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天劍”Ⅰ型是在美國AIM-9N飛彈的基礎上研製的一種屬於第三代的紅外近距格鬥飛彈,
性能接近美國的AIM-9L。該彈已於l991年開始裝備使用,以替代台灣現役的AIM-9N型飛彈。說明
“天劍”Ⅰ型飛彈的研製工作始於80年代初,其外形與AIM-9L非常相似,也採用鴨式布局和前翼操縱、尾翼穩定的方式控制飛行。該彈裝有一台改進型固體火箭發動機,飛彈點火離架後,硝煙消散較快,不易被目標機發現。“天劍”Ⅰ型的導引頭採用製冷型銻化銦探測組件,具有較高的靈敏度和較強的抗干擾能力,可全向攻擊。其彈頭內裝有主動雷射近炸引信,並採用環形破片殺傷戰鬥部。
重量:90千克
長度:3.87米
彈體直徑:0.127米
最大射程:l8千米
有效射程:5千米
最大飛行速度:M2.5
台軍武器配備
台軍目前裝備的空對空飛彈有“天劍Ⅰ”型(300枚)和“天劍Ⅱ”型(400枚)、“米卡”(1200枚)、R550“魔術Ⅱ”(480枚)、AIM-9M“響尾蛇”(900枚)、AIM-120“鷹”(800枚)、“麻雀”AIM-7M(600枚)。台軍空空飛彈主要以對外採購為主,少量自行研製。
“天劍Ⅰ”型近距空空飛彈
這種飛彈是台灣中山科學研究院自行研製的第三代近距空空飛彈。“天劍Ⅰ”型於20世紀80年代初開始研製,1987年研製成功,採用紅外製導,具有全向攻擊能力,性能接近美制AIM-9L“響尾蛇”飛彈。現已完成戰備生產,共生產了約300枚。
目前中山科學研究院正在實施一項“紅影計畫”,目的是研製新一代的近距空空飛彈,以取代現役的“天劍Ⅰ”型飛彈,計畫在2010年服役。
“天劍Ⅱ”型中距空空飛彈
這種飛彈是在美國技術支持下台灣自行研製的,1994年定型,1995年服役。彈重185公斤,直徑19厘米,彈長3.59米,主要用於裝備台灣空軍的IDF“經國”號戰鬥機。它的設計以美國空軍的AIM-7M“麻雀”飛彈為藍本,具有仰射及俯射的功能,對於在戰機上方與下方的目標,均可進行攻擊。
“天劍Ⅱ”型空空飛彈目前已經進入批量生產階段,首批40枚已交付,現正在生產經過局部修改的第二批40枚飛彈,預計總共將生產400枚以上。目前IDF戰鬥機所裝備的“天劍Ⅱ”型空空飛彈的最大有效射程已由原來的74.1公里提高到92.6公里。此外,台灣中山科學研究院目前還在進行“天劍Ⅱ”彈的艦射型/陸射型及反輻射型的研製工作,艦射型/陸射型將可能採用燃氣舵式推力矢量控制系統。
“米卡”中距空空飛彈
由法國馬特拉公司研製的這種飛彈採用兩種可互換的導引頭,一種是主動雷達導引頭,另一種是被動紅外導引頭。由於採用紅外熱成像和主動雷達兩種制導方式,使它具有超視距和“發射後不用管”的能力,因而使其成為第一種具有能在1-50公里範圍內攔截目標能力的飛彈。對歐洲生產的飛彈而言,它是第一枚可以同時攻擊多個不同目標的飛彈。
為促成台灣方面訂購“米卡”飛彈,法國多次派出軍事和技術專家前往台灣指導台空軍進行相關試驗。1997年12月,台空軍第一個“幻影2000”戰鬥機中隊成軍服役後不久,便進行了首次“米卡”飛彈發射試驗。據台軍方的演習公告稱,首輪試射的數枚“米卡”飛彈全部命中目標。而且同其它兩種同類飛彈的性能比較來看,“米卡”飛彈也占有明顯優勢。這最終促使台軍達成了採辦意向,而且首批便採購了960枚該型飛彈。具有諷刺意味的是,為了與美國人爭奪市場,法國的“米卡”飛彈最先裝備的不是法國空軍,而是台灣空軍的“幻影2000”戰機。
R550“魔術Ⅱ”型飛彈
這型飛彈為近距空空飛彈,最大射程10公里,最小發射距離300米,最大速度3馬赫,為法國馬特拉公司製造。R550“魔術Ⅰ型”1971年進行首次試射,1975年開始進入法國空軍服役。由於“魔術Ⅰ型”的紅外線尋標器靈敏度並不高,只能進行追尾攻擊。20世紀70年代末期,馬特拉公司開始改良“魔術Ⅰ型”,1985年,法國空軍開始接收R550“魔術Ⅱ型”,其採用全向位紅外線尋標器,具對頭攻擊能力,而且掛載裝備時間也較“魔術Ⅰ型”縮短許多。同時具備紅外線反反制能力,敵機拋射的熱焰彈也無法騙過它。“魔術Ⅱ型”將“魔術Ⅰ型”的紅外線近發引信改成無線電近發引信,火箭推進器的推力也增加10%,其彈頭破壞半徑約5米。可採用紅外線尋標器鎖定模式或戰機雷達鎖定模式發射。
“響尾蛇”AIM-9M飛彈
該型飛彈是1971年美國空軍和海軍共同委託雷錫恩公司研製的近距格鬥飛彈,1977年投入生產。該彈以AIM-9H為基礎,為了提高格鬥能力,主要對控制艙和近炸引信進行了改進。
該彈為被動式紅外製導,採用銻化鋼光敏元件加氬氣製冷的控測器,使飛彈具有前半球的探測能力;舵面為雙三角形(即帶邊條的三角形),大大增強了飛彈的機動能力;採用主動式雷射近炸引信,可以精確控制炸點;採用環形連續桿式預製破片殺傷戰鬥部,工作時主裝藥從兩側同時均勻引爆,使預製連續桿均勻地形成環狀,然後變成破片散布,可消除殺傷效果對飛彈和目標的遭遇角的依賴性。
該飛彈的最大射程為7公里,最大使用高度大於15公里,最小允許距離為500米,最大過載為26-35G,彈長2.87米,全重87公斤。自1981年以來多次在戰爭中使用。
“鷹”AIM-120飛彈
1975年11月以來,美國空軍和海軍對未來20-30年空中威脅進行了分析,認為1985-2005年間,空中的威脅主要來自5.6-74公里內的攻擊,為此提出研製先進中距空空飛彈。
該彈由休斯公司和雷錫恩公司主承包,於1977年開始研製,1981-1986年以來完成多次空中試驗。採用複合制導(指令慣導+慣導+主動雷達制導)方式,制導精度高,抗干擾能力強;具有發射後不管能力;可全天候使用;可同時攻擊多個目標;機動性好;配用多卜勒近炸引信,起爆準確;採用破片殺傷戰鬥部。最大射程65-75公里,最小允許發射距離小於800米,最大使用高度20公里,最大速度4馬赫,彈長3.55米,全重150公斤。
AIM-7“麻雀”中距空空飛彈
第一枚“麻雀”空對空飛彈AIM-7A於1956年正式服役。後來還有AIM-70、AIM-7E、AIM-7E2、AIM-7F、AIM-7M、AIM-7P及AIM-7R等改良型出現。美國在越戰期間大量使用的AIM-7E於1962年開始服役,其在越戰期間的表現並不理想,命中率比“響尾蛇”飛彈低。
AIM-7E的下一代改良型為AIM-7F,彈頭及射程均較AIM-7E大,在1975年開始服役。“麻雀”飛彈一直到AIM-7F才有了令人滿意的表現,AIM-7F採用無線電近發引信,能以彈射方式發射,時間約2秒鐘;另一個改良是尋標器改為錐形掃描方式,擁有俯視、俯射能力,基本上也能過濾地面及海面雜波,但經過使用後發現,AIM-7F很容易因電子干擾而錯失目標。
最新型的AIM-7R“麻雀”空對空飛彈在1988年進入全程發展階段,採用多模式紅外錢尋標器及半主動雷達尋標器,電子反制能力特彆強大。
台軍在1992年訂購150架F-16戰機時,也購買了600枚AIM-7M“麻雀”飛彈,作為F-16戰機的中程打擊火力,其已隨F-16戰機自1997年起陸續進入台軍服役。
空空飛彈的平台
IDF飛機主要裝備“天劍Ⅰ”、“響尾蛇”、“天劍Ⅱ”。最大載彈量4噸。該機可掛“天劍Ⅰ”或“響尾蛇”空空飛彈4枚、“天劍Ⅱ”飛彈2枚。該機的空戰武器主要是“天劍Ⅰ”、“天劍Ⅱ”型空空飛彈和20毫米“火神”式航炮。由於配掛第三代空空飛彈,IDF飛機能實施追尾攻擊、迎頭攻擊和近距離機動攻擊等多種攻擊方式,具有較強的空對空攻擊能力,具有一定的超視距作戰能力。
“幻影2000-5”型飛機可掛載“魔術”近距空空飛彈2枚、“米卡”中距空空飛彈4枚。“魔術”、“米卡”飛彈匹配使用,使“幻影2000-5”型飛機具有良好的近距格鬥能力和超視距作戰能力,可同時跟蹤8個目標,攻擊4個目標。
AT-3B輕型攻擊機翼尖可掛2枚“響尾蛇”空空飛彈。
F-16飛機主要配掛AIM-9M型“響尾蛇”格鬥飛彈、AIM-7M型“麻雀”飛彈、“鷹”AIM-120飛彈,因而其近距格鬥能力較強,具有較強的超視距作戰能力,對空中目標有較大的威脅。
參考資料http://www.china.com.cn/chinese/junshi/4762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