命名
孫健初1934年命名。命名地點在內蒙古大青山;參考剖面位於土默特右旗西溝門—黑牛溝。
沿革
命名時稱“大青山頁岩砂岩系”,系指位於“石拐煤系”之上的紅綠色砂岩、頁岩層。1928年王竹泉曾稱“紅色頁岩及砂岩”,時代為中晚侏羅世。李星學(1954)稱中—上侏羅統“大青山系”。內蒙古第一區測隊(1972)改稱大青山組,並測制了黑牛溝—西溝門剖面,時代定為晚侏羅世。後被內蒙古自治區區域地層表編寫組(1978)採納,沿用至今。本典暫置中上侏羅統。
特徵
為巨厚的紫色、灰綠色相間的陸相粗碎屑岩。按岩性可分為兩段:下段為紫紅色礫岩與砂岩互層,由含礫砂岩、淺灰色厚層結晶灰岩,灰紫、紫紅色砂岩、粉砂岩夾薄層灰岩、灰綠色砂岩、粉砂岩組成,含植物及鞘翅類昆蟲化石,厚大於2445m;上段為紫、紫灰色厚層砂岩夾礫岩,灰綠色礫岩夾砂岩、粉砂岩和灰、黃綠色砂岩、砂礫岩夾細砂岩、炭質頁岩及煤線等,含植物Elatocladus submanchurica, Podozamites lanceolatus, Nilssonia sp.;孢粉中蕨類植物孢子占48.8%,有Leptolepidites sp., Cingulatisporites cf. Complexus, Psilosisporites trichopapillosus,裸子植物花粉占51.2%,有Ginkgo sp., Pagiophyllum, Cycas sp.;雙殼類有Ferganoconcha subcentralis, F.sp.及介形類Mongolianella ximengensis等,本段厚2464m。兩岩段之間為斷層接觸。該組不整合在太古宇片麻岩、石拐群或長漢溝組之上,並被李三溝組或白女羊盤組不整合覆蓋。總厚911~4757m。該組為河流相,廣泛分布於大青山一帶。如包頭石拐區以東土默特左旗大溝—小萬家溝、土默特右旗西溝門—黑牛溝,武川縣以南、呼和浩特以北及卓資縣等地。岩性、厚度變化大,向西、向北顆粒變粗,灰岩減少或消失,向東則厚度變薄,黑牛溝一帶厚度大於4757m,小萬家溝一帶厚度大於3110m,向東至點紅岱一帶厚911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