劇情簡介
非洲肯亞的美麗海灘成了上了年紀的歐洲女人夢想的愛情天堂。但在這個天堂里,愛情只是一種赤裸裸的交易。這裡有許多膚色黝黑,年輕英俊的男子靠向這些他們稱為“糖媽媽”的外國遊客出賣色相為生。
50歲,身材臃腫已有一個快成年女兒的特麗莎,帶著從年輕男人身上找回失去的青春的夢想來到這個天堂, 很快地,她就結識了幾個像她一樣,抱著同樣希望的女伴。
酒店前面的海灘上站滿了等待這些“糖媽媽”的年輕男人。但是每一次的邂逅為特麗莎帶來的是更多的失望和苦悶。 在她生日的那一天,她的同伴們帶來了一個身上沒有一塊贅肉的年輕人作為她的生日禮物,年輕人為她們表演了一場脫衣舞。但即使在幾個女人多次挑逗下,他總是硬不起來,令到她們掃興至極。派對結束後,夜深人靜之際,受到孤獨和情慾煎熬的特麗莎,找來了一個酒店的雇員。但是這個雇員還是有他的一份自尊心,拒絕了特麗莎的口交要求。這一刻,特麗莎的夢想徹底幻滅。
演職員表
演員表
角色 | 演員 |
特麗莎 | 瑪格麗特·提塞爾 |
蒙加 | Peter Kazungu |
特麗莎的朋友 | Inge Maux |
加百利 | Gabriel Mwarua |
Salama | Carlos Mkutano |
海濱服務員 | Josphat Hamisi |
馬蓮恩 | 梅拉尼·倫茲 |
特麗莎妹妹 | 瑪莉亞·霍夫斯塔特 |
導遊 | Livingson Nyambu |
發起人 | Tobias Kasiwa |
蒙加的妹妹 | Leonora Migide |
脫衣舞者 | Anderson Mutisya |
Katze | Rolli |
職員表
製作人 | MichaelAndré、PhilippeBober、ChristineRuppert、尤里西·塞德爾、KonstantinSeitz |
導演 | 尤里西·塞德爾 |
副導演(助理) | DanielHösl |
編劇 | 尤里西·塞德爾、維羅妮卡·弗蘭茲 |
攝影 | 愛德華·拉奇曼、WolfgangThaler |
剪輯 | ChristofSchertenleib |
選角導演 | EvaRoth |
藝術指導 | Andreas Donhauser、Renate Martin |
服裝設計 | Tanja Hausner |
演職員表參考資料
角色介紹
| |
| |
|
角色介紹參考資料
獲獎記錄
獲獎時間 | 獎項名稱 | 獲獎方 | 獲獎情況 | |
2012年5月27日 | 第65屆坎城電影節 | 金棕櫚獎-最佳影片 | 《天堂:愛》 | 提名 |
2012年12月1日 | 第25屆歐洲電影獎 | 最佳女演員 | 瑪格麗特·提塞爾 | 提名 |
2013年10月25日 | 第26屆東京國際電影節 | 世界焦點單元 | 《天堂:愛》 | 入圍 |
製作發行
主創單位
製作單位 | Société Parisienne de Production、ORF Film/Fernseh-Abkommen(奧地利);Tatfilm、Ulrich Seidl Film Produktion GmbH 、ARD Degeto Film GmbH、WDR/Arte(德國);Arte France(法國) |
發行單位 | Eye Film Instituut(荷蘭)、Neue Visionen Filmverleih(德國)、 Stadtkino Verleih(奧地利)、Strand Releasing(美國)、Against Gravity(波蘭) |
影片上映
上映國家 | 上映時間、細節 | 上映國家 | 上映時間、細節 |
法國 | 2012年5月18日(坎城電影節) | 捷克 | 2012年7月1日(卡羅維發利電影節) |
法國 | 2012年7月4日(羅謝爾電影節) | 波蘭 | 2012年7月27日(新天地電影節) |
俄羅斯 | 2012年8月16日 | 波蘭 | 2012年9月7日 |
匈牙利 | 2012年9月20日(詹姆斯國際電影節) | 匈牙利 | 2012年10月18日 |
挪威 | 2012年10月19日 | 2012年11月7日(塞薩洛尼基國際電影節) | |
荷蘭 | 2013年1月3日 | 德國 | 2013年1月3日 |
法國 | 2013年1月9日 | 比利時 | 2013年1月9日 |
希臘 | 2013年2月14日 | 韓國 | 2013年10月17日 |
*影片上映參考資料 |
影片評價
《天堂:愛》涉及多次男女全裸鏡頭。導演尤里西·塞德爾用冷幽默調侃的方式殘酷地展現了人物對性慾和愛情的渴望,並穿插親情的缺失。於是,整部電影儘管畫面明亮,景色宜人,照應了片名的“天堂”,實際上卻是一曲悲歌,片中女性其實走入的是一個毫無真情的“人間地獄”。
該片的缺陷在於重複的暴露性愛鏡頭過多,容易引起觀眾接受度的反彈,而且對於肯亞當地黑人赤裸裸的負面描寫,也容易引起種族歧視的解讀。(鳳凰娛樂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