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處與詳解
1、宗教意義上的美好世界,跟“地獄”相對。
①基督教《聖經》中,指的是:神的國或天國中,具體的一個地方。認罪悔改,遵守神誡命的人,死後可以去的地方。
【1】因為基督並不是進了人手所造的聖所(這不過是真聖所的影像),乃是進了天堂,如今為我們顯在神面前;
【2】耶穌已經進入天堂,在神的右邊,眾天使和有權柄的,並有能力的,都服從了他。
②《宋書·夷蠻傳·天竺婆黎國》:“敘地獄則民懼其罪,敷天堂則物歡其福。”
③唐惠能 《壇經》:“一切草木、惡人善人、惡法善法、天堂地獄,盡在空中。”
④元李翀《日聞錄》:“為禍福於冥冥,使有罪者出之地獄,置之天堂也。”
⑤元徐再思《蟾宮曲·西湖夏宴》:“只此是人間醉鄉,更休題天上天堂。”
3、比喻美好的生活環境。
①元王實甫 《破窯記》第一折:“你孩兒心順處便是天堂。”
②清薛福成《天堂地獄說》:“夫詩書之味,山水之娛,妙景良辰,賞心樂事,皆天堂也。”
③ 周而復 《上海的早晨》第四部三二:“你娘講的對,從前過的是地獄生活,現在好比進了天堂。”
4、指人體的額頭。〈方〉 英譯:[forehead]。
①宋周密 《齊東野語·徐謂禮相術》:“[賈似道]馳馬出遊湖山……有布裘道者瞪視曰:‘官人可自愛重,將來功名不在韓魏公下。’ 賈意其見侮,不顧而去。既而醉博平康,至於破面。他日復遇道者,頓足驚嘆曰:‘可惜!可惜!天堂已破,必不能令終矣。’其後悉驗。”
②歐陽山《高幹大》第一章:“他用手摸一摸娃娃的天堂,燒得怕人。”
觀念起源
雖然可自古代也有陰間之說,可常和地獄混淆使人單純地害怕死亡。而輪迴和復活的教義涉及報應,但果報僅再生為人,而不是去了另一個非現世的境界。使到世人對於一些偉人雖然生前功績彪炳但死於非命的史實,感到道德和因果上迷惑。
直到約在三千多年前,開始古埃及與古印度等出現了新的教義:
認為人死後,因為生前的行為給世人與神明正面的評價,得到後人的供奉英雄和聖人,並認為他們可能與神在一 起,或者到一個專屬的場所中得到永享的仙福。
這便是天堂觀念的起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