畫面多採用凹刻和凸刻形式,大部分刻畫在避風向陽的山坳陡峭的花崗岩和石灰岩上,大部分內容為射獵、放牧、練武、乘馬作戰等場面。圖中動物有梅花鹿、大角羊、野牛、野駱駝、象、虎等動物,形象生動,時代為戰國至漢代。
大黑溝岩畫是這一地區遊牧民族的文化遺存,是了解河西走廊西段古代遊牧民族歷史的重要形象資料,它與內蒙、寧夏等地的其他岩畫組成了我國北方岩畫圈,是研究古代遊牧民族生活不可多得的珍貴資料。
相關詞條
-
岩畫
岩畫是一種石刻文化,人類祖先以石器作為工具,用粗獷、古樸、自然的方法——石刻,來描繪、記錄他們的生產方式和生活內容,它是人類社會的早期文化現象,是人類先...
基本介紹 岩畫分布 藝術風格 審美特徵 中國岩畫 -
黃河岩畫
人們把常見的事物或人物鑿刻或磨繪於岩石,則稱之為岩畫。岩畫多以人、畜、禽、獸、物等為內容表達先民狩獵、遊牧、農耕、戰爭、生殖及圖騰崇拜等生活印跡及信仰,...
概述 白楊林黃河岩畫 野麻黃沙岩畫 岩畫是繪畫的萌芽狀態 世界範圍內岩畫數量 -
中國岩畫
中國岩畫是中國古代鑿刻或繪製在山崖岩壁上的圖畫。最早著錄岩畫的文獻是5世紀北魏地理學家酈道元的《水經注》。分布區域極廣,目前,中國已有12個省(自治區)...
中國岩畫 正文 配圖 相關連線 -
博什瓦黒岩畫
四川省涼山彝族自治州昭覺縣碗廠鄉博什瓦黑山南麓。博什瓦黑,彝語為“神像畫下的岩洞”之意。唐代南詔時(748-937年)刻繪。岩畫刻在16塊岩壁上,共17...
信息 簡介 文物保護 岩畫介紹 博什瓦黑岩畫形成的背景與現狀 -
東黑溝遺址
東黑溝遺址(又稱石人子溝遺址,英語:Dongheigou Site、Eastern Dark Gully Site)位於中國新疆哈密地區巴里坤縣石仁子鄉...
研究簡史 遺址環境 歷史文獻記載 遺址內涵 文化屬性 -
巫山岩畫群
巫山岩畫群,位於貴新高速公路大幹溝大橋以北1公里處,(東經106°51´,北緯26°30´交匯處),距鎮政府駐地3公里,距貴陽城...
簡介 景觀 相關新聞 -
大黑溝岩刻畫
大黑溝岩刻畫在險峻的峭壁上,舉目望去,奔騰的獸群,習武的將士,若隱若現,栩栩入神。 大黑溝岩畫共有34組,圖案190多幅,畫面的大部分內容為射獵、放牧、...
簡介 特點 -
中國岩畫[古代畫在岩石上的畫]
中國岩畫分為南北兩個系統。南系除廣西左江流域,還有四川、雲南、貴州、福建等地。南系岩畫大都以紅色塗繪,顏料是以赤鐵礦粉調合牛血等而成的。製作年代在戰國至...
系統 發現與分布 藝術風格 造型 -
盧山岩畫
盧山岩畫,位於海西州天峻縣江河鄉盧山山丘上,生動地反映了古老的柴達木文化,不僅有很高的藝術價值,也有極高的學術意義,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文物簡介 岩畫特色 藝術技法 交通提示 旅行貼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