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主教汕頭教區

天主教汕頭教區(Dioecesis Scianteuvensis)是羅馬天主教在中國廣東省東部設立的一個教區。 歷史1914年4月6日,廣東代牧區分為廣州代牧區和潮州代牧區,均由法國巴黎外方傳教會負責。1915年8月18日,潮州代牧區更名為汕頭代牧區。1929年,劃出大埔、梅縣、興寧、平遠、蕉嶺、五華6縣,成立嘉應教區,歸美國瑪利諾外方傳教會管理。 1946年4月11日,汕頭代牧區升為汕頭教區。

潮汕教區

天主教汕頭教區 天主教汕頭教區

澄海區 道光三十年(1850)法籍布塞克神父到澄海傳教,於同治九年(1870)在吳厝村習德巷內建小教堂,光緒二十五年(1899)再在吳厝村溝建一哥德式教堂為本堂,並以此為中心,先後在樟林、鹽灶、百二兩、東湖、福洋等村建立分堂和祈禱點。民國4年(1915)在吳厝村辦伯多祿修院,至民國19年(1930)遷往汕頭市。1952年,澄海縣教務劃分為蓮陽河以北、以南2個堂區。

 饒平縣 光緒十五年(1889)法籍譚立山神父到饒平傳教,在浮濱溪樓建小教堂,光緒二十二年(1896)又到黃岡傳教並建小教堂。光緒二十六年(1900)建霞饒大教堂。饒平縣教會分饒南、饒北兩個堂區。饒南堂區本堂設在霞饒教堂,管轄半天橋、洲、柘林、林厝棣、山尾、施厝、高厝鋪和仙春8個祈禱點。饒北堂區本堂設在葵坑教堂,管轄涸上、橫嶺、埔頂、馬徑、下田、溪樓、饒城等8個祈禱點,1949年饒北堂區合併於饒南堂區。
南澳縣 早在光緒十五年(1889)以前就有西班牙教士到南澳傳教,後往廈門。同年法籍譚立山神父到饒平建堂傳教後,才到南澳後江宮前村大橋頭購地建堂。以後南澳屬饒平縣堂區管轄,先後建赤石灣分堂、下松柏坑祈禱所。解放前有教徒167人。

百嶺堂區開始由法籍戴神父主持建一教堂,光緒十九年(1893)法籍明方濟神父接任本堂並於光緒二十四年(1898)再建一教堂,並建有神父樓、國小和育嬰堂。該堂轄神泉的文昌、周田的頭徑、奇訓、錫溪等村,並辦有明德國小和育嬰堂。

天主教汕頭教區 天主教汕頭教區

潮陽區,潮南區 分沙隴望上堂區和兩英古溪堂區。沙隴望上堂區轄雙山、神山、平湖、永安、田心、成田和家美七個村。光緒十九年(1893)沙隴村因房界械鬥訴訟,弱房村民開始入教,光緒二十六年(1900)於望上村建一小教堂,宣統二年(1910)擴建神父樓,法籍婁若望神父任本堂。民國3年(1914)由黃達儒神父接任本堂,民國4年(1915)法籍彭加里神父接任本堂至解放。

 兩英古溪堂區。光緒十三年(1887)法籍韋希聖神父到古溪傳教建教堂,宣統二年(1910)後相繼在仙城、白墳、許厝鄉、銅盂、潮下、蕭渡、司馬浦、溝頭、陳店、湖西、貴嶼、南陽、玉窖及谷饒等10多個村落建教堂及祈禱所。民國27年(1938)王致中神父接任本堂,後由莊嚴神父接任至解放。
潮安縣(前為海陽縣今改潮州市) 聖母進教之佑大堂和庵埠堂區。雍正二年(1724)潮州城已有教堂,後廢。光緒八年(1882)法國人就到潮州郡城於漁滄廟邊建教堂和洋樓。光緒十一年(1885)法籍布塞克神父呈請潮州府批准購地建教堂,是年奠基至光緒三十年(1904)建成聖母進教士之佑大堂。直轄崗山、浮崗、砂溪、賈里、人家前、玉窖、楓溪等地教堂和祈禱所。
庵埠堂區。光緒二十六年(1900)羅尚德在庵埠鎮內芒巷建一教堂,民國23年(1934)設定庵埠堂區,轄彩塘的仙樂及庵埠的文里、郭隴等村落。華籍黃若望神父為第一任本堂,辦樹德國小一所。民國35年(1946)由李元勛神父接任本堂。

揭陽市

天主教汕頭教區 天主教汕頭教區

分赤步堂區、榕城堂區和炮台堂區。

揭陽榕城教堂

赤步堂區:1865年法籍梅志遠神父先到白塔下隴村設點,傳教於龍尾、白塔、霖磐港尾、桂嶺、月城 寮東等區(鎮)農村。繼由法籍高而謙神父到桂嶺鎮赤步村買地建堂,再發展教務到玉湖、新亨等地,合為一個堂區。管轄赤步堂、港尾堂(即今之東風堂)鳳林堂、新亨堂、大山湖堂等11座教堂和21個祈禱點。 榕城堂區。[2]1885年由法籍丁熱力神父入榕城(玉窖)傳教,在天福市一小巷內,由教徒黃源科獻地初建教堂,名為道原齋。以後由法籍梅志遠神父接任本堂,轄榕城、仙橋、漁湖部分村落及喬南村、東山(尖浦)、錫場等區鎮鄉村小教堂和祈禱所8處,創辦道原國小,1923年改建成聖彌額爾大堂。1932年,汕頭伯多祿修院遷來榕城(玉窖)原道原國小校址,從此,榕城堂成為揭陽縣天主教會的中心。

炮台教區。1895年,梅志遠神父到炮台傳教,在炮台鎮橋仔頭尾建亞納堂,於1899年建成,並傳教於曲溪、雲路、地都、漁湖一部分及潮陽縣的關埠、西臚、金玉等區鎮村落,先後在范厝、新市、南潮、錢崗、西臚、寨頭、塘埔等地建教堂9座,教徒1000人,炮台亞納堂附辦溯原國小、診療所、育嬰堂等。
揭陽主要客語區(含揭西縣) 分洛田壩堂區、岸洋堂區、棉湖堂區、五經富堂區和河婆堂區、洛田壩堂區,轄尖田、坪上、連城、石內、大湖洋及普寧縣部分村落共6個祈禱點。1820年法籍石堅基神父由梅縣南下到大洋、河田等地傳教。1840年由法籍董中和神父主持設計建洛田壩天主教堂。洛田壩堂區辦有女修院、育嬰堂、海星國小和醫療室。
岸洋堂區。1857年法籍彭神父到西田、岸洋一帶傳教,發展很快。各村多有信徒移到岸洋來居住,形成教徒村,並建有教堂、樓房、國小。該堂轄桐樹坑、中崐心村、楊梅坪、石空尾、芋卑等祈禱所,有教徒803人。1878年後法籍恩利格神父在上砂鎮上山村一帶傳教,先後建北斗、上山教堂。
棉湖堂區。1892年,法籍曾德基神父到棉湖傳教,1908年由法籍樊懋超神父接任本堂,改建教堂在鎮內桂竹籃地方,辦有淮德國小,共有教徒200人。
五經富堂區。1903年法籍寶神父到五經富一帶傳教,在高厝寨建有教堂,辦國小一所。轄大北山一帶上圍、祠堂壩、大山湖、南鳳、慶美等15個村落的祈禱點,有教徒1068人。1905年寶神父又在大洋、箕頭湖、何樹堀建教堂,管轄豐順八鄉山一帶。
河婆堂區。1911年,法籍華美傳神父主持建造河婆教堂,將原洛田壩轄下的欣堂、祠堂埔、龍潭、沙隆、南山、上寮等18個祈禱點劃為河婆堂區,有教徒1300人。
普寧市 1850年,梅林鎮塗洋村村民往來於揭陽縣城、棉湖經商並信教,回來後帶動家人及親戚入教,並於1862年建起普寧市第一所小教堂。1890年法籍曾德基神父到南徑傳教。1908年法籍樊懋超神父在南徑圩建小教堂,後又在占隴新寮村建教堂。1893年,法籍柏耐寒神父從揭陽客語區大壩鎮橫山村傳教建堂,後以橫山為中心成為一個堂區。1850年—1926年,普寧縣先後建教堂15處。解放前全縣有教徒4000人。

惠來縣分葵潭堂區和百嶺堂區。葵潭堂區是天主教最早傳入汕頭教區崐的地方。1720年澳門西班牙多明吾會傳教士到石門坑村傳教,1850年由巴黎外方傳教士接管以後,建小教堂于吉成祠堂旁,1880年才建成一座西式教堂作為中心,並辦有國小。1984年教堂重新開放,堂區有教徒1696人。

歷史

天主教汕頭教區(Dioecesis Scianteuvensis)是羅馬天主教在中國廣東省東部設立的一個教區。管轄汕頭、潮州、汕尾、揭陽四市天主教會。

天主教汕頭教區 天主教汕頭教區

潮汕最早天主教堂

1914年4月6日,廣東代牧區分為廣州代牧區和潮州代牧區,均由法國巴黎外方傳教會負責。1915年8月18日,潮州代牧區更名為汕頭代牧區。1929年,劃出大埔、梅縣、興寧、平遠、蕉嶺、五華6縣,成立嘉應教區,歸美國瑪利諾外方傳教會管理。

1946年4月11日,汕頭代牧區升為汕頭教區。[4]

主要教堂

著名教堂是汕頭聖若瑟堂,位於汕頭市區外馬路133號。清光緒三十四年(1908年)創建。現為天主教汕頭教區主教座堂。現有建築是近年新建的,占地面積800多平方米,總建築面積約4000平方米,1999年12月12日落成使用。教堂首層為停車場,二層為禮堂,三層為主祭聖堂,四、五層為近似“U“字形聖堂,六、七層為羅馬式圓頂作鐘樓,頂端立十字架,總高度近38米。堂內設有椅座2000多個。

教徒分布

1949年,汕頭教區有外籍神父20人,華籍神父38人,教徒約30000人,其中市區教徒約2000人。至1987年,汕頭教區有神職人員11人(主教1人,神父10人),教徒43312人,其中汕頭市區2050人,潮州市1920人,揭西縣10979人,揭陽縣7656人,潮陽縣7500人,普寧縣4715人,惠來縣4302人,饒平縣2930人,澄海縣1001人,南澳縣259人

•實茂芳(Bishop Adolphe Rayssac, M.E.P. )1914 – 1935

•和敬謙 (Bishop Charles Vogel, M.E.P.)1935 - 1958

•蔡體遠 1981-2000 1920年生

活動和組織

活動

天主教汕頭教區 天主教汕頭教區

天主教傳入潮汕,[3]已有300多年之歷史。首先傳入惠來,次為潮陽、海陽(潮安)與澄海,而後及於內地。
1650年西班牙多明吾會派傳教士杜士比、丁熱力、歐巴澤等到澄海鹽灶鄉傳教,後中斷。

1720年,天主教澳門西班牙多明吾會傳教士到惠來葵潭石門坑村(距葵潭9公里)傳教。據袁中希神父在《方誌周刊》所載:“明末清初,葵峰林□已有天主教徒,而戴姓兄弟三人,□俗稱晉升神父,尤足證當日崇奉之盛況,戴姓三神父,一死於歐洲,一死於澳門,一死於湖南。”由此以及尚存的教徒墓碑,證清康熙年間該地已有天主教徒的存在。
據清嘉慶《澄海縣誌》載:1767年以前已有外籍神父到過澄海傳教。
1736年天主教開始傳入潮陽海門鎮,再傳到達濠的澳頭村。1820年,法籍石堅基神父(一說石堅基為美國馬利諾外方傳教士)從梅縣南下到揭陽縣大洋、河田(現屬揭西縣)等地傳教。1850年開始傳入普寧縣梅塘塗洋村。同時法籍布塞克神父也到澄海縣傳教。
17世紀中葉,葡萄劃(葡萄牙)多明吾會傳教士已到潮州府城傳教。1724年府城已有教堂之建築,面積2百方丈,後年毀棄。當時無恆住之教士,每隔一年或數年,則有福建之多明吾會教士或澳門之葡萄牙教士來此巡視教務。1850年,法國籍李神父到潮州巡迴傳教。同年,羅馬廷發通諭,汕頭地區傳教事務,由法國巴黎外方教會傳教士接替。1875年法國籍劭神父來潮協助傳教,廣設書齋,在府城置高三老厝為教堂,時潮州府已成為全潮天主教的中樞。1885年,法國籍布塞克神父呈請潮州府批准,在府城購地建大堂,1885年奠基,1904年建成,面積1242平方米,名為聖母進教之佑大堂,是省內僅次於廣州石室聖心堂的大堂。
1870年,天主教巴黎外方傳教會教士到汕頭埠傳教,首先在鎮邦街附近設立小教堂。1906年教徒倡建若瑟堂,由法籍都必師神父主持,1908年建成。
1914年,天主教廣州教區劃出汕頭教區。翌年,由法籍龔善傳神父主持設計,在汕頭外馬路96號(現107號)建主教樓,1918年建成。主教樓建築面積1433平方米,並附花園,成為汕頭教區的領導中心。天主教在市區的教堂,還有1944年建於原內馬路花園裡的崎碌海星堂,1947年建於烏橋石籬尾的耶穌君王堂,1948年建於西堤海的耶穌君王堂和德助撒堂,以及1866年建於達濠澳頭的露德聖母堂等。

組織

1848年,天主教法國巴黎外方傳教會,在廣州成立廣州教區,管轄廣東省天主教會。1914年以前,汕頭天主教會在行政上屬廣州教會,1914年從廣州教區劃出汕頭教會。翌年晉升法國籍實茂芳神父為首任主教,於汕頭設立主教公署,各地本堂區也相繼劃定,並派固定任堂神父。其轄地除汕頭外,計有潮安、潮陽、揭陽、澄海、普寧、惠來、饒平、豐順、大埔、梅縣、興寧、平遠、蕉嶺、五華、陸豐16縣及南山區。迨後,教徒日眾,地區分布也廣,於1929年劃出大埔、梅縣、興寧、平遠、蕉嶺、五華6縣,歸美國瑪利諾外方傳教會管理,本區則仍稱為汕頭教區。

(以上全部內容由李勉青整理編輯)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