劇情簡介
天宮“秘書閣”執事人員袁公乘玉帝赴瑤池聚會之際,擊開石龕門,私取天書下凡,將天書文字刻在雲夢山白雲洞的石壁上。袁公因泄露天機,觸犯了天條,玉帝罰他終身看守石壁天書。一天,袁公踏雲巡山,路遇一群天鵝,天鵝生下一個蛋,袁公用法術將天鵝蛋化為人形,取名蛋生。為了將天書傳於人間,他囑咐蛋生等白雲洞口香爐升起彩煙,帶上白紙,拓下洞中石壁上的天書。蛋生按袁公囑咐拓下了天書。袁公又指點蛋生勤學苦練,運用天書為民造福。蛋生攻讀天書,治蝗救災,為民除害。三隻狐狸精恨蛋生妨礙其作惡,耍陰謀竊去天書,勾結官府,禍害百姓。蛋生追索天書,與狐狸精多次鬥法。當蛋生與狐狸精爭奪天書時,袁公到來,他收回了天書,從懷中掏出白色石鏡,將狐狸精壓死在雲夢山下。袁公自料難逃天庭法網,把天書交給蛋生,囑他趕快把天書文字記在心裡。然後袁公用一把神火將天書燒盡。霎時雷電交加,玉帝聖旨下達,將袁公擒歸天庭問罪 。
角色介紹
| |
| |
| |
| |
| |
|
參考資料
動畫製作
演員表
角色 | 配音 | 備註 |
蛋生 | 丁建華 | 從天鵝蛋誕生的少年 |
袁公 | 畢克, 喬榛(修復版) | 天宮大神 |
老狐狸 | 蘇秀 | 狐精 |
美女狐狸 | 程曉樺 | 狐精 |
獨腳狐狸 | 施融, 劉欽(修復版) | 狐精 |
老方丈 | 於鼎, 劉風(修復版) | 古廟的主持 |
小和尚 | 楊成純, 翟巍(修復版) | 方丈的徒弟 |
玉帝 | 孫渝烽 | 天界的領袖 |
土地 | 胡慶漢 | ---- |
知縣 | 尚華, 張欣(修復版) | ---- |
村婦 | 劉廣寧 | ---- |
胖廚師 | 喬榛, 程玉珠(修復版) | ---- |
小二 | 嚴崇德, 郭易峰(修復版) | ---- |
地保 | 伍經緯 | ---- |
太監 | 童自榮 | ---- |
公差 | 程玉珠 | ---- |
小皇帝 | 曹雷 | ---- |
老媽媽 | 王建新 | ---- |
老太爺 | 楊文元, 王肖兵(修復版) | ---- |
太白金星 | 富潤生 | ---- |
職員表
製作人 | 李慶吉 |
導演 | 王樹忱、錢運達 |
編劇 | 包蕾、王樹忱 |
攝影 | 王世榮、金志成 |
配樂 | 吳應炬 |
剪輯 | 李開基 |
配音導演 | 蘇秀、劉風、張欣(修復版) |
美術設計 | 秦一真、馬克宣、黃煒 |
造型設計 | 柯明 |
錄音 | 陸仲伯 |
發行 | 上海美術電影製片廠 |
參考資料
製作相關
創作背景
1980年初,英國廣播公司(BBC)提供了一個中國神話故事劇本,稱要由他們投資與上海美影廠合拍一部動畫長片。上海美術電影製片廠提出由中方負責重新編寫劇本。執筆合拍片劇本的是包蕾和王樹忱,他們發現在原劇本的情節中,《平妖傳》里狐狸精的故事大概占了10%。
《平妖傳》在中國古典神話小說中並不算很成功,但裡面的幾個人物很有趣,王樹忱和包蕾保留了其中的三個狐狸精,把擔子、和尚兩個人物改成了小孩蛋生,並重新創作了劇本,很多情節幾乎都可以在中國傳統民間故事裡找到。
1980年上海美術電影製片廠《天書奇譚》攝製組主創人員帶著文學劇本和構想到河北承德避暑山莊進行分鏡頭設計,編寫劇本。英國人覺得,這次重寫的劇本比原來的好。可是,BBC的資金遲遲沒有到位,而製作早已經啟動,美影廠只好自己拍。
參考資料
幕後花絮
1. 《天書奇譚》中的很多角色形象來自於戲曲造型,生旦淨末醜俱全,如狐女的斜眼、兩片腮紅,就吸取了京劇旦角臉譜的造型特點。
2. 初期的角色造型大部分都採用了,但蛋生的造型初稿卻因不容易“動”起來需要修改。最終的蛋生形象是由本片美術設計馬克宣和黃煒對初稿進行調整後形成的。
3. 片頭“天書奇譚”4個字的背景是翻滾的雲卷是用油漆畫的,是在化學反應後,攝影師逐步把它們拍下來疊在4個字後面的。
參考資料
動畫音樂
背景音樂 | |
作曲 | 吳應炬 |
指揮 | 韓中傑、曹鵬 |
伴奏 | 上海交響樂團、中央樂團 |
參考資料
音像製品
發行地區:中國大陸
發行時間:1983年
配音:中文發音/中文字幕
存儲介質:DVD
發行方:上海美術電影製片廠
參考資料
播出信息
播放時間 | 播放欄目 | 播放平台 |
2005年 | 春節動畫狂歡曲 | 央視少兒頻道 |
2006年 | 暑假動畫狂歡曲 | 央視少兒頻道 |
2010年 | 元旦動畫狂歡曲 | 央視少兒頻道 |
2011年 | 暑假動畫狂歡曲 | 央視少兒頻道 |
2011年 | 中秋動畫狂歡曲 | 央視少兒頻道 |
參考資料
獲獎記錄
上海美術電影製片廠 |
|
參考資料
作品評價
1980年由畫家柯明參與製作的《天書奇譚》是一代中國人心目中最好的卡通片之一。其從美術風格、故事,尤其是想像力來說都是一部非常優秀的作品 。( 澎湃網評)
《天書奇譚》追求奇、趣、美的審美價值完全脫離了那個時代尚流行的塑造“高大全”人物形象的軌道,處處發散出幽默感。老少鹹宜,雅俗共賞 。( 人民網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