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陸板塊說

板塊構造說認為,相對剛性的板塊塊體漂移在上地幔的塑性軟流層上,因地幔流對流、海底擴張的驅動,各自作大規模的水平運動。 板塊內部相對穩定,其周圍邊界是岩石圈較為活動的地帶,地震、火山和斷裂等活動比較活躍。 板塊構造說描繪了一幅生動活潑的地球畫像,力求從整體上把握全球的地質運動規律。

在“大陸漂移說”,“地幔對流說”,和“海底擴張說”的基礎上,1968――1969年,法國的勒比雄)(X.le Pichen),美國的摩根(J。Morgan)又進一步把陸地和海底統一起來考慮,認為洋底和陸地都是岩石圈的一個組成部分,進而提出一種全新的大陸構造學說――“大陸板塊學說”。
該理論給出了世界板塊分布圖,以擠壓性(兩側板塊相對運動)的海溝、引張性(兩側板塊向背離去)的全球裂谷系、剪下性(兩側板塊向背滑過)的轉換斷層3類構造帶為界,接整個地球的岩石圈劃分為6個板塊,即太平洋板塊、歐亞板塊、印度板塊、非洲板塊、美洲及南極板塊。其中除太平洋板塊完全為海洋地殼外,其餘板塊都由陸塊和洋盆共同構成。
板塊構造說認為,相對剛性的板塊塊體漂移在上地幔的塑性軟流層上,因地幔流對流、海底擴張的驅動,各自作大規模的水平運動。板塊在大洋中脊處分離和增生,在海溝處俯衝和消減,如此周而復始,循環往復。板塊之間的相對運動有分離、會合和平移(剪下)3種,起到相互拉張,擠壓和摩擦的作用。板塊內部相對穩定,其周圍邊界是岩石圈較為活動的地帶,地震、火山和斷裂等活動比較活躍。板塊之間常以大洋中脊、大陸裂谷、島嶼、海溝及轉換斷層等地殼構造活動帶為其邊界。
板塊構造說描繪了一幅生動活潑的地球畫像,力求從整體上把握全球的地質運動規律。該學說提出後立刻引起巨大反響,被一些學者稱為“新全球構造學說”。新理論的崛起,得到了古地磁、海洋地貌、海底構造、海洋沉積、地震等領域一系列重大發現的驗證,綜合了固體地球科學個分支領域的研究成果,能較好地解釋全球性的大地構造極其演化問題,有效的揭示礦產的分布規律,也能合理地闡明全球地熱、地磁、地震和火山活動等規律,回答了一部分過去認為是疑難的科學之謎,因而得到了世界上絕大多數科學家的承認。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