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黃連刺[中藥]

大黃連刺[中藥]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大黃連刺,中藥材名。本品為小檗科植物粉葉小檗的根和莖。拉丁植物名:Berberis pruinosa Frnch.採收和儲藏:全年采根,除去雜質,鮮用或趁鮮切片曬乾。乾根或莖未開片者,噴淋清水浸透後切片,曬乾。功能主治為:清熱燥濕;瀉火解毒。主濕熱泄瀉;痢疾;黃疸;熱淋;咽喉腫痛;口瘡齦腫;火眼目赤腫痛;痄腮;乳癰;癤腫;燙傷。

來源

本品為小檗科植物粉葉小檗的根和莖。拉丁植物名:Berberis pruinosa Frnch.採收和儲藏:全年采根,除去雜質,鮮用或趁鮮切片曬乾。乾根或莖未開片者,噴淋清水浸透後切片,曬乾。

性味歸經

味苦;性寒。歸肝;胃;小腸經。

功能主治

清熱燥濕;瀉火解毒。主濕熱泄瀉;痢疾;黃疸;熱淋;咽喉腫痛;口瘡齦腫;火眼目赤腫痛;痄腮;乳癰;癤腫;燙傷。

形態特徵

粉葉小檗,常綠小灌木,高2-3m。根粗壯,斷面淺黃色。小權節處生有堅硬的3分叉刺,長2-3cm。葉4-6片簇生,革質;幾無柄;葉片橢圓形、長圓形或倒卵形,長2.5-4.5cm,寬1.5-2.2cm,先端尖,基部楔形,邊緣疏生刺狀齒1-6個,罕近全緣,葉脈不顯至無脈,上面暗綠色,下面灰白色,被白粉。花10-25朵簇生葉腋;萼片6,下有2個苞片;花黃色,花瓣6,較萼片短;雄蕊6,花葯瓣裂。漿果橢圓形或近球形,無花柱,被白粉或藍粉。花期5月,果期8-9月。

分布區域

資源分布:分布於廣西雲南、西藏等地。

生長環境

生態環境:生於海拔1600-3000m的山野路邊。

藥材性狀

性狀鑑別:根圓柱狀不規則彎曲,直徑2-6cm,外表皮黃色或黃褐色,具縱皺槽;質堅硬,難折斷,斷麵皮層深黃色,木部淡黃色,占直徑的8/10-9/10,具明顯輻射狀射線;氣微,味極苦。莖枝圓柱形,多2叉分枝,直徑1-6mm,長短不一,表面灰綠色,粗枝具明顯縱棱,針刺多3叉,刺長可達3cm;質硬,易折斷,折斷面纖維性,橫節麵皮部與木部金黃色,有較密的放射狀紋理,髓部黃白色;氣微,味苦。顯微鑑別,莖橫切面:木栓層為7-8列木全細胞,常夏天裂,木栓細胞壁馬足形增厚,外壁較薄。皮層窄,細胞大小不一,多切向延長。維管束外韌型,40-50個,環列;韌皮部新月形,單個纖維散在,直徑9μm,壁薄;束中形成層不甚明顯;木質部發達,導管直徑約24μm。射線平直,1-4列細胞,韌皮射線細胞常含草酸鈣方晶。髓部較大,約占直徑的1/2。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10-15g。外用:適量,搗敷;或研末調敷。

化學成份

莖含小檗鹼(berberine)1.58%,還含掌葉防已鹼(palmatine)及微量的藥根鹼(jatrorrhizine)。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