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為害情況及危害狀甘藍夜蛾的幼蟲為雜食性害蟲。3齡前群集葉背取食,3齡後分散危害,有暴光食性。受害嚴重時葉肉全被吃光,僅剩較粗的葉脈和葉柄;受害輕時葉子也被咬成大小不等的孔,影響產量。
(2)形態特徵
成蟲體長18-25毫米,翅展40-50毫米,體灰褐色,頭胸部及前翅顏色稍濃。複眼黑紫色。前翅前緣向後緣有多數不規則的黑色曲線及似雲狀藍紋,中央部有灰白色的腎狀紋及不規則的小圓形紋。後翅顏色稍淡。
卵饅頭狀,寬約0.6毫米,中央稍稍凹陷。卵初產下時黃白色,以後從中央及上部出現褐色的圈紋,至卵孵化前變為黑紫色。
幼蟲孵化時體長約3毫米,顏色稍黑,全體有粗毛。到2齡時體長約9毫米,全體綠色。到3齡時體長約12毫米,出現明顯的黑色氣門線,全體也帶有黑色。到4齡時體長約19.5毫米,大體上與2齡時相似,但色較黑。到5齡初脫皮時體長約24毫米,充分成長後體長約36毫米。6齡幼蟲體長約40毫米,頭部黃褐色,身體褐色或灰黑色,有很多灰黃色的細點。背線與側線均細,色灰黃,兩線之間每節具有一暗色影。腹面、腹足及尾足灰黃色,胸足褐色,氣門灰黃色。身體灰黃色。身體各節背面有一似倒"八"字的黑紋。
蛹長約18毫米,紡錘形,赤褐色,臀刺2根,常並在一起。
(3)發生危害規律1年2代,以蛹在土中越冬。越冬蛹在第2年5月羽化為成蟲,在被害作物葉背上產卵,卵期10天左右。幼蟲約經30天老熟入土化蛹,蛹期60天。到7-8月間第2代成蟲出現,以後第2代幼蟲又為害作物,到老熟時則又潛入地下化蛹越冬。成蟲白天在植物葉中潛伏,傍晚開始活動。產卵最盛的時期大約在晚上7-8時。卵成塊狀,分散產下。每塊中的卵數由幾粒到幾百粒不等,平均100多粒。一雌蟲最多能產卵近3000粒,平均產800多粒。初孵化出來的幼蟲成群棲息,白天在葉里潛伏,夜間出來取食為害。葉被害部初呈透明狀,後現出大小不等的穿孔。這時幼蟲能吐絲下墜,也能自由爬行,因此群棲的數目大大減少。3齡以前的幼蟲前2對腹足未長成,因此走路時背弓起如尺蠖;到3齡以後足始長全,白天多躲在葉里或土塊下,夜間出來取食為害。5齡以前的幼蟲白天一般在地上部潛伏,6齡幼蟲白天多藏在根下土中,到夜間就出來食害。此蟲的食量隨著齡數而增加,6齡幼蟲的食量比其他各齡顯著增多,約占全幼蟲期食量的80-90%。成蟲趨光性不強,但對糖醋液的趨性很強。
(4)防治措施①誘殺與捕捉:成蟲發生多時,可利用糖醋液誘殺器誘殺。可利用幼蟲白天潛伏土中,夜間出來為害,而且被害幼蟲倒在地面的特點,白天用手或用樹枝拔開3-7cm深的表土進行捕捉。②藥劑防治幼蟲:老齡幼蟲為害特別嚴重,白天又多潛伏在土中,藥劑防治比較困難,因此最好在幼蟲2-3齡時(被害葉出現小孔)即開始噴藥。噴藥次數可根據為害情況決定。此外,噴藥時應注意勿使噴霧器碰到植株上,以免使幼蟲震落,降低藥效。③毒餌誘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