、分析研究各種自然現象,從中受到很多啟示,也就琢磨著搞了不少發明創造。遠古的人,用最原始的石塊、木棒之類的工具,捕捉魚鳥禽獸。伏羲從觀察研究蜘蛛結網捕蟲的規律中,發明了搓繩索、織魚網,在水中捕撈魚蝦的方法,使原始社會的生產力有了很大發展。伏羲還繼承和發展了燧人氏鑽木取火的成果,推廣鑽木火、保火種的經驗,並進一步創造了烤、炙、蒸、煮成製作和食用熟食的習慣。這對於當時的茹毛飲血、活剝生吞的原始生活習慣,是一種帶有根本性的改善。

傳說中,伏羲教民畫八卦、用八卦,是他對遠古社會的最大貢獻。八卦,就是用八種符號,分別代表自然界的八種事物:天、地、水、火、山、雷、風、澤。伏羲創造了這一套符號,教會民眾畫、念,並向人們講述這八種自然現象的性質和它們之間的某些關係,幫助人們逐步認識自然災害發生的部分規律,和怎樣避開這些自然災害的危害。運用八卦,可以推演出許多事物的變化,預卜事物的發展。據說,八卦中的許多奧妙神奇之處,至今還為現代人所捉摸不透。

伏羲廟

伏羲廟本名太昊宮,俗稱人宗廟,在甘肅省天水市城區西關伏羲路。一九六三年人民政府公布為甘肅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2001年06月25日,伏羲廟作為明、清古建築,被國務院批准列為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廟始建於明成化十九年至二十年間(1483——1484年),前後歷經九次重修,形成規模宏大的建築群。清光緒十一年至十三年(1885—1887年)第九次重修後,占地面積13000平方米,現存面積6600多平方米。

伏羲廟臨街而建,院落重重相套,四進四院,宏闊幽深。廟內古建築包括戲樓、牌坊、大門、儀門、先天殿、太極殿、鐘樓、鼓樓、來鶴廳共10座;新建築有朝房、碑廊、展覽廳等共6座。新舊建築總計76間。整個建築群坐北朝南。牌坊、大門、儀門、先天殿、太極殿沿縱軸線依次排列,層層推進,莊嚴雄偉。而朝房、碑廊沿橫軸線對稱分布,規整劃一,具有鮮明的中國傳統建築藝術風格。由於伏羲是古史傳說中的第一代帝王,因此建築群呈宮殿式建築模式,為全國規模最大的伏羲祭祀建築群。又因有伏羲廟,民國以前小西關城又叫伏羲城。
伏羲廟各院內遍布古柏,為明代所植,原有64株,象徵伏羲六十四卦之數,現存37株。挺拔蒼翠,濃蔭蔽日。伏羲廟大門內側東西牆角原有古槐兩株,相對而立。現存東邊1株,樹幹中空,經鑑定為唐代聽植。
每逢正月十六伏羲誕辰日,周邊民眾扶老攜幼,紛紛前來伏羲廟朝拜祭祀“人祖爺”。一時,寶燭輝煌,香菸繚繞,鐘鼓鳴天,善男信女異常虔誠,廟內充滿著一派莊嚴肅穆的景象。

伏羲文化

設計師在建築規劃時竟外地發現卦台山和伏羲故里幾乎在同一條中軸線上。同時設計師還驚異地發現卦台山紀念地的規劃平面,竟與太空的飛馬星座圖形極為相似。這個巧合真有天上飛馬、人間龍馬、天地合一、地天相應之奧妙。

伏羲創畫八卦的遺址卦台早已引起學者研究和重視,學者霍松林撰寫了《卦台山伏羲廟記》的碑文,充分肯定了卦台山人文景觀的重要性。作為三皇之首人文初始的伏羲對人類文明的貢獻是巨大的。當代學者黎振國先生在《中國哲學三百題》中對八卦產生影響作了精闢論述:八卦無疑是中華民族最有特徵的神秘奇妙的文化創造之一,沒有其他什麼事物能像它那樣,在中國歷史上造成如此巨大、廣泛而又複雜的影響。算命先生利用它來卜知未來,天文學家利用它來制定曆法,推算天象,哲人們從它中間悟出天地的起源和萬物的生成。

伏羲八卦

伏羲氏是中國文獻記載中的最早的智者之一。伏羲氏對事物有著敏銳的觀察力、對土地有著深厚的
感情,同時他又擁有著超人的智慧型。伏羲氏將他觀察到的一切,用一種數學符號(這種二進制數學模式
成為當今計算機技術發展的基石)描述了下來,這就是八卦。

上古時期,孟津東部有一條圖河與黃河相接,龍馬負圖出於此河,伏羲氏依龍馬之圖畫出了乾、兌
離、震、巽、坎、艮、坤為內容的卦圖,後人稱為伏羲八卦圖。伏羲氏仰觀象於天,俯察法於地,用
陰陽八卦來解釋天地萬物的演化規律和人倫秩序。伏羲氏取火種、正婚姻、教漁獵,結束了人們茹毛飲
血的歷史。龍馬負圖寺遂成為“河圖之源”,伏羲氏則被奉為中華民族的“人根之祖”、“人文之祖”
《漢書·孔安國傳》曰:“龍馬者,天地之精,其為形也,馬身而龍鱗,故謂之龍馬,龍馬赤紋綠色
高八尺五寸,類駱有翼,蹈水不沒,聖人在位,負圖出於孟河之中焉。”

兵器之源

天時、地利、人和,獨到的地理位置,氣候環境以及人文素養必然造就了蘊藏豐富兵器文化及資源的甘肅大地。
《太白陰經》記載:“木兵始於伏羲,至神農之士,削石為兵。”木兵指木料製成的兵器。太昊伏羲氏所處的時代,人少,獸多,人們被凶禽猛獸吞噬的現象時有發生,同時,部落與部落之間也常常發生爭鬥。由於鬥爭的需要,太昊伏羲氏首創兵器與武術。儘管後世刀槍劍戟等,兵器種類日繁,皆發端於太昊伏羲之“木兵”。

從伏羲定都宛丘(陳州)的整個過程看,他對武術、對戰爭是相當有研究的。而種種史料顯示,我國武術是從伏羲開始的,是伏羲創造的,同時,兵器也由伏羲始創。

儘管我國的武術按地理分布有南拳、北拳;按山嶽門派區別分成長拳、短拳等幾百種拳法,它們的始祖都應該是伏羲。因為所有的拳法無不講究陰陽、虛實、神氣、意力、起落、進退、動靜、張弛、伸縮、吞吐、仰附、開合,而這些陰陽虛實的基本理論,都是以伏羲的無極、太極、兩儀、四象、八卦作基礎的。
生於成紀(甘肅天水一帶)的伏羲既是中華文化之祖,也是中華武術之祖和兵器之祖,伏羲生存的年代,是中華古兵器的初生時代,為以後打造精緻兵器奠定了基礎。伏羲之後各個歷史時期所產兵器無論造型多奇特,工藝多精美,都是伏羲兵器的升華。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