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華商

天下華商

1.華商概況

世界上幾乎沒有第二個族群像華商這樣,即使遠在海外,仍願意並能夠對其母國的經濟發展給予如此的關注和投入。

遍布於世界168個國家和地區、總人數8700多萬、手中擁有資金2萬多億美元,中國的海外華商,憑著自身實力成為世界商團中一支不可忽視的勁旅,他們不僅是許多所在國家經濟發展的中流砥柱,也是中國自改革開放以來經濟發展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

2.華商——中國經濟的第二種力量

改革開放27年來特別是近20年來,中國經濟實現了一次又一次的歷史性突破,其中海外華商作出了不可或缺的重大貢獻。

長期關注海外華商的《人民日報海外版》台港澳僑部主任張何平至今還記得,2001年9月19日,在中國內地首次舉行的第六屆世界華商大會上,時任總理的朱鎔基動情地說:“迄今為止,在華投資的外資企業,大多數的項目和資金來自華商……中國經濟取得的輝煌成就,海外華僑華人功不可沒……你們的創業精神已經載入中國經濟發展的輝煌史冊!”

張何平介紹說,經中共中央批准、於1985年7月1日在北京創刊的人民日報海外版,作為中國改革開放的產物,是一份主要面向海外華僑、華人、台港澳同胞、海外留學人員、駐外機構工作人員的報紙。20年來,人民日報海外版一直關注華商這一群體在全球的發展,對華商的報導份量在國內媒體中一直是首屈一指的。

“華商是世界商團中一支不可忽視的勁旅”,中國市場學會分管海外華商服務工作的會長助理兼副秘書長張萍女士,近日在接受《中國經濟周刊》採訪時說。據她介紹,最新的權威資料顯示,遍布168個國家和地區的華人華僑多達8700多萬人,他們手中擁有的資金高達2萬多億美元,近17萬億元人民幣,超過2004年中國國內一年國內生產總值(13.6萬億元人民幣)。其投資能力令世界各國政府刮目相看,是不少所在國家經濟的中流砥柱。

中國社會科學院海外華人研究中心1995年起開始出版《世界華商經濟年鑑》。該年鑑前編委會副主任兼社長梁東升對《中國經濟周刊》回憶說,當時主要就是注意到華商對中國經濟的重要作用和影響,為了給國內外經濟界就此話題交流提供一個傳播平台,才開始創辦年鑑。

60%海外投資來自華商

從1994開始連續10年來,中國一直是世界上最大的引進海外投資的開發中國家,而海外華商更是其中的主力軍。

中國國際貿易促進委員會副秘書長王錦珍4月7日在西安舉行的中國國際投融資論壇上介紹說,1978年至今年2月底,中國累計批准設立外商投資企業51萬家,契約外資金額1.1萬億美元,實際使用外資5700億美元。

中國在2003年首次超過美國成為世界上最大外資引進國。2004年中國實際使用外資金額606億美元。目前華僑華人、港澳投資者在境內創辦的企業約占外資企業的70%,投資額約占利用外資總額的60%以上。

從資本的角度來看,如果說內資是支持中國經濟的第一力量的話,海外華商毫無疑問已經成為支持中國經濟的第二力量。

被稱為世界華人首富的港商李嘉誠及其兒子李澤楷,今年以來連續大規模投資內地的動作,可謂史無前例。

中央一系列房地產調控政策的出台,絲毫沒有減弱李嘉誠大舉進軍內地房地產市場的熱度。6月3日在“港洽周”簽約儀式上,香港和記黃埔地產有限公司副董事總經理徐建東與湖南望城縣人民政府負責人正式簽約,項目總投資5000萬美元;

5月25日,李嘉誠旗下兩大上市公司長江實業(0001.HK)與和記黃埔(0013.HK)聯合發布公告,宣布在天津、北京同時簽下兩個地產開發項目,總投資近兩億美元;

5月21日,海南省政府在新聞通報會上透露,香港和記黃埔董事局主席李嘉誠、“小超人”電訊盈科總裁李澤楷父子將首次聯手,開發海南三亞五大名灣之一—海棠灣,建設高檔酒店。另外,李澤楷正在積極與中國網通合作,發展旗下擁有的1700萬平方米土地;

除了房地產投資,5月初召開的西部項目洽談會上,陝西省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有關負責人介紹,和記黃埔已準備了10億元資金的項目,投資西部地區的中藥、醫療器械的研發、生產、銷售等項目的建設。

以李嘉誠等為代表的港商目前仍為內地吸引外資的最大來源,近年來更呈加速趨勢。2003年內地吸收香港直接投資項目13633個,契約港資金額407.1億美元,同比增長25.7%和61.5%。截至2003年底,內地實際共吸收港資2231億美元,占全國的44.5%。

從海外華商在國內各地從國內各省市的投資情況看,天津2004年以來華商投資項目已占外資企業的52.74%,契約投資額占全市外資金額的48.66%;海南目前已註冊成立的7000多家外資企業中,海外華商占了80%;安徽省所有外資企業中,海外華商占70%以上;石家莊現有三資企業585家,80%以上是華商投資的……

國務院僑務辦公室的統計資料表明,在中國內地已建立的60多個創業園區內,華僑華人創辦的高新技術企業已達5000多家,年產值超過100億元人民幣。

對於這些數字,國家發改委巨觀經濟研究院楊中俠分析說,2004年我國實際利用外資突破600億美元大關,表明國際資本和跨國公司非常看好我國的市場,同時也說明華商投資國內的積極性越來越高。2004年國家出台多部有關外商投資的政策法規、指導目錄、管理辦法等,並向外商擴大開放了更多的投資領域。這就在政策層面上為外商及華商提供了進入國內市場的保障,必將吸引更多海外華人投資中國。

扭轉外貿逆差 增加就業崗位

從1990年開始,我國扭轉了進出口貿易長期處於逆差的狀況。2003年末國家外匯儲備達4033億美元,居世界第2位,對防範金融風險和維護國家經濟安全起到了極為重要的作用。

“近幾年,投資和外貿是拉動國內經濟的兩架馬車,海外華商企業對國內的外貿出口起到了巨大的促進作用,應該說是促進國內出口的主力軍。” 6月16日,《中國對外貿易》英文版主編石淨,接受《中國經濟周刊》採訪時說。

據統計,我國出口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已由1978年的4.6%上升到2003年的31.1%。據測算,出口對經濟成長的貢獻大約在15%-20%之間,拉動經濟成長平均在1.5-2個百分點左右。2003年,進出口稅收占全國稅收總額的13.6%,涉外企業稅收占全國稅收收入的20.4%。從1990年開始,告別了長期以來的貿易逆差狀況。

據商務部統計,2004年國內外商投資企業出口總值已達3386.06億美元,同比增長40.89%,占全國外貿出口比重的57.07%.

華商企業在促進國內貿易發展的同時,還創造了新的就業機會。

博鰲亞洲論壇秘書長龍永圖在2004年底舉行的第六屆中國經濟學家論壇上駁斥“外資過剩論”時曾強調,“外資企業對增加國家稅收是一個方面,更重要的是外資進來幫助中國解決了就業問題”。

據測算,我國平均每1億美元出口可創造1.5萬個就業崗位,2003年出口4384億美元,可解決6500萬人的就業,其中加工貿易吸納的勞動力就在3500萬人以上。

“儘管海外華商企業在其中的份額沒有明確統計,但可以肯定的是,所占比例不會少,”石淨說,“與此同時,由於華商投資企業不少是中小企業,而且主要是勞動密集型的製造加工業,因此提供了大量的就業和工作機會。無疑,海外華商企業對緩解我國的就業壓力,解決就業問題作用很大”。

為國內市場經濟啟蒙

“在打工的過程中,內地人知道了什麼是市場,什麼是市場經濟。實際上,市場經濟從來都不可能靠計畫設定的模式來實現,如果那樣,也不是真正的市場經濟。如果說國內惟有溫州模式是內生型市場經濟的話,我國由東南沿海逐步內擴的其他地方的市場經濟模式基本上都是外生型的。”一直對華商經濟進行專業研究的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華商研究中心主任康榮平對《中國經濟周刊》分析道。

“這個外生,最初並非我們主動的選擇,而是因為開放政策吸引了海外華商尤其是港商三來一補的加工工業,然後不斷地傳染、滲透、蔓延、擴展、普及,使市場觀念和意識傳播給了內地。因此在實踐中,海外華商對我國計畫經濟向市場經濟的轉型發揮的實質性作用,可能是華商對中國經濟影響更為深遠的內容。幾乎可以說,沒有最初海外華商的商業啟蒙和市場啟動,就沒有現在的市場經濟。”

據了解,改革開放之初,在全球其他國家對中國還猶猶豫豫抱觀望態度的時候,由於與內地的“親緣、情緣”關係,首先進來的就是港台和其他海外華商的投資,當初甚至本身只是一些“僑匯”,除個別外,主要是中小企業和小額投資,領域也以“三來一補”加工工業為主,正是這些華人華商開拓進取精神,才使閩粵地區形成許多家電城、鞋城、服裝城,從而激活了地方經濟。

“這可以說是國內市場經濟最初的星星之火,”康榮平說,“我小時的一個同學就是這么成為現在的一個企業大老闆的,他最初南下到廣東一個港資服裝廠打工,從小工到車間主任,再到廠長,最後獨立出來自己做企業,可以說是他的老闆帶出了他這個老闆”。有訊息稱,目前每年從海外匯入福建省的僑匯至少在200億元人民幣以上,已成為福建省民間遊資和銀行存款的重要來源。據國家外匯管理局福建省分局統計,2001年至2004年福建省因私涉外收入共111.25億美元,折合人民幣920億元,相當於同期全省本外幣儲蓄存款增加額的59.2%。

“他們憑藉特有的華商網路和適應駕馭市場的經驗,幫助和影響中國內地企業家擺脫傳統計畫經濟的束縛,實現從計畫到市場的平穩轉軌過渡。這恐怕是海外華商為中國經濟建設和改革開放事業起到的最重要的作用。”原全國工商聯副主席、現中國民營經濟研究會會長保育鈞作為2001年第六屆世界華商大會的新聞發言人,曾對海外華商作出評價。

美國前總統經濟顧問瑟羅或許更是“旁觀者清”:“海外華商對中國大陸的改革的最大貢獻,不僅是投資,而且是教會了他們民族同胞運用市場經濟的遊戲規則”。

中國走向世界的橋樑

“21世紀,有人認為是美國世紀,有人認為是中國世紀,有人認為是歐洲世紀,我更傾向於是華人世紀,”社科院世界華商研究中心主任康榮平不無感慨,“包括中國人在內的華人在世界上不僅人口最多,在全球168個國家都能見到華人,分布最廣。如果將中國大陸、港澳台,還有海外華商這幾個經濟體加起來的話,這個規模和實力是全球首屈一指的。”

中國社科院民族所華人研究中心的單純博士也認為:“海外華商對中國經濟最大貢獻之一,是他們在中國投資,幫助國人在接受市場經濟概念上具有巨大的影響,使中國社會變革的成本最低,使中國納入世界經濟體系中。這也是對世界經濟的巨大貢獻。”

包括美國前國務卿基辛格在內的一些外國政要,在比較了中國與俄羅斯經濟改革和吸收外資情況後,認為中國的成功在很大程度上得益於海外華人華僑的積極參與,俄羅斯就缺乏這樣一批“海外俄商”。

有媒體評論說,如果在每一個存在華人社團的城市上標註一面小紅旗,那么地圖就會變成一張紅紙。目前在全球分布著成千上萬個華人社團,星羅棋布的華人商會,既是聯繫華人社會的紐帶,也成為與國內保持血脈關係的民間橋樑。

如果說以往華商更多的是在“導入”外資,今後,在中國企業走出去的過程中,一些在海外具有較高信譽的華商將充當中介和橋樑。

據了解,方正集團在馬來西亞的分公司總經理鄭雲誠上任前是當地著名的華裔詩人和社會活動家,而日本方正的總裁管祥紅是在日本留學的前北京大學學生。由於他們都深諳兩地的市場和文化,為方正在當地的發展起到了積極的作用。2000年,日本軟銀投給日本方正1000萬美元,當時,日本方正的估值高達7000萬美元;2002年4月,馬來西亞方正在馬來西亞證券交易所成功上市,募集資金877萬馬幣,從而成為內地企業在馬來西亞上市的第一家公司。

約翰。奈斯比特在《亞洲大趨勢》里說過:“華人社團是宗族和同鄉組成的公司和企業網,各企業之間層層連線,規模不斷擴大,直至覆蓋全球,用個形象的比喻,它就像當今的互聯式電腦網路。”

分析人士認為,海外華商成功的一個至關重要的深層因素是他們將中華傳統文化、本土文化和西方文化融入自己的企業文化中,這種結合對中國企業的國際化和全球化提供了一個順暢而便利的通道。

在全球化時代,文化是一個民族、一個國家的國際競爭力的核心要素之一,是支持民族和國家經濟發展的最重要的“社會資本”。經濟衰敗往往是文化衰敗的前兆,而經濟崛起往往預示了文化的復興。有學者建議,中國持續的經濟發展為文化復興奠定了基礎,提高了中國人的文化自信心,通過文化重建強化民族凝聚力,同時通過文化重建在全球範圍內整合資源,建設以華人為基礎的、超越國界的“文化中國”,並藉此提高中國的國家競爭力,為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奠定基礎。

3,華商代表人物——李嘉誠

null李嘉誠

李嘉誠,男,漢族。

1928年7月29日出生於廣東潮州市北門街面線巷五號的祖家(今屬潮州市湘橋區)
星座:獅子座
生肖:龍
綽號:幼時校友叫他“李大頭”
1. 家庭情況
父親李雲經,母親莊碧琴
弟弟李嘉昭,已故,妹妹李素華
已婚,妻子莊月明,跟李嘉誠誕下兩子:長子李澤鉅,已婚,妻子王富信,1996年,(李澤鉅大女兒李燕寧出世,次女於2000年6月出生,2004年8月5日,李澤鉅的第三個女兒出世,2006年李澤鉅兒子出生,這是李嘉誠的第一個男孫。)
李嘉誠幼子李澤楷
2.人生經歷
⊕1928年,7月29日出生於廣東潮州,父親是國小校長。
⊕1932年,9月進入北門街觀海寺國小讀書
⊕1940年,為躲避日本侵略者的壓迫,全家逃難到香港投靠親戚。年底進入香港的中學讀國中。
⊕1943年,父親李雲經病逝。為了養活母親和三個弟妹,李嘉誠被迫輟學走上社會謀生。李嘉誠當時為一間玩具製造公司當推銷員。工作雖然繁忙,失學的李嘉誠仍用工余之暇到夜校進修,補習文化。
⊕1948年,由於勤奮好學,精明能幹,不到20歲的他便升任塑膠玩具廠的總經理。[1]
⊕1950年,李嘉誠把握時機,用平時省吃儉用積蓄的7000美元在筲箕灣創辦了自己的塑膠廠,他將它命名為“長江塑膠廠”。
⊕1958年,李嘉誠在北角購入一幅地皮,興建一幢12層高廠廈,正式介入地產市場。他獨到的眼光和精明的開發策略使“長江”很快成為香港的一大地產發展和投資實業公司。
⊕1963年,與莊月明女士結婚。
⊕1964年,8月長子李澤鉅出生。
⊕1966年,10月次子李澤楷出生。
⊕1967年,左派暴動,地價暴跌,李氏以低價購入大批土地儲備。
⊕1972年,“長江實業”上市,其股票被超額認購65倍。到70年代末期,他在同輩大亨中已排眾而出。
⊕1978年,與國家領導人鄧小平會面。
⊕1979年,“長江實業”宣布與滙豐銀行達成協定,斥資6.2億元,從滙豐集團購入老牌英資商行--“和記黃埔”22.4%的股權,李嘉誠因而成為首位收購英資商行的華人。
⊕1984年,“長江實業”又購入“香港電燈公司”的控制性股權。
⊕1986年,進軍加拿大,購入赫斯基石油逾半數權益。
⊕1986年,5月1日李嘉誠母親逝世。
⊕1986年,6月20日國務院總理趙紫陽會見了李嘉誠。
⊕1987年,聯同2名華資大亨李兆基及鄭裕彤,成功奪得溫哥華86年世界專覽會舊址的發展權。
⊕1990年,1月份,夫人莊月明女士突發心臟病逝世。
⊕1994年,所管理的企業除稅後贏利達28億美元。
⊕1995年,12月長江實業集團三家上市公司的市值,總共已超過420億美元。
⊕1999年,長江實業集團除稅後盈利達1,850億港元。
⊕2000年,長江實業集團總市值約為8,120億港元。
3.歷年得獎紀錄
⊕ 1981年,獲委任為太平紳士
⊕1981年,獲選為“香港風雲人物
⊕1986年,2月6日香港《信報》排出香港十大財團,長實系四家上市公司市值達三百四十三億港元,名列榜首
⊕1986年,3月25日香港大學授予李嘉誠名譽法學博士
⊕1986年,被比利時國王封為勳爵
⊕1986年,香港大學校監、港督尤德爵士授予李嘉誠名譽法學博士稱號。
⊕1989年,1月1日獲英女皇頒發的CBE勛銜
⊕1989年,6月獲加拿大卡加里大學授予的名譽法學博士學位
⊕1990年,12月15日港督衛弈信向李嘉誠頒發“商業成就獎”
⊕1992年,4月28日北京大學授予李嘉誠名譽博士稱號
⊕1994年,被評選為1993年度香港商界“風雲人物”
⊕1994年,11月22日獲《亞洲周刊》頒發的首屆“企業家成就獎”
⊕1995年,12月1日被(香港)“國際潮團聯誼會”推舉為大會名譽主席
⊕1996年,第三期《資本》雜誌公布香港華人富豪榜,長實系三間上市公司市值3,250億港元,占全港上市公司總市值的13.7%,居華人財團榜首;個人資產600億港元,並列全港華人富豪第2名
⊕1999年,《福布斯》(Forbes)世界富豪排名榜中位列第十,是亞洲首富
⊕1999年,4月被英國《泰晤時報》選為千禧年企業家年獎大獎
⊕1999年,5月被英文版的《亞洲周刊》,評選為亞洲區五十位最具權力人物之一
⊕1999年,獲英國劍橋大學榮譽法學博士
①1995年-1997年出任特區籌備委員會委員
②1992年被聘為港事顧問
③1985年出任基本法起草委員
④1979年與霍英東等人出任中國國際信託投資董事
4.公益事業
1981年創立汕頭大學,至今對大學的投資已過31億港元(包括長江商學院)。
1987年,他捐贈5000萬港元,在跑馬地等地建立3間老人院。
1988年,捐款1200萬港元興建兒童骨科醫院。並對香港腎贓基金、亞洲盲人基金、東華叄院捐資1億港元。
1989年,捐贈1000萬港元,支持北京舉辦第11界亞洲運動會。
1991年,李嘉誠向英國保守黨捐贈10萬英鎊作競選費用,引發英國兩大政黨爭議。2004年的印度洋大地震曾捐助300萬美元賑災。
1997年,北京大學100年校慶期間,李嘉誠基金會向北京大學圖書館捐贈1000萬美元,支持新圖書館的建設。
1999年,李嘉誠基金會捐款4千萬港元予香港公開大學,香港公開大學將設於信德中心的持續及社區教育中心命名為李嘉誠專業進修學院。
2002年李嘉誠海外基金建立長江商學院,是中國第一所也是唯一一所實行教授治校的商學院。2003年11月MBA第一批學員入校,MBA學員GMAT入學成績高居亞洲首位,現在已在北京 上海 廣州等地設立學校,目前是中國最著名的十大商學院之一,目標是用十年的時間進入世界十大商學院之列。
2004年南亞海嘯,李嘉誠透過旗下的和記黃埔及李嘉誠基金會,共捐出300萬美元予受災人士。
2005年5月,李嘉誠向香港大學醫學院捐出港幣10億元以資助醫科學生及醫學研究用,香港大學校長徐立之稱將重新命名香港大學醫學院為“香港大學李嘉誠醫學院”,並於2006年1月1日正式易名,此次轉名引起社會巨大爭議。
2005年10月10日基金會與和記黃埔合共捐出50萬美元予巴基斯坦地震災民。
2005年11月,李嘉誠(加拿大)基金向加拿大多倫多聖米高醫院捐出2500萬元加幣(當時約1億6仟4百75萬港元),興建以他命名的醫學教育大樓。於2009年落成。
2007年3月,李嘉誠向新加坡國立大學李光耀公共政策學院捐款1億新加坡幣(逾5億港元),創立教育及學術發展基金,設立教授席及40個碩士獎學金等。志在培育區內公共管治人才。這筆捐款一半由李嘉誠基金會捐出,其餘則由長江實業(集團)有限公司及和記黃埔有限公司分別捐出四分之一。獲捐款的公共政策學院院長布巴尼表示,新增獎學金將惠澤中國大陸、香港、印度、越南、東南亞等國家及地區,新加坡學生亦可受惠。繼香港大學醫學院後,新加坡國大校園內一幢建築物,將其中一幢建築物命名為“李嘉誠大樓”。
在新界粉嶺的東華三院李嘉誠中學,亦是以他命名的。校內不少設施的建設費用亦是由他捐贈的。這包括學校在禮堂的冷氣系統和建造校舍新翼之費用。
2008年3月十九日,李嘉誠致函中央政府駐港聯絡辦公室主任高祀仁,再以李嘉誠基金會、長江集團、和記黃埔集團的名義捐款一億元人民幣,用於為災區學生設立特別教育基金。
加上此前李嘉誠教育基金捐出的三千萬元人民幣,李嘉誠捐款已達一億三千萬元人民幣。 李嘉誠在信件中稱,自四川省發生重大震災以來,本人每日密切關注災情發展,並於災後立即以基金名義認捐三千萬元人民幣(未計集團名下其他公司之捐款),冀能盡一分之力。從過去一個星期以來報導所見,災區同胞情況之慘重,感同身受,不禁愴然。現再以基金會名義捐款四千萬元、長江集團及和記黃埔集團各三千萬元,合共一億元人民幣,捐款將獲教育部配套,用於為區內受災學生(包括大、中、國小)設立特別教育基金,使獲得資助生活費及學費以作日後繼續升學之用。
2009年4月22日,李嘉誠旗下長江集團、和記黃埔聯合向2010年上海世博會中國館捐贈人民幣1億元人民幣。

4,華人海外跨國公司

--------------------------------------------------------------------------------
美洲
1、國際聯合計算機公司 (Computer Associates Int1 Inc) 王嘉廉
2、慧智公司 (wyse Tech.Inc) 謝家鵬
3、旭電公司 (Solectron Corp) 陳文雄
4、西湖集團 (Westlake Group) 張濟民
5、Cortelco集團 李信鱗
6、童子軍產業 (bugle Boy Industries) 毛昭寰
7、科瑪格有限公司 ( Komag Inc) 陳都
8、全威國際控股有限公司 (Roly International Holdings Inc) 王祿威
9、善美集團 (Semi-Tech Group) 丁謂
10、方大集團 (Fanta Group) 張福祿
11、巴西石化集團 (Petropar) 林訓明
歐洲.大洋洲.日本
12、大龍食品公司 (Daloon Food) 范歲久
13、格林柯爾公司 (Greencool) 顧雛軍
14、荷蘭歐亞花卉集團 (Euro-Asia Flowers) 楊斌
15、李氏公司 (Lee’s Company ) 李華業
16、日清食品公司 (Nissin Food Producls ) 吳百福
17、微笑堂 (Nikoniko Company ) 林康治
東南亞
18、卜蜂/正大集團 (Charone Pokphand) 謝易
19、盤谷銀行 (Bangkok Bank) 陳臣
20、泰國石化工業集團 ( TPI Group) 廖漢渲
21、順和成集團 (Soon Hua Seng) 張錦程
22、波.乍侖攀集團 陳興勤
23、國泰信託集團 (Cathay Trust Group) 鄭明如
24、協聯集團 (Saha-Union Group)
25、郭氏兄弟集團 (Kuok Brother Group) 郭鶴年
26、豐隆(馬)集團 (Hong Leong Group,Malaysia) 郭芳楓
27、常清集團 (Rimbunan Hijau Group) 張曉卿
28、馬婆控股集團 (MBF Group) 雷賢雄
29、成功集團 (Berjaya Group) 陳志遠
30、立達環球公司 (Leader Universal) 方木山
31、馬聯工業集團 (MUI Group) 謝氏家族
32、金獅集團 (Lion Group) 鍾廷森
33、雲項集團 (Genting) 林梧桐
34、吉隆坡甲洞集團 (KL-Kepong) 李萊生
35、南源永芳集團 (Nan Yuan Yin Fong) 姚永芳
36、鋼山公司 (Kanzen Bhd) 林金煌
37、伊克蘭公司 (Ekran) 陳伯勤
38、三林集團 (Salim Group) 林紹良
39、金光集團 (Sinar Mas Group) 黃奕聰
40、力寶集團 (Lippo Group) 李文正
41、大馬集團 (Dnarmala Group) 吳家熊
42、巴里多太平集團 (Barito Pacific Group) 彭雲鵬
43、三寶那集團 (Sampoerrna) 林生智
44、金鷹集團 (Rajagaruda Mas) 陳江和
45、納潘集團 (Napan) 林運豪
46、格瑪拉集團 (Gemala Group) 林綿坤
47、陳永栽企業集團 (Business Group of Lucio Tan) 陳永栽
48、亞洲世界(國際)集團 (Asiaworld International Group) 鄭周敏
49、黃登士集團 ( Uy Tengsu Group) 黃登士家族
50、首都銀行 (Metrobank) 鄭少堅
51、SGV會計師行 (Sycip,Gorres,Velayo&Co) 薛華成
52、快樂蜂食品公司 (Jollibee Food) 陳覺中
53、晨光食品公司 ( Li WayWay) 施恭旗
54、華昌國際公司 (Wah Chang Int”I corp) 李國欽
55、楊協成公司 (YHS Ltd ) 楊景連
56、愛捷特 (Aztech Systems) 文漢耀
57、豐隆(新)集團 (Hong Leong Group of Singapore) 郭芳楓
58、創新科技公司 (Creative Technology Ltd) 沈望傅
59、聯合工業集團 (UIC Group)
60、IPC集團 嚴名熾
61、花莎尼集團 (Fraser & Neare Group) 范佑安
62、吉寶集團 (Keppel Group)
63、華僑銀行 (OCBC李成偉
64、大華銀行 (United Overseas Bank) 黃慶昌
65、旺旺控股 (Want Want Hoidings)
66、華利達控股 (Hwa Tat Lee Holdings) 潘用品
67、第一家食品廠集團 (Tee Yih Jia Food) 魏成輝
68、大眾鋼鐵 (Nat Steel)
69、維信集團 (WBL Corporation)  唐義方
70、安特工程 (Amtek Engineering)
71、亞洲太平洋釀酒廠 (Asia pacific Breweries)
72、康元集團 (Khong Guan) 周子敬
中國香港
73、和記黃埔 (Hutchison Whampoa)  李嘉城
74、新世界發展集團 (New World Development)  鄭裕彤
75、永新集團 (Novel Group)
76、永泰集團 (Wing Tai Group)
77、德昌電機集團 (Johnson Electric Holdings) 汪穗中
78、寶光集團 (Stelux Group)  黃子明
79、Toppy集團
80、超群集團 (Maria Bakery)
81、永安集團 (Wing On) 郭志粱
82、達成集團 (Tak Sing Alliance Holding)  馬介璋
83、黛麗斯 (Top Form)  馮煒
84、質量國際 (QPL Int’I Holding)  李同樂
85、偉易達集團 (Vtech Hoiding) 黃子欣
86、金山工業集團 (Goldpeak)  羅仲榮
87、開達集團 (Kader Hoiding) 丁鶴壽
88、長江製衣廠 (Yangtzekiang Garment Mfg)  陳瑞球
89、旭日企業 (Glorious Sun) , , , , , 楊釗
90、長城數碼廣播 (Great Wall)  王國榮
91、溢達集團 (Esquel Group) 楊敏德
中國台灣
92、台塑集團 (Formosa Plastics) 王永慶
93、大同集團 (Tatung Co) 林氏家族
94、宏暸計算機集團 (Acer) 施振榮
95、遠東集團 (Far Eastern Group) 徐旭東
96、東元電機集團 (Teco Electric & Machinery Co) 黃氏家族
97、長榮集團 (Evergreen Group) 張榮發
98、台積電 (TSM) 張忠謀
99、神通計算機集團 (MiTAC Group) 苗豐強
100、統一企業 (Uni-president Enterprise) 高清願
101、慶豐集團 (Ching Fong Group) 黃世惠
102、味全食品 (Wei-Chuan Food Corp) 魏應行
103、華隆集團 (Hualon Group) 翁大銘
104、永信藥品集團 (Yung Shin Pharmaceutical) 李天德
105、中國石油公司 (Chinese Petroleum)
106、東帝士 (Tuntex Group) 陳由
107、光寶集團 (Lite—On) 宋恭源
108、誠洲 (ADI) 廖繼武
109、中興紡織 (Chung Shing Textile) 鮑氏家族
110、寶成工業 (Pou Chen Corp) 蔡氏家族
111、台達電子 (Delta Electronics) 鄭崇華
112、春雨集團 (Chung Yu) 李春雨
113、中國唯一製衣 (China Unique Garments)
114、燦坤集團 (Tsann Kuen) 吳燦坤
115、英業達集團 (inventec) 葉國一
116、群光電子 (Chicony Electronics) 許昆泰
117、台灣聚合 (USIFE) 吳亦圭
118、味王集團 (We Wong) 林文昌
119、南寶樹脂 (Nanpao) 黃慶芳
120、麗英房集團 (Les Enphants) 林泰生
121、如興製衣 (Roo Heing) 陳興宏
122、年興紡織 (NieN hsing) 陳榮秋

相關連結:

http://biz.163.com/special/o/00021H0L/oversea_bizman.html

http://www.eaaif.com/read.asp?article_id=873&site_id=cht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