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為什麼許多成功的人依然深受空虛和孤獨的折磨?為什麼我們當中有太多的人,從小就不得不學會熟練地深
藏自己的感情、需求和記憶?本書作為一部經典兒童教育心理學著作,探討了一種普遍的社會現象,即童年有傷痛記憶的人.靠著麻木自己.適應了甚至是最難以描述的殘酷經歷,而
這種童年的殘酷經歷對於成人人格心理有著極大的負面影響。
本書曾暢銷歐美市場20年,為成千上萬的讀者提供了如何心理健全地生活的答案,並幫助他們改變了自己的生活。
作者簡介
愛麗絲·米勒,瑞士籍世界著名兒童心理學家,以研究童年早期心理創作的成因及其對人成年後的影響而著稱。其他著作還有:《被抹殺的事實》、《打破沉默》、《你不該知道》、《為了你自己》等。
圖書目錄
Ⅰ 超敏感兒童的悲哀
1.貧窮的富有孩子
2.丟失的感情世界
3.尋找真實的自我
4.治療師的故事
5.金腦子的故事
Ⅱ 抑鬱和妄自尊大:否認的兩種不同形式
1.孩子需求的變遷
健康的發展
發展的障礙
2.愛的幻覺
妄自尊大
抑鬱作為妄自尊大的反面
抑鬱作為對自我的否定
3.治療中的抑鬱階段
信號的作用
對重要需求的抑制
強烈和隱秘感情的積蓄
直面父母
4.內心的牢獄
5.抑鬱的社會意義
6.那喀索斯傳說
Ⅲ 輕蔑的惡性循環
1.對孩子的羞辱和對弱者的輕蔑會導致什麼
2.治療中出現的輕蔑
被強迫性的重複所毀滅的自我表達能力
反常和強迫性行為導致的永久性輕蔑
3.黑塞童年時被視為“邪惡”的“不良行為”
4.母親在生命最初幾年中扮演的社會代理人角色
5.輕蔑者本人的孤獨
6.擺脫輕蔑,尊重生命
後記
附錄
對引用著作的一點說明
致謝
媒體評論
一本毫不矯揉造作的小書,卻有著驚人的影響力。很多讀者發現自己的問題在書里被準確地描寫……作者似乎是你童年最深層、最隱秘自我的一位無聲無形的見證人。
——《時尚(vogue)》
罕見的、極具說服力的對孩子們的同情和理解……她舉的例子如此生動和熟悉,足以觸動深藏在我們每個人心中的那些陰暗記憶。
——《紐約客(NeWYork)》
這本暢銷書已成為千百萬人的必讀書。這本具有震撼力量的書檢視了那些有感情障礙的父母怎樣給了自己的孩子生命,卻又親手毀了這些有天分孩子的生活。
——貝克斯出版商
書摘插圖
Ⅰ 超敏感兒童的悲哀
經驗告訴我們,在與精神疾病的較量中,我們唯一可以信賴的永久性武器,就是從情感上發現隱藏在我們每一個人童年經歷中獨有的事實。那么我們是否就能徹底擺脫對童年的美好幻覺呢?
人的幻覺無處不在,藏身於生命的每一個角落——這也許是因為事實的真相實在難以讓人接受。可是了解事實對於我們而言太重要了,以致逃避它的代價是必須承受嚴重的身心疾病。為了擁有一個完整的身心,我們必須經歷一個較長的過程,去發現那個只屬於我們自己的事實。這個事實會讓我們經受痛苦,但是它最終能使我們重新獲得自由。如果我們不這樣去做,僅是滿足於頭腦中的“知識”,我們就會繼續被禁閉在幻覺和自我欺騙的世界裡。
我們在童年受到的傷害是不會自動消失的,因為沒有人能改變過去已經發生的事情。但是,我們可以改變自己。我們可以修復自己,重新獲得我們失去的。要達到這個目的,我們需要更仔細地看到蘊藏在我們自身內部的信息,並把它有效地帶到我們的意識中來。
這個過程,雖然肯定不是一條坦途,但卻是唯一能使我們擺脫童年陰影的出路。唯有如此,我們才能把自己從一個無意識的童年受害人,轉變為現實中的一個有責任感的個人。這樣的人由於清楚地意識到過去發生了什麼,從而能夠與它共存。
但是大多數人都恰恰相反。他們並不知道自己的過去仍在繼續影響著他們現在的生活,許多人甚至根本不想知道自己過去的歷史。他們不自覺地繼續生活在過去被壓抑的童年情景之中,意識不到它們已不復存在的事實。他們仍然對過去感到恐懼的事情心有餘悸,不了解儘管它們曾經是真實的,但很早以前就已不存在了。無意識的記憶、被壓抑的情感和被壓抑的需求主宰了他們的生活,幾乎決定了他們所做的一切,或是沒有做成的一切。
對童年經歷中可怕的被虐待事實進行的壓抑,使許多人不但毀滅了自己的生活,也斷送了他人的生活。他們那出於無意識的對報復的渴望,很可能使自己捲入暴力的深淵,燒毀房屋和商店,並對別人施加暴力。他們以這種毀滅的方式去掩蓋屬於自己的事實,為了避免再次體驗那個曾經忍受絕望折磨的孩子的感情。
還有的人則在各式各樣的自我折磨和自虐的行為中,主動地和無意識地延續著曾經強加在他們身上的痛苦,卻自認為這些行為是“解放”。那些允許自己的乳頭被穿孔,在上面掛上環,以便得到在雜誌上亮相的機會的婦女,她們驕傲地宣稱,在這樣做的時候她們毫無疼痛感,甚至覺得好玩。她們所說的都是真實的。因為在很小的時候她們就必須學會不對疼痛產生感覺,所以到了今天,她們就會付出代價而不去感覺那個被虐待的小女孩心中的痛苦,並被迫去想像那是很好玩的事。
被壓抑的痛苦還會以更具個人的形式表現出來。正如一個小時候受過性虐待的婦女一直竭力否認她童年的真相,為了避免體驗痛苦,她永遠藉助男人、酒精、吸毒或事業上的成功來逃避她的過去。她需要用不斷的興奮使孤寂不能靠近自己;她不能忍受哪怕一點兒寂靜的時刻,因為那會使她重溫童年那難以忍受的孤獨,而對她來說那是比死亡更可怕的東西。她將繼續她在內心的逃亡,除非她能明白,對過去感情的了解只會帶來解脫,而不是死亡。
對童年痛苦的壓抑,不但會影響一個人的生活,也會影響到整個社會。傳記描寫一般把這一點表現得很清楚。比如在讀著名藝術家的傳記時,讀者會感到這些人的生活好像都開始手青春期,而在那之前,我們被告之他們都有過一個“愉快的”、“和諧的”、“平靜的”、“貧乏的”或“充滿了刺激的”童年。但是一個人的童年到底具體是什麼樣的,似乎引不起傳記作家們的興趣,好像一個人全部生命的根基並非在他的童年裡。下面我舉個簡單的例子來說明這一點。
亨利•摩爾在他的回憶錄里描述,當他還是個小男孩的時候,經常給他母親塗抹一種油,並按摩她的背以減輕她的風濕痛。讀到這裡,我突然對他的雕塑有了新的理解:那些巨大的傾斜著身體的女人和她們細小的頭——現在我可以通過一個小男孩的視角在她們身上找到那個母親了。她的頭高高在上,‘呈逐漸消失狀,而她的背卻緊貼在他眼前,呈無限放大狀。這個細節對許多藝術評論家來說可能毫無價值,但對我來說,它卻說明了一個孩子的童年經驗可以如此頑強地保留在他的無意識之中。當他成年之後能夠自由發揮想像力的時候,這些早期經驗便在他心中喚醒無數表達自己感情的方式。
現在,摩爾的記憶不再與任何創傷性的事件有聯繫了,所以可以不受干擾地保留下來。但是很多人童年中的創傷性經驗卻深藏和閉鎖在黑暗之中了,而打開這扇門的鑰匙卻和這些經驗一起被埋藏起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